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学与救亡]

    材料一 1938年,顾颉刚在昆明创办的《边疆》《史学》是专门研讨边疆民族问题的刊物,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边疆学的重要资料。

    据统计,这一时期《边疆》共刊登68篇文章,《史学》共刊登38篇文章。《边疆》刊文的研究地域涉及西南、西北、华南、东北等,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为主,涉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的文章共38篇,约占文章总数的56%。其中《边疆》直接涉及云南的文章有27篇,约占文章总数的40%;《史学》涉及云南的文章有7篇,约占文章总数的18%。

    ——摘编自从颜克成 唐淑权《《边疆》《史学》周刊看昆明《益世报》副刊的学术研究》

    材料二 1939年顾颉刚在《边疆》上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后,引起了很大反响,重庆《中央日报》、南平《东南日报》、西安《西京日报》等报纸纷纷转载《边疆》杂志社也收到不少讨论文章,这些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大多表示赞同,特别是从当时的形势着眼,认为顾氏提出这一观点对团结抗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周文玖《“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傅斯年如是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38年以后《边疆》《史学》的学术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边疆》《史学》创办的重要意义。
  • 2、[经济联系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隋朝时为了南下伐陈和北征高丽,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了修建了隋朝大运河,形成了沟通南北之势,路线如上图。

    实际上,在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北方边防后勤补给重要通道,更是维持整个隋唐王朝运转的大动脉。由于人口的不断南迁,当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至长江流域,而政治和军事重心依然在北方,每年通过运河转运数百万石粮食。因此,为了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大运河高效地将南方的赋税和粮食转运到北方。

    ——摘编自侯杨方 陈 熙《千年运河: 中华帝国的军事大动脉》

    材料二 “千年运河、沟通南北”是大运河区别于长城、黄河的重要特点,在“千年”与“南北”所建立的时空之中,运河“沟通”的功能最为显著。当下,大运河既是国家文化符号,又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兼具运输功能、生活场域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纬中国、运通华夏”的河流,还是一种“利器明德,以厚民性”的文化。在“大运河”全景意识之下,大运河物理空间中的“通”在文化空间中演化出了联通、流通、变通和融通等多重特性与价值。

    ——吴欣《大运河的文化特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时期大运河相较隋朝时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元朝在已开通海上漕运的前提下还要改修大运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 3、二战后,德法两国经过长期交流,经历了近六十年的筹划,在两国政府和首脑的推动下,于2006--2011年出版了完整的三册历史教科书,并被两国中学采用。这反映了(     )
    A、德法关系友好化 B、欧洲趋向一体化 C、两国教育合作化 D、文化理解国际化
  • 4、1921年国际联盟设立了“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任命挪威人南森为负责人。南森在履职期间发明了难民的临时身份证——“南森护照”,使众多难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关照,获得国际社会的保护。南森的行动(     )
    A、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B、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稳定 C、反映了国际秩序的构建 D、根除了国际难民的现象
  • 5、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来自中国的壁纸、屏风生活用品等大受拉美殖民地上层社会欢迎,女士以穿中国丝绸为时尚,墨西哥还出现了“中式连衣裙”之类的新式服饰。到18世纪末,仅普埃布洛一地就有46家制瓷场,成为拉美制瓷业中心。这一现象(     )
    A、源于全球航路的开辟 B、掀起欧洲中国文化热潮 C、推动三角贸易的繁荣 D、促进拉美资本主义萌芽
  • 6、12世纪下半叶“拜占庭人不再投身战场了,他们已经把作战的事情都交给雇佣兵了”,因为拜占庭人认为作战这种暴力行为是不文明的,杀戮只能由野蛮彪悍且不讲信仰和道德的雇佣兵去从事。这种观念(     )
    A、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B、促进了帝国文化繁荣 C、推动了境内民族的融合 D、改善了与邻国的关系
  • 7、波斯波利斯差旅人员沿御道出行时需携带由国王或地方长官签发并盖章的函密。到达传舍之后,交给书吏检查,核实后传舍按照函密上所定标准,为差旅者和他们的牲口食物。此后,书吏还需要做好详细记录,并由双方盖章,用于存档和审计。波斯的传舍制度(     )
    A、仿照秦朝文书制度创立 B、降低了御道通行效率 C、体现了帝国的集权管理 D、保障了君主至上地位
  • 8、1958年1月,毛泽东号召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此推动农业方面的技术变革。一年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57年至1982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36.9倍,机耕面积增加13.3倍,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长足进展。这反映了(     )
    A、农业集体经济优势凸显 B、农业现代化已经完成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 9、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说这段话的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B、全民族抗战胜利前夕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夺取全国胜利的阶段
  • 10、这一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这一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更有力的统治满洲、侵略蒙古,以致使满蒙成为完全殖民地的政策,是以满蒙为根据地积极进攻苏联与压迫中国革命的政策,是不让美国及其他帝国主义者指染满蒙的政策!该材料旨在(     )
    A、揭露日美侵华阴谋 B、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C、激发民族抵抗意识 D、组建苏中抗日联盟
  • 11、1917年夏秋,直隶全境连降暴雨,受灾范围达到105个县,灾民超过580万人。至1918年3月,北洋政府先后拨付筹集赈款280余万元。督办处所处理的各类收支款项情况如下表所示。该图可以用来论证(     )

    1918年3月京畿大水灾各类收支款项简表(单位:元)

    类别

    项目

    现洋

    日金

    中行钞票

    交行钞票

    公债票

    卢布

    储蓄票


    官款


    收入

    2231434.54

    3033828.39






    支出

    1907946.28







    透支

    498516.359


    300





    剩余

    -175028.099

    3033828.39

    -30





    民捐

    收入


    584194.921

    115833,4

    6007

    20CO00

    5600

    19

    支出

    423788.674


    6334.7

    2203




    剩余

    160406,247

    109498,7

    3804

    200000

    5000

    19


    资料来源;《工脉善后督办熊希龄辞职呈丈》, 《申报》1918年3月8日第11版;《财政部总务厅西长芦盐运使京兆水灾筹赈务祈广为劝募》(1917年9月28日),载《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精选》第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级,第3076页。

    A、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B、北洋政府残酷剥削人民 C、北洋军阀财政收入有限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12、1895年《申报》社论载“(华商药房)皆藉西国之药水、药酒、药丸、药散,售诸华人。此等药水,若问其为何药制成?本铺之人不能答也,但云卖药不传方而已。问诸华医,则云此外洋之药,本非我辈所能知也。问诸西医,则曰药名改易华字,瓶上又无洋文,令人莫可测度也。”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医药行业造假售假成风 B、西药疗效优于中药 C、社会盛行崇洋媚外之风 D、国人笃信传统秘方
  • 13、明初强制推行大明通行宝钞,为此禁止白银和铜钱流通。后宝钞贬值,钞、钱兼用,至正统时期(1436--1464),称量白银成为主导性货币,银、钱、钞兼行,而钞值持续贬损。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B、政府推行税制改革 C、市场法则发挥作用 D、多种货币方便兑换
  • 14、岁币指的是中原王朝每年定期向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银、丝绸、茶叶等财物,作为维持和平关系、避免战争的代价。对材料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实现了三个政权的永久和平 B、折射出北宋经济实力雄厚 C、促进了辽和西夏的经济联系 D、导致了北宋政权积贫积弱
  • 15、北魏孝文帝召令“宜简以徭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勤。”为此采取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租调制 ③三长制 ④俸禄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6、《诗经》的《国风》涉及十余国,采自各地的诗歌韵脚大体相同;战国时期,策士周游列国,纵横捭阖,他们在七国君主面前施展辩才,从文字史料中看不出有任何语言障碍。这一现象说明(     )
    A、七国之间经济交流密切 B、华夏雅言普及大众 C、统一文字具备传统依据 D、士人自觉规范语言
  • 17、湖北省屈家岭遗址考古新发现了熊家岭等水利系统,水坝筑土而成,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如下图)。水坝东侧为蓄水区,西侧为灌溉区,植物考古显示灌溉区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北部缺口处,南高北低。据此可推断(     )

    A、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中游 B、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 C、中国是水稻的最早培育地 D、先民主动调控水资源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期,钱穆发表《中国社会演变》,认为社会有它本身内在必然的发展。中国社会不会长停留在殖民化的状态下,也决不会再回复到宋明以来科举社会的老路去;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

    第一,中国社会决不能常靠古老的农村经济作中心,而且古老的农村经济也早已在此一百年来,给外来的资本主义荡溃无存了。中国社会之必将工业化,走上以新科学工业配合农业,先复兴本国社会经济,再配合上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圈中占一席位。

    第二,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现代世界潮流趋向的人,所同样首肯的。

    第三,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

    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国智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则对社会发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会不会在盲目中发展,必先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方案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初以黄纸登记当地居民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后由于战乱,中原地区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民郡县,带来管理不便。东晋初,政府将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黄籍登记,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与“黄籍”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侨民与土著矛盾突出;有的侨民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现“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的局面……后东晋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赋役,称作“土断”。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民“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对侨民管理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对侨民管理变化的影响。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