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古代史上某一官员于每年八月,“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同时负责“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该官员可能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刺史 C、宋朝的谏官 D、明朝的给事中
  • 2、司马迁曾评价一历史人物:“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以下举措与该人物相关的是(     )
    A、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B、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 C、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D、设置律博士,推动律令儒家化
  • 3、先秦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思想主张中出自该思想家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4、史载:“天子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这些记载反映了周初分封的重要意义在于(     )
    A、明确了诸侯国的权利和义务 B、锚定了天子与诸侯的君臣之分 C、保证宗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D、贯彻了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虽然有一定的规模,却没有效果,工作人员也不能解释清楚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随着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的先进有关。为此,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录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致治的建议,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分处东、西洋(东洋指日本,因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摘编自陈丹《五大臣出洋缘起》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家计委计划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境外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其中以赴西欧五国、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访日及赴港澳四路代表团最为关键。考察团目睹了西方国家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考察结束后,我国果断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灵活的贸易合作模式,同时带回了许多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大批考察团的出访推动了国内一些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8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

    ——摘编自马欧阳《70年代后期“出国考察潮”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夕干部“出国考察潮”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任命文官担任地方一级长官,且其任期短暂,长官外设通判,使其相互牵制。另外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最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5版)》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 7、据记载,本系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灵应夫人”,渐渐传播到了环中国海各处,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顶礼膜拜。这一现象的深远影响是(     )
    A、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政治范围 B、加强了中国对邻国的政治控制 C、促进华人群体共同信仰的形成 D、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 8、读下图,许多学者认为以下文物存在关联,其依据是唐代(     )

    图1:地中海东北岛屿出土的古希腊时期文物——戴狮头盔持棒的赫拉克利斯像。

    图2:西安出土的唐三彩——戴兽头盔持器物的武士俑。

    A、中华文化一直领先世界 B、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控制 C、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D、欧亚大陆之间存在商业联系
  • 9、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明确了皇帝拥有的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在内的各项至高权力,承认教会法庭的地位和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D、调整了社会的各种关系
  • 10、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 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 11、1905年,清政府举行首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由于知晓此次考试的人有限,仅部分归国留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在此次考试中,有14人考中,他们依照考试成绩被授予进士、举人等,并分别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知县等官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阶层流动遇到了阻塞 B、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 C、选官制度转型的艰难 D、科举制度获得了发展
  • 12、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北朝后期“罢门资之制”“择贤良”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     )
    A、察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 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 C、朝代的更迭决定选官制度 D、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
  • 13、“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下列改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孝文帝改革          ②张居正改革          ③王安石变法       ④商鞅变法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 14、雅典公民大会上,阿利斯提德问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为何要放逐他,那人说:“不为什么,我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这表明雅典(     )
    A、制度设计存在隐患 B、奴隶主掌控司法机关 C、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D、贵族寡头特征浓厚
  • 15、西汉初期,贾谊根据“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多次上书陈述诸侯罪过,力主“削藩”。这些主张(     )
    A、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B、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 C、改变了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 D、顺应了大一统发展趋势
  • 16、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汉时期,负责监察事务监察的分别是(     )
    A、丞相和刺史 B、太尉和御史大夫 C、御史大夫和刺史 D、皇帝和御史大夫
  • 17、一位学者认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诸侯必须听从王命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 18、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 “节俭”,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恢复西周的社会秩序 B、推崇节俭与反对奢侈浪费 C、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 19、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据此可知,龙山文化处于(     )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商和西周时期 D、“万邦时代”
  • 20、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盘,多姿多彩,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都(     )
    A、具备国家的初级形态 B、发现了冶铁的痕迹 C、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D、开始栽种粮食作物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