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
——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玄宗之末,版籍(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资治通鉴》卷266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指出两税法的主要征收标准和纳税时间。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以后,(武帝)多次派张骞等人通西域,并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将西部边疆拓展到天山南北和以西的乌孙、康居地区。同时中央政权在西北边疆设立属国和西域都护,在西域屯田养边并由专门的屯田校尉职守其事。赐封少数民族政权,加强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匈奴等西域属国通婚“和亲”,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维持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这种政策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杨斯童《从“西域”到“西北”——西北边疆拓殖与开发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在“战与和互济的军事策略下”经略西域的措施。(2)、写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材料二图片中所对应的序号。(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历代政府边疆治理的意义。 -
3、校勘,是指校正、审定古籍记载的正误真伪。其基本做法是利用史料对古籍记载进行相互核对,条列异同,形成校勘记。如表是今人围绕《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据此指出校勘古籍时所利用的文献史料应具备的特点是( )
事例
《建康实录》
史料
校勘记
(1)爵位
徐孝嗣,年八岁,袭爵枝江县侯。
《南齐书》“(徐孝嗣)八岁,袭爵枝江县公”。《宋书》“枝江侯相”。
据《宋书》《建康实录》“县侯”记载无误;而《南齐书》“县公”当为“县侯”之误。
(2)籍贯
刘延孙,彭城吕梁人也。
《宋书》“刘延孙,彭城吕人”。《南史》“刘氏之居彭城者,分为三里”;“延孙所居吕县”
据《宋书》《南史》,《建康实录》“吕梁”记载有误:“吕梁”当为“吕”或“吕县”之误。
(3)任职地
南昌太守孱陵侯蒙卒。
《三国志》“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建康实录》“南昌”当为“南郡”之误,因《三国志》的相关记述更加完整。
①关联性 ②互证性 ③完整性 ④客观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如图为清朝疆域图,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处采取措施的表述,与清朝史实不相符的是( )

清朝疆域图(1820年)
A、①处自雍正起大规模改土归流 B、③处平定多起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以总领军务 C、②处设置盟旗制度以进行管理 D、④处格鲁派领袖在康熙时被册封为“达赖喇嘛” -
5、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史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期又将其分摊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B、统治者施行怀民仁政 C、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D、中国注重变革的传统
-
6、1911年,在斯里兰卡出土《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所载:“海道之开,深慈右,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据此可知,郑和此举旨在( )A、海外殖民,扩大疆域 B、开拓市场,互通有无 C、开辟新路,便于统治 D、友好往来,威服众邦
-
7、如图是明朝时期徽州府与全国人均田地的对比情况(单位:微州府亩)。以下选项对该图表分析错误的是( )
A、徽州地方的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B、徽州人均田地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 C、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整体下降 D、外来作物引进对人均田地变化起到一定作用 -
8、元初,杭州为外国商人糜集之所,贸易之盛,殆过于宋。据《马可·波罗游记》载,“杭州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有四五万人翠消费之百货来此贸易,种种食物甚丰”,被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以下现象有可能发生在当时杭州的是( )A、外贸税收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B、通过明州向外销售瓷器 C、纸币交子作为社会主币发行 D、设置榷场与外国人经商
-
9、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曾经建立起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与文化。下列制度为契丹人创立的是( )A、南北面官制 B、二府三司制 C、猛安谋克制 D、中外朝制
-
10、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实行削藩;划分刺史;设置河西四郡 B、增设参知政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C、设置行省;凉州会谈;设立中书省 D、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
11、宋太宗在位期间,不仅亲自制作“平戎万全阵”阵法,而且常常御赐阵图以支配将帅,严重违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使得将兵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说明( )A、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B、宋朝边防压力较为沉重 C、宋统治者注重军事指导 D、抑武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
12、如图为西安古代城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 )
A、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B、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 C、河流影响城市历史变迁 D、大运河开通促进其发展 -
13、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列文物按其出现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④②③ -
14、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这样称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后世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灭亡西突厥汗国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
15、如图所示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成的贵族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起源于代北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下辖),初建于关中。结合所学,该军事团形成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明末清初 -
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属于荀子治国主张的( )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17、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 )A、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B、内迁的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C、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D、青锏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
18、下面的表格中,对各帝王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汉文帝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削减诸侯封地,平定“安史之乱”。
B
北魏孝文帝
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推行一系列改革,完成全国统一。
C
元世祖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D
明太祖
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影响持续此后五百余年。
A、A B、B C、C D、D -
19、据明朝《北使录》记载“正统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寇,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请推测“胡寇”可能是( )A、回纥 B、瓦剌 C、乌思藏 D、女真
-
20、某机构初名为“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史料记载该机构“以帝师领院事,不必经过中书省”。该机构是(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内阁 D、北庭都元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