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江苏省丹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中国日渐被卷入由近代东西方列强帝国主义扩张所形塑的世界体系,时人已经逐渐认识到,思考中国问题必须同时思考同一时期的欧洲与全球问题,以辨别中国在全球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并提供一种具有比较性的全球视野。单纯地从中国自身历史轴线上思考中国问题已不太可能。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反抗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的思考》
根据材料,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竞争精神被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说,“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强调“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卢梭(1712—1778)指出: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思想在近代体育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自然体育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体育教育观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内容出现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
——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
——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 -
5、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勃伦杰称,工业遗产不单单是工业生产的操作间,还应当包含工人的住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及系统,以及曾体现社会生活功能的遗址等归置在原本所在的整体景观场所中,这样还能为我们研究价值单体与所在景观环境中所有元素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在此,勃伦杰强调( )A、拓展工业遗产保护的范围 B、保护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C、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则 D、恢复工业遗产的原生状态
-
6、美国史学家入江昭指出,“八个签约国将为第九个签约国——中国——而合作,维护后者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为稳定日本的成长营造环境”。以下对这次签约“合作”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列强打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此约 ②中国借此机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遭到了限制 ④“机会均等”成为八国共同的侵华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马克思在起草第一国际的成立宣言时,对参加第一国际的各个派别的不同观点作了历史性的妥协,采取当时工人运动能够接受的形式来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们逐步摆脱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这一做法的意图是( )A、全面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揭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 C、广泛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团体 D、鼓励工人阶级建立工农联盟
-
8、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经荷兰议会授权,获得荷兰与非洲南端好望角以东的非洲、亚洲地区贸易的垄断权,不断拓展对印度、印尼及日本等地区的直航贸易,并逐步将对华贸易作为该公司亚洲贸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A、冲击了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垄断地位 B、表明了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C、适应了荷兰国内工商业发展的需求 D、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自由往来
-
9、史载,阿拉伯人在帝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把全部力量用于军事,他们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文化”,也吸收了帝国域外的优秀文化,阿拉伯人此举( )A、提升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水平 B、彰显阿拉伯人在东西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 D、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
10、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这表明希罗多德( )A、提倡将史学素养融入历史著作 B、认为历史学家应尊重传统 C、真实地展现希腊城邦演变历程 D、客观写史且具有怀疑精神
-
11、下表所示为一位高三学生总结的某次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据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 )
1
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探讨和促进他们相互间的和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和睦邻关系
2
讨论参加会议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和关系
3
讨论对亚非国家人民具有特别利害关系的问题,例如有关民族主权的问题和种族主义及殖民主义的问题
4
讨论亚非国家和它们的人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它们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所能作出的贡献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深入发展 B、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D、体现了美苏冷战重心转移 -
12、1942年12月19日,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1943年1月15日开始对辖区重要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限价以1942年11月30日各市场原有价格为准。此限价政策一直执行到1945年。该政策的实施( )A、加剧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B、暂时缓解了国家经济困难 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需要 D、维持了国统区币值的稳定
-
13、1928年1月,毛泽东指导起草的《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地主、祠庙、公共机关的田地、山林和一切附属”,分给“贫苦人民和退伍兵士耕种使用”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国广泛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迅速扩大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被普遍接受 D、中共重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
14、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把十月革命的胜利视为早期革命者到民间活动的结果,认为“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并呼吁青年走向农村……这表明他( )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强调工农团结革命的必要性 C、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D、主张中国走俄国式革命道路
-
15、1878年7月,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诞生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见下图),这套邮票共3主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龙”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作为历史文物,它们可用于研究晚清时期( )A、统治者抵制近代化 B、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C、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D、民营通信事业的发展
-
16、表1所示是明朝后期徽商中流行的方便商人出行的行路指南类书籍。由此可知,当时( )
书籍
简介
《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水陆路程,各地道路的起讫分合和水陆驿站名称
《天下各程图引》
汇集明代水陆路引100条,以记录水陆路线的站名、里距为主,兼及各地食宿、物产、风景等
《一统路程图记》
记述各省道路起讫分合、里程距离、水马驿站
A、长途贸易兴盛 B、徽商推动了地理学的进步 C、商业资本集聚 D、徽州成为全国的商贸核心 -
17、随着靖康之变、中原为金人所占,动荡的社会现实、失去家园的痛苦、收复失地的渴盼,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南宋词人的词作中。下列词句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D、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18、图1、图2分别是当代专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考古报告绘制的《隋代运河与(官府)粮仓示意图》和《黎阳仓城遗址遗迹平面图》,图中黎阳仓依山而建,仓窖较浅,应是基于方便转运粮食的考虑。据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隋代( )
图1 图2
A、国家粮仓建设数量在我国古代最多 B、黎阳仓是具有中转性质的国家粮仓 C、东都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 -
19、保存于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雕刻中,有两幅孔子见老子的画像:老子着高冠长袍,虽年事已高,仍出门拱手远迎、身后三人手捧简册.表示让孔子翻阅。孔子手捧雁作为见面礼,弟子及车骑毕恭毕敬各列其后。作为一个案例,这体现了汉代( )A、以孝治国的政治理念 B、尊儒崇道的文化意向 C、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 D、“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
20、商周王朝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国王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反映了当时( )A、国王权威的不断强化 B、原始民主遗存制约着王权 C、贵族政治体制的影响 D、王室重臣影响王朝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