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针对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明末清初的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积极参加劳动。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既培养出了善于制造器具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垦荒种田的能手。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颜元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此外,他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摘编自崔海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对劳动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 2、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 600 多万。导致 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 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 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
  •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建交,与东欧各国的关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改善和发展。此外,还先后同土耳其、伊朗等4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据此判断,当时中国(   )
    A、“一边倒”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 B、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率先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D、独立自主的和半外交形成新局面
  • 4、喷油嘴有着“发动机的心脏”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它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 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 5、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据此可知,我国高等教育(   )

    年份

    1949

    1952

    1965

    1966~1970

    1977

    1979

    1984

    1992

    1998

    人数(万人)

    1.2

    6.6

    16.4

    0

    27.3

    28.4

    48

    75

    160

    A、在50年代初期实现普及 B、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C、在80年代开始恢复招生 D、在90年代发展势头强劲
  • 6、1981年6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毛泽东思想解释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思想,但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
  • 7、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第一位的计划,而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 D、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
  • 8、我国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发行)当中的“五元炼钢工人”,是我国纸币中的精品,也是唯一一张荣获“年度世界最佳纸币”大奖的人民币纸钞。纸币上的人物原型是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工人张建生。材料典型说明了(   )

    A、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双百”方针深刻影响了绘画艺术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奠定
  • 9、“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是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那动摇不定的资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给中间派以1/3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

    “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1949年)

    ——摘编自刘佳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策略》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洛川举行。会议指出,只有全民族的全面抗战才能获得抗战胜利。会议确定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和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明确提出红军战略由国内的正规战转为对日的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势,为我军作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向各解放区进攻的敌人分别引诱到解放区内部来打,以空间换取敌人的有生力量,分散和削弱敌人,扩大并加重敌人军事上的弱点,从而争取在全局上改变敌强我弱、敌攻我防的战略形势。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坚决执行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使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军有利的重大变化,为我军结束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姚杰《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战战略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目标,并分析实现该目标的有利因素。
  • 12、1949年8月,美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美国在过去所做的不能改变这一种局面,美国尚未做的一切将于事无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扶持 B、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即将覆灭 C、国共双方战略大决战正在打响 D、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和革命胜利
  • 13、下图为华君武1948年创作的漫画《在反革命的后台》。该漫画(  )
    A、体现了中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 B、折射出国民党反动派的败局已定 C、说明蒋介石集团已成众矢之的 D、表现出漫画家对联合政府的向往
  • 14、1947年2月,毛泽东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中指出:目前各方面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即是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段。现在是它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毛泽东的分析主要是基于(  )
    A、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B、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C、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化 D、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 15、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的主要活动是(  )
    A、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B、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C、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D、商讨和平建国问题
  • 16、下表是中国近代被列强侵略抢占的租界收回情况。这些租界的收回表明(  )

    时间

    租界情况

    1917年

    中国对德奥宣战后,天津、汉口租界被收回

    1924年

    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7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国租界

    1927年1月10日

    国民政府收回九江英国租界

    1929年11月11日

    国民政府收回镇江英国租界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政府宣布收回所有的在华租界和租借地

    A、清政府善于利用国际形势维护主权 B、国民革命驱逐了外国侵华势力 C、中国政府和人民主权意识不断提高 D、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 17、根据下表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战场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

    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

    10.9万人

    ①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

    ③中国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二战时中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相互配合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下图是古元于1941年创作的延安木刻画《逃亡地主又归来》。该图可以用来说明,边区(  )
    A、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B、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D、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 19、《申报》在评述中国近代史上的某场战役时,出现了这些关键词:“1937年”“国共合作”“三位将军殉国”“历时近一个月”“歼灭日军2万余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该战役最可能是(  )
    A、忻口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 20、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