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得人们能够预料到政府政策的结果,并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这是由于该学派(     )
    A、顺应了经济自由化的潮流 B、解释了宏观调控的合理性 C、揭示“滞胀”现象的根源 D、适应了企业国有化的趋势
  • 2、1921年,俄共(布)建立监察委员会,其任务是同官僚主义和升官发财思想以及滥用职权的行为作斗争。监察委员不能兼任其他行政职务,有权出席本级党委会以及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并有发言权。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监委会通过的决议。这一举措(     )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B、实现了公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有益于经济政策的长期施行 D、利于维护革命队伍的纯洁性
  • 3、下图是反映16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的漫画。画中右边是新教徒,左边是天主教徒,中间是一架天平,天平右侧托盘中的物品是圣经,左侧为教皇。该漫画意在(     )

    A、宣扬教皇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 B、说明新教的势力已远超天主教 C、强调灵魂获救要靠自己阅读圣经 D、呼吁教会主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4、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 5、古希腊剧场的设计综合考虑了阳光照射、风向、排水等因素,以避免内部空气不流通而影响公民的身体健康。这表明古希腊(       )
    A、科技文化繁荣发达 B、民主政治具有深厚文化基础 C、建筑凸显人文精神 D、戏剧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 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大量重点项目放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则通过派遣专业人才、支援设备资金、动员企业搬迁等方式予以支持。这(     )
    A、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优势 B、完善了工业体系 C、保障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消除了国防压力
  • 7、1932年冬,为筹措建设资金和军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苏区多次发行建设公债和借谷票,福建上杭苏区群众积极购买。次年春,《红色中华报》号召苏区群众退回购买的公债券和借谷票(即将借变成捐,不要政府归还),上杭群众依然热烈响应,纷纷退回公债券和借谷票。这表明当时(       )
    A、党中央“左”倾错误已清除 B、革命根据地经济形势好转 C、苏维埃政权赢得民众认同 D、国民大革命高潮基本形成
  • 8、下面漫画刊载于1909年5月11日《神州日报》,标题是“探囊取物”。该漫画揭示了(     )

    A、中国人自建第一条实用铁路的背景 B、“东南互保”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 C、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后果 D、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
  • 9、《南京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向英国发出照会,要求就《南京条约》未竟事宜继续进行谈判,所提要求之一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英国由此获得的特权是(     )
    A、协定关税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领事裁判权 D、军舰巡查贸易权
  • 10、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寄答留都》中宣称:“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快当,不顾他人非刺。”这说明李贽(       )
    A、倡导自然人性 B、反对君主专制 C、注重启发民智 D、强调内心道德
  • 11、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朝代边疆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B、②处:设宣政院,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间接控制 C、③处:设台湾府,由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D、④处: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 12、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 13、有学者统计如下:

    齐鲁儒学学者占比

    《史记·儒林传》

    71.79%

    《汉书·儒林传》

    45.60%

    《后汉书·儒林传》

    36.36%

    这种变化表明

    A、儒学传播范围日益扩大 B、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均衡 C、佛道思想冲击儒学地位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 14、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 15、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B、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16、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
  • 17、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验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捕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编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应该“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1961年,毛泽东在与日本共产党代表座谈时强调,党史研究“不仅要研究胜利的历史,也还要研究失败的历史。只有经过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经验。不要把错误认为单纯是一种耻辱,要看作同时是一种财产……不能说错误路线没有用处,它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摘编自周溯源《简论毛泽东的史学观及其实践》等

    材料二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人天生具备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毛泽东也不例外。1921年1月,毛泽东才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给予高度评价。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到会同志推荐参考读物的时候说:“(民国以前的农民革命斗争)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根本不相同……带有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这一点,就最贫苦的群众来说,而不是就他们的领袖们来说,则是可能确定的。”诚然,他的历史观和对历史问题的论断也不可能完全正确、句句正确、一贯正确。在其晚年……他的有些说法,违背了他自己本来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过,迄今为止,中国还未出现过哪一位革命领袖,能够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科学地洞察中国的历史,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历史科学遗产。

    ——摘编自李侃《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毛泽东史学观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毛泽东的“历史科学遗产”价值的认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中的刘坤一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

    (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

    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

    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
  • 20、“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主要发展历程如下。由此可见(     )

    时间

    主要事件

    1949年

    美国提议建立有关国家组成的“协商团体”,限制高技术流向苏联

    1950年

    正式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为创始国

    1952年

    成立中国委员会,以限制对华技术出口

    1953年

    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日本、土耳其等九国加入

    1984年

    部分成员国同意利用“行政例外程序”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

    1985年

    西班牙加入

    1989年

    澳大利亚加入,成员国最终确定为17个

    1994年

    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宣布解散

    A、对华政策体现西方国家利益诉求 B、限制技术出口是冷战主要形式 C、该项政策维持了西方国家技术优势 D、西方国家的集体利益高度一致
上一页 125 126 127 128 1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