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二战后,美国推动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了世界经济体系。201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计划成立开发银行,并称其为“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替代机制方案”。这反映了A、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B、经济全球化冲击美国经济霸权 C、区域经济集团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D、新兴国家主导了国际金融体系
-
2、下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 )
年份
外交活动
2013年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2017年
主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2019年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
2022年
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B、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C、拓宽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
3、下面是三位学者统计的关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人大代表角色类型。人大代表角色的变化折射出( )
学者
阶段
角色
职业背景
谭睦瑞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荣誉代表
行业模范等
党和国家高级官员
官员
欧博文
20世纪80年代
代理人
领导等
进谏者
责任意识强的代表
赵英男
20世纪90年代
公共监督者
工人、农民
意见反映者
政策提供者
知识分子、官员
宣传模范者
私营企业家、个体户
A、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B、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实现完善 -
4、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胥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由此可知当时( )A、中国通过《万国公法》维护了国家主权 B、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C、国际法已经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D、郑观应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认知不够合理
-
5、鸦片战争前,中西方往来文书的主要形式是“禀”和“谕”,英方用“禀”申陈或申诉于广东官府,广东官府用“谕”来回复或指令英方;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照会”的新形式取代了“禀”“谕”。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英之间外交的平等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松动 C、向西方学习思潮的产生 D、朝贡体系的彻底崩溃
-
6、徭役在中国古代变化比较大,秦汉时期强制性服役,隋唐可以纳庸代役,明朝一条鞭法后折银代役。这一趋势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白银流通量出现大幅增长 C、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 D、国家对农民控制逐渐松弛
-
7、如表为中国古代公文演变概况。据此可知,这些演变( )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
秦汉
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臣对君的专用文种
唐朝
正式公文15种,皇帝专用文种除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有批答和敕
明清
皇帝专用文种10种,新增了谕旨,有宣谕、口谕和手谕
清朝谕旨保密制度化
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公文“密疏”,可直达御前
A、适应了君权强化的趋势 B、体现了国家官僚体系的完善 C、反映了信息传递的迅捷 D、造成了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 -
8、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地理知识水平决定政治观念 B、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C、天下一家观得到了广泛认同 D、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统治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少数民族也逐渐与汉族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民众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
——改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材料三

《职贡图》

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在位时规定,达赖与班禅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为主题,选择中国古代史中一个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两宋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在商业领域“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概括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尚属形成时期,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唐玄宗时,宰相杨国忠之子杨喧举试明经,礼部侍郎达奚洵本不欲录取,但终究不敢得罪杨国忠而将杨喧取在高等。唐肃宗时,礼部侍郎杨绾甚至要求停罢进士、明经诸科,理由是经科举所选之士,“幼能进学,皆颂当代之诗,长能博文,不越诸家之集。遂相党与,用致虚声”。唐时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考生自幼专心读书应举,而所学之内容却无益于为官之后的政务,“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
——摘编自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
1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帝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前后,元政府规定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制,即在决策时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官员等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管理等,设立地方监察网络等,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制度根源。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集权而进行的制度建设,用一句话概括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武帝时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
13、如表列举了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评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
人物
评价
司马光
“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黄庭坚
“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梁启超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A、后人掌握丰富史料因而评价更为全面 B、我们不应参考有利害关系人物的评价 C、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D、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
14、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和东西两洋海上威胁的时代背景下,明代长期施行“海禁”政策,其手段包括限制海外势力来华和内地居民出海,严控“输入”“输出”、加强“内防”“外防”。据此判断,明朝的海禁政策( )A、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扰 B、彻底断绝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C、本质是应对冲击的消极防御 D、全面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
15、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 )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
16、某学者曾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认为“这一变化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许多方面,包括对土地兼并开始采取放任态度,重视丈量土地而轻视核实户口……一些小的附加税未完全囊括入内,政府仍有加重剥削的机会。”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盐铁官营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
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其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的有( )A、匈奴、鲜卑 B、鲜卑、羌 C、匈奴、羯 D、氐、鲜卑
-
18、有学者将“内外服制”定义为:“商王对内服王畿实行直接统治与对外服实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内外服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实现了商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C、推动了商朝国家机构发展完善 D、扩大了商朝文化的辐射范围
-
19、下面是某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整理的笔记,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僧一行
西晋人,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
孙思邈
东汉人,完成《伤寒杂病论》,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C
王祯
元朝人,编撰《农书》,集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D
郭守敬
明朝人,编写了《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A、A B、B C、C D、D -
20、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以下关于该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 C、推动了中枢秘书机构变革 D、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