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公元前2000年,在亚非欧混乱的物种交流中诞生了从黄河流域到尼罗河流域几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占城稻是最先种植于越南的一个农作物品种。中国从1012年起开始广泛种植占城稻,占城稻使中国出现粮食盈余。宋朝巨大的经济扩张,更具商业化的经济体系的出现,甚至北部地区煤铁原始工业化的发展都依赖于粮食盈余这一基础条件。大约2000年前开始的班图人迁徙可能把几种萨赫勒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高梁和粟)传遍了整个非洲东部和南部,他们还可能把一些传染性疾病带到了这些地区。这些疾病摧残了非洲南部那些原本与世隔绝的土著居民。来自非洲的龙爪粟大约1000年前才传到印度,但很快便成为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最南部居民的主食用粮。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著,夏天译《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500—1700年,至少1/5的金银被欧洲人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再以香料为例,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收购的香料,每年不过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7000吨。到1503年,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已降到威尼斯的1/5。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物种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物种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2、下表为21世纪初德国城市发展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城市规模

    城市数量

    占总人口的比列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3个

    约7.7%

    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

    9个

    约6.7%

    10万一50万人的中等城市

    71个

    约18.5%

    2000人—10万人的小城市

    1982个

    约58.3%

    A、大城市污染十分严重 B、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C、城市的布局日趋合理 D、人口问题制约城市发展
  • 3、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材料意在强调互联网( )
    A、极大地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 B、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模式 C、改变了人类的视野与社会生活 D、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
  • 4、二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然而,战后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出二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些国家发展经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实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C、大规模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注意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升级
  •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和各国间激烈的贸易战,促使各国努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先后成立。上述组织的成立( )
    A、构建了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 B、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 C、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旨在促进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
  • 6、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1929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些医学成就( )
    A、体现了人类对疫病防治的经验积累 B、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C、推动了西方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D、奠定了实验药理学的基础
  • 7、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人侵爱尔兰,捣毁庄稼,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主要说明农作物的交流( )
    A、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B、提高了工地的使用效率 C、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D、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8、1609年,荷兰开始“实行工业关税保护政策”。据此,荷兰政府一方面向从英国和南尼德兰等地进口的毛麻织品征收高关税,另一方面向国产羊毛的出口和外来毛麻原料的再出口征以高关税。荷兰的这一经济政策( )
    A、旨在打击英国的霸主地位 B、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体现了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符合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要求
  • 9、下表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基本脉络。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 )

    项目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005—2009年

    2010年后

    城市发展导向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城市交通特征

    人多车少

    车多路少

    路多、拥堵增多

    方式增多、服务少

    治理策略

    自行车出行

    增加道路供给

    出行需求管理

    合作治理

    A、城市化与交通发展相互促进 B、城市发展导向面临调整 C、交通落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D、交通治理思想比较落后
  • 10、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购食品也纳入了监管。这些立法活动( )
    A、实现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B、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C、表明法制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D、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 11、《新唐书·食货志》载:“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室,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据此可知,唐代的飞钱( )
    A、具有信贷业务性质 B、规范了商业交易行为 C、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D、强化了政府抑商政策
  • 12、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 )
    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
  • 13、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当时流行的谚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元代( )
    A、茶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B、茶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 C、政府加强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 D、茶叶的种植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 14、北魏孝文帝在营建新都洛阳的过程中,创立了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结构,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建筑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宫城的核心地位,使得政治中心更加集中。北魏洛阳城的规划( )
    A、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B、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 C、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 15、春秋战国时期,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说明当时( )
    A、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B、商业是各诸侯国税收的主要来源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D、市场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繁荣
  • 16、1989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发现的一座商朝方国诸侯大墓中出土了成套的青铜农具——铲、耒、耜、犁、镰等。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中也有铜铲等农具。这说明殷商时期( )
    A、农业生产技术有所进步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家庭劳作方式正经形成 D、封建等级观念盛行
  • 17、下表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各遗址农作物遗存统计表。由此表可知,此时中原地区( )

     

    稻米

    大豆

    遗址名称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数量(n)

    出土概率

    双槐树遗址(河南巩义)

    1426

    54.80%

    305

    19%

    5

    2.4%

    7

    3.6%

    班沟遗址(河由孟津)

    40030

    82.80%

    6895

    14.40%

    668

    11.80%

    148

    15.9%

    苏羊遗址(河南宜阳)

    23322

    100%

    170

    50%

    2589

    80%

    37

    30%

    注:n为遗址该区域采集的浮选样品数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基本形成 B、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幅度进步 C、中原早期文明形成的条件成熟 D、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摘自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双城记》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的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狄更斯这段话的认识。
  • 19、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外交史相关知识,围绕“熊猫外交”,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西汉起儒家的法律思想被奉为正统。不过儒家虽然主张礼法并用,但在他们眼中,礼与法不是半斤八两,中国封建法制的实际情况是“礼治”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这套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最初,刑起于兵,后来有了法,但主要还是刑法,人们一谈起法就很自然地与刑罚联系起来。平民百姓都谈法变色,视诉讼为畏途。儒家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认为政事的兴废、法制存亡,全系于当权者是否贤明。法家虽然反对“人治”,可是,他们又主张“法自君出”,最终还是没有跳出“人治”的窠臼。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法自君出被视为天经地义。

    ——摘编自刘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是在经济发展、氏族纽带被冲破的前提下,由于外来平民与本国贵族的激烈斗争,迫使贵族不断让步,被迫妥协而产生的。罗马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而且将法治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他们很早就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法律思想家。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世俗君权的膨胀,思想家们在驳斥教权专横的同时,对世俗专制也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抨击,批判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专制、人治上。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颁布法令,正式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自此,世俗社会的制定法不仅要体现和服从永恒的自然法,还要体现和服从上帝的神法。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法典中大量的关于刑事内容的规定被民法化了,西方的公法也具有强烈的私法化的倾向。

    ——摘编自于力军《中西法文化差异与中国法文化现代化》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律思想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上一页 770 771 772 773 7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