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翰林学校2017年秋季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九台市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青岛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
1、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
2、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民众利益得到维护 B、推动德国王权加强 C、世俗民族精神发展 D、引发德国统一运动
-
3、如表是抗战时期华北、华中(含华东)和华南地区国共不同部队所抗击的日军占这些地区全部日军的比例。由此可知( )
年份
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
国民党军队
1938年
58.8%
41.2%
1939年
62%
38%
1940年
58%
42%
1941年
75%
25%
1942年
63%
37%
1943年
58%
42%
A、中国共产党指导全民族团结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B、抗战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D、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
4、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 )A、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度下降 B、密奏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 C、官僚机制运行受专制体制冲击 D、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
-
5、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
6、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
7、下图为龙山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由此可知当时( )A、社会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B、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C、初步形成复杂社会系统 D、进入传统农耕时代
-
8、考古发现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浙江良渚、广东石峡、山两陶寺等文化遗址中大量出现。它们均呈内圆外方的筒型,且主要用于祭祀神祇。这一现象( )A、印证了各地民族的文化认同 B、推动了当时各地文化的交流 C、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得益于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发达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中国传统美食的几种特色和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美食特色
影响因素
川菜以麻辣为特点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粤菜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技巧
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鲁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历史传统、宫廷文化
苏菜以甜为主,口味清淡
水乡特色、生活习俗
某学者认为,一种菜系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根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
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足,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依据材料三、四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
12、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
13、下表反映了苏联某时期社会生产状况,这一状况( )
1928、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表
项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000
368
棉纺物(亿米)
26.78
39.54
48
谷物(万吨)
7300
9550
31
A、成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根源 B、源于农业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 C、不利于苏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D、是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的结果 -
14、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下列有关这个“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 B、彻底根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建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稳定新秩序 D、维护了中国等弱小战胜国的利益
-
15、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快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了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锋民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
-
16、哥伦布在《航海日记》里写道:“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美洲人)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朝,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由此可见,哥伦布的航海活动重在( )A、促进文化交流 B、推动商业贸易 C、传播天主教 D、殖民掠夺财富
-
17、雅典法律规定,当公民没有合法的亲生儿子或养子,只有一个女儿时,这个女儿就成为epikleros(女继承人),但实际上它只意味着这个女子附属于家庭财产。这笔财产将随她带给丈夫,由丈夫来支配和控制,最后传给他们的儿子。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范围扩大到妇女阶层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维护了公民的财产继承权 D、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
18、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一施赖贝尔在其著作《美国的挑战》一书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节点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书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是因为欧洲社会( )A、对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成长的担忧 B、对新兴国家发展的排斥 C、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持肯定态度 D、对苏联威胁的集体恐惧
-
19、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的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目的
-
20、宋代在婚聘上的重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风俗的变化 B、宗法制开始衰落 C、理学思想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