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呈现两种发展势头:一是农民不离本土,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乡村中的城市”,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一是农民离开本土,在城乡接合部以亲戚、同族、同乡为纽带,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结合在一起,半自然半有意识地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社区。上述两种乡村城市化发展势头的共性是(  )
    A、依托经济发展自主性强 B、伴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 C、政府严格控制计划性强 D、导致城镇人口超过农业人口
  • 2、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由是美国的0.4倍到0.29倍,这一时期的苏联的核武器保有量则从美国的0.84倍变成1.82倍。这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  )
    A、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C、军事实力超过美国 D、经济改革的成效并不大
  •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
    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 4、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这一情景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世界政治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B、西欧主要国家坚持联合发展 C、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D、西欧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5、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条件援助”政策:若一个西欧国家向另一个西欧国家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美国则给予前者一笔美元货款,其数额相当于后者的赊款数额,以此结算了账。美国此举旨在(  )
    A、消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B、控制西欧的内政与外交 C、顺应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满足其市场扩张的需求
  • 6、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7、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同胞们!由于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来所坚持的神圣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地结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地结束了……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目前必须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若干紧急措施,以奠立今后和平建设的基础,这些紧急措施是……(六)立即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的会议,商讨抗战结束后的各项重大问题,制定民主的施政纲领,结束训政,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并筹备自由无拘束的普选的国民大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于目前

    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

    材料二 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任何割据地盘,破坏交通,阻碍复员的军事行动,必须绝对避免,则是解决目前纷争不安的唯一先决条件……除了革命的责任不能放弃,国家的统一不容损害,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以外,其他无不可以容忍,无不可以协商。

    ——蒋介石《告全国军民同胞书》(1946年元旦)

    材料三 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洪门致公党在国外发表宣言,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先后正式成立并发表政治主张。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在中国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实现民主政治。这些党派及其成员,为了把握千载一时的良机,建立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作着不懈的努力。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及他们的建国方案。
    (2)、近代中国饱经磨难,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全面。)
  • 9、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这一规定(  )
    A、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 D、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 10、为解决货币不统一给各解放区之间经贸往来和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发行的人民币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字样。与此相应的背景是(  )
    A、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 B、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C、战争进入进攻决战阶段 D、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 11、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肯定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息、减租等斗争中已经使用的集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方式,且要求绝不可侵犯中农利益和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这一指示(  )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C、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思想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
  • 1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从洛川、宜川北上,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同时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45万兵力,企图逼华东野战军与之决战。此时(  )
    A、国民党正处于全面进攻 B、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 C、国共之间处于决战时期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 13、“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
    A、国民革命的失败 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 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 14、关于“14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耻,已经由14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
    A、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 15、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平津方面形势紧迫,我国侨民濒于危殆,维持东亚和平为帝国之夙愿,为使今后局势不再扩大,希望由于中国方面的迅速反省而使事态圆满解决。日本此举意在(  )
    A、抑制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B、全面夺取中国华北地区 C、保护在华日本侨民安全 D、维持东亚地区和平局面
  • 16、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收录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的20篇奏疏。据当代学者考证,此书在出版刊行时,康有为对戊戌变法期间奏疏原件内容有所改纂。

     

    戊戌奏疏原件

    《戊戌奏稿》

    《应诏统筹全局折》

    康有为建议光绪全面维新,当务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变政

    考》

    “日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泰西各国略如此,然而皆强矣”“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提醒光绪不可操之过急,“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民智不开……取乱之道也”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请励工艺奖创新

    折》等

    称君权乃“雷霆万钧之力,势之所发,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

    “中国礼法有过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虽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为宪法大义”

    ——据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戊戌奏疏原件与《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对其戊戌变法时期奏疏进行改动的原因,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 18、下图是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  )

    A、属于一手史料,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结束 B、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意味着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 19、民国初年,孙中山将“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各民族实现了一律平等 C、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D、承认各民族享有自决权
  • 20、1908年,全国各地的陆军军官学堂共有学员近两万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学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队中服役的军官,有留日经历的达800名左右。这在客观上(  )
    A、缓解了统治危机 B、加剧了中日民族矛盾 C、培养了进步力量 D、削弱了欧美在华势力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