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执法交警最常用的一种酒精检测仪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其反应原理为CH3CH2OH+O2=CH3COOH+H2O,被测者呼出气体中所含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其酒精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质溶液中的SO42-移向a电极 B、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越高,微处理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 D、外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为a→b
  • 2、常温时,向20mL0.1molL1CH3COOH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1NaOH溶液,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与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甲基橙作为指示剂 B、b点时,c(CH3COOH)+c(CH3COO-)=0.1molL1 C、c点时,V(NaOH)=20mL D、反应过程中,c(CH3COO-)c(CH3COOH)c(OH-)的值不断增大
  • 3、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图1表示反应2CO(g)+2NO(g)N2(g)+2CO2(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起始CO物质的量与平衡时N2的体积分数关系,说明NO的转化率b>c>a B、图2表示反应2X(g)Y(g)分别在T1、T2温度下,Y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说明该反应的ΔH<0 C、图3是室温下BaSO4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通过蒸发浓缩可使溶液由n点转化到m点 D、图4表示含少量SO2的水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说明在空气中时间越长,亚硫酸的电离程度越大
  • 4、25˚C时,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mol/L 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32-) B、将CH3COONa溶液从25˚C升温至60˚C,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OH-)增大 C、直接加热FeCl3溶液可得到FeCl3固体 D、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①NH4Cl溶液 ②NH4HCO3溶液,c(NH4+):①>②
  • 5、下列装置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①:制取无水MgCl2 B、②:测定锌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 C、③:验证AgCl和AgI的Ksp大小 D、④: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6、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H数目为0.1NA B、常温下,1 L 0.5 mol·L-1的AlCl3溶液中,含有Al3+数目为0.5NA C、常温下,1 L pH=12的CH3COONa溶液,由水电离产生的OH-数目为0.01NA D、标准状况下,4.48 L NH3溶于水得到的溶液中,NH3·H2O的总数为0.2NA
  • 7、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使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Fe2+ClMg2+SO42 B、常温下,c(H+)c(OH)=1.0×1012的溶液:Na+NO3SO32 C、c(NH4+)=c(Cl)NH4ClNH3H2O混合液:Al3+Fe3+SO42HCO3 D、常温下,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2molL1的溶液中:Na+ClCO32SO42
  • 8、下表中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由红色变为浅红色便立刻读数

    测得c(NaOH)偏大

    B

    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红色变浅

    纯碱溶液呈碱性是由CO32水解引起

    C

    测定等浓度的NaClO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前者大

    酸性:HClO>CH3COOH

    D

    除去锅炉中沉积的C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再用稀盐酸溶解除去

    白色沉淀溶解

    CaSO4比CaCO3Ksp

    A、A B、B C、C D、D
  • 9、已知:25时,Kw=1.0×101435时,Kw=2.1×1014。下列有关水的电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35时,c(H+)>c(OH-) C、向蒸馏水中加入NaOH溶液,Kw增大 D、加入少量固体CuSO4,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 10、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打开可乐瓶盖后看到有大量气泡逸出 B、H2、I2、HI三者的平衡混合气,加压(缩小容器体积)后颜色变深 C、新制的氯水在光照条件下颜色变浅,溶液的pH减小 D、合成氨工业使用高压以提高氨的产量
  • 11、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升高温度 B、增加C(s)的量 C、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 D、压强不变,充入He使容器容积增大
  • 12、某反应的反应机理、能量与反应进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e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焓变△H<0可知,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C、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H变小 D、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比第二步反应的小
  • 13、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 实现碳中和,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太阳能的利用逐渐得到重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碳素燃料 B、发展太阳能经济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C、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D、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只有“光—电转换”和“光—生物质能转换”两种形式
  • 14、醋酸是一种常见的弱酸,回答下列问题:
    (1)、Ⅰ、向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中加入V mL 0.1 mol·L− 1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则V 100 mL(填“>”“<”或“=”)。25℃时,pH=8的CH3COONa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OH浓度c(OH)=
    (2)、Ⅱ、某化学实验小组从市场上买来一瓶某品牌食用白醋(主要是醋酸的水溶液),用实验室的标准NaOH溶液对其进行滴定实验以测定它的准确浓度,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

    ①用蒸馏水洗涤碱式滴定管,并注入NaOH溶液至“0”刻度线以上

    ②固定好滴定管并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液体

    ③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某一刻度,并记下读数

    ④经准确操作后,量取V mL待测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中,并加入3滴指示剂溶液

    ⑤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pH大致为9)

    以上步骤有错误的是 (填序号)。

    (3)、Ⅲ、如图表示50 mL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若A与C刻度间相差1 mL,A处的刻度为25,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应为mL;

    (4)、为减小实验误差,该实验最好选用 (填石蕊、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除此外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白醋体积均为V mL,NaOH标准液浓度为c mol·L− 1 , 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26.02

    25.35

    25.30

    从表可以看出,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明显多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

    A.实验结束时,仰视刻度线读取滴定终/点时NaOH溶液的体积

    B.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无气泡,滴定结束尖嘴部分有气泡

    C.盛装白醋溶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过,未用白醋溶液润洗

    D.锥形瓶预先用食用白醋润洗过

    (5)、据②所得到的数据,写出计算该白醋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c mol·L− 1(只代数据不必化简)。
  • 15、丙酮蒸气热裂解可生产乙烯酮,反应为

    (g)   O=C=CH2(g)CH4(g)   ΔH>0

    现对该热裂解反应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键

    C−H

    C−C

    C=C

    键能kJmol1

    412

    348

    612

    (1)、根据表格中的键能数据,计算ΔH= kJmol1
    (2)、丙酮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变化如图所示:

    ①图中X表示的物理量是 

    ②A、C两点化学平衡常数 KA KC (填“>”、“<”或“=”);

    ③恒容下,既可提高反应速率,又可提高丙酮平衡转化率的一条合理措施是

    (3)、在容积可变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充入丙酮蒸气维持恒压 (110kPa)

    经过时间t min,丙酮转化了10%。用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压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丙酮)=    kPa/min;

    ②该条件平衡时丙酮转化率为a,则KP =  (以平衡时分压代替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

    (4)、其他条件相同,在甲、乙两种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该反应,相同时间时丙酮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工业上选择催化剂 (填“甲”或“乙”)。

  • 16、某实验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1)、Ⅰ.探究温度、浓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写出Na2S2O3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系列实验:

    实验序号

    反应温度/℃

    Na2S2O3溶液

    H2SO4稀溶液

    H2O

    V/mL

    c/(mol/L)

    V/mL

    c/(mol/L)

    V/mL

    20

    10.0

    0.10

    10.0

    0.50

    0

    t1

    V1

    0.10

    V2

    0.50

    V3

    t2

    V4

    0.10

    V5

    0.50

    V6

    实验①和②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实验②中,t1=(填“20℃”或“60℃”)、V2= mL。

    若V5=6.0,实验①和③的实验目的是  

    (3)、Ⅱ.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按下图进行定量实验研究。挤压注射器使FeCl3溶液全部加入试管中,记录数据;用CuCl2溶液代替FeCl3溶液进行平行实验,比较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需测定的实验数据是     

    (4)、用上图中的装置,探究MnO2催化H2O2分解的最佳条件。此时注射器中应加入的试剂是。挤压注射器使液体全部加入试管中开始至不再有气体产生,记录反应时间。反应物用量和反应时间如下表:

    H2O2

    时间

    MMMMMMMM

    0.1g

    0.3g

    0.8g

    10mL1.5%

    223s

    67s

    56s

    10mL3.0%

    308s

    109s

    98s

    10mL4.5%

    395s

    149s

    116s

    分析表中数据,从实验效果和“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H2O2的浓度一定时,加入g的MnO2为较佳选择。

  • 17、回答下列问题:
    (1)、Ⅰ、用括号内的字母代号填空:中和热测定实验时,若用环形铜丝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会导致测定的数值(A.偏高;B.偏低)

    Ⅱ、甲醚(CH3OCH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CO和H2制得,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为2CO(g)+4H2(g)CH3OCH3(g)+H2O(g) ΔH=-206.0 kJ·mol-1。该过程可分为以下两步反应完成:

    ⅰ.甲醇合成反应:2CO(g)+4H2(g)2CH3OH(g) ΔH=-182.0 kJ·mol-1

    ⅱ.甲醇脱水反应:

    请写出ⅱ中甲醇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 在一定条件下,将CO和H2按体积比1∶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CH3OCH3(g)和H2O(g)。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CH3OCH3(g)和H2O(g)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每生成1 mol CH3OCH3(g),同时生成2 mol CO
    (3)、生产甲醚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副反应,与甲醇脱水反应形成竞争:CH3OH(g)+H2O(g)CO2(g)+3H2(g) ΔH=+48.8 kJ·mol-1 , 将反应物混合气按进料比n(CO)∶n(H2)=1∶2通入反应装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测得甲醚的选择性分别如图1、图2所示。

    资料:甲醚的选择性是指转化为甲醚的CO在全部CO反应物中所占的比例。

    ①图1中,温度一定,压强增大,甲醚选择性增大的原因是

    ②图2中,温度高于265℃后,甲醚选择性降低的原因是

  • 18、科学研究人员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Pt/SiO2催化剂表面上CO2与H2的反应历程,前三步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Pt/SiO2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Ts表示过渡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OCO转化为•CO和•OH为吸热过程 B、形成过渡态Ts1的活化能(能垒)为1.05eV C、前三步总反应的△H<0,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由第一步反应决定 D、历程中活化能最小的反应方程式  •CO+•OH+•H+3H2(g)=•CO+3H2(g)+H2O(g)
  • 19、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选项结论正确的是(    )

    H2C2O4

    HCN

    H2CO3

    电离常数(25℃)

    K1= 5.6×10-2

    K1= 1.5×10-4

    K= 6.2×10-10

    K1= 4.5×10-7

    K2 = 4.4×10-11

    A、NaCN + H2O + CO2 (少量) = HCN + Na2CO3 B、0.1mol/L的Na2CO3溶液逐渐滴加到同浓度的HCN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无反应 C、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CO3、NaHCO3NaCNNaHC2O4溶液,pH最大的是Na2CO3 D、NaHC2O4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Na+)>c(H+)>c(HC2O4)>c(C2O42)>c(OH)

  • 20、科学家研究了乙醇催化合成乙酸乙酯2C2H5OH(g)ΔCH3COOC2H5(g)+2H2(g)的新方法。在常压下反应,冷凝收集,测得常温下液体收集物中主要产物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乙醛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加压有利于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C、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减少乙醚等副产物是工艺的关键 D、随着温度的升高,乙酸乙酯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上一页 828 829 830 831 8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