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过氧化钠溶于水产生: B、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足量: C、将氯气通入水中形成氯水: D、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
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食盐水中:、、 B、氯化铁溶液中:、、 C、小苏打溶液中:、、 D、“洁厕灵”(含10% HCl)溶液中:、、
-
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A、 B、 C、 D、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B、7.8g含有的阴离子数约为 C、0.1mol加入沸水中充分反应生成胶体的粒子数约为 D、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溶液中,所含氧原子数约为
-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受热易分解,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C、HClO显酸性,可用于杀菌消毒 D、铁粉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
6、用化学用语表示中的相关微粒,其中不正确的是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B、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C、的电离方程式:
D、双线桥可表示
-
7、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千里江山图》中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为——属于盐 B、“凡造竹纸……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造纸利用了石灰的碱性 C、“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均不涉及化学变化 D、《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和朴硝()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试验
-
8、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为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供指导性的理论依据。请结合所学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多种途径。
①通过化学键的键能计算。已知:
化学键
键能()
436
247
434
计算可得:。
②通过盖斯定律计算。已知:
写出与Na反应生成的热化学方程式:。
(2)、某温度下,在一个2L的恒容容器中,通入和 , 发生可逆反应生成 ,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时,该容器中含有的物质的量(填“>”“<”或“=”)。
③反应开始至 , 以气体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时,正反应速率(填“>”“<”或“=”)逆反应速率:的平衡转化率为。
④容器内之前在变化而之后不再变化的量是 (填字母)。
A.气体密度 B.压强 C.化学反应速率 D.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反应条件(填“能”或“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
9、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的电离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配制并测定醋酸中的浓度。
(1)配制稀醋酸,用(填图标号)量取于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溶液作指示剂。

(2)用的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的操作和现象为。
(3)4次滴定消耗溶液的体积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滴定前
滴定终点
消耗溶液的体积/mL
24.98
25.02
26.88


第4次滴定消耗溶液的体积为mL,则所配稀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保留4位有效数字)。
【实验二】探究浓度对电离程度的影响。用计测定时不同浓度的醋酸的 , 结果如下:
浓度
0.0100
0.1000
pH
3.38
2.88
(4)由表中数据计算的电离常数。(以指数形式表示)
(5)从表中数据可以计算得出的结论是:。
-
10、某实验小组用溶液和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不能用铜丝搅拌器代替玻璃搅拌器,原因是。(2)、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已知 ]:。(3)、取溶液和溶液进行实验,数据如下:温度实验
次数
起始温度
溶液
溶液
平均值
终止温度
温度差
1
26.2
26.0
26.1
30.1
2
27.0
27.4
27.2
32.0
3
25.9
25.9
25.9
29.8
4
26.4
26.2
26.3
30.4
①表中所得温度差的平均值为。
②上述实验结果与-57.3有偏差,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溶液的内筒中
(4)、该实验小组希望进一步探索不同的中和反应①若改用和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
②其他条件不变,若用代替做实验,对测定结果(填“有”或“无”)影响;
③若用醋酸溶液代替溶液做实验,测定放出热量的数值(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
11、经研究发现与合成(光气)的反应机理如下:
① 快
② 快
③ 慢
反应②的速率方程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③的活化能 B、反应②的平衡常数 C、要提高合成的速率,关键是提高反应①的速率 D、选择合适的催化剂能提高的平衡产率 -
12、二氧化碳资源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反应在起始物时,℃下的和下的如图所示[表示平衡体系中的物质的量分数]。说明:的计算方法: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M表示等压过程的变化关系 B、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C、 , 反应条件可能为 , 230℃ D、21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约为 -
13、已知:①白磷和的分子结构和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分别如下图、表所示:
化学键
键能
②(白磷,)(红磷,)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磷和红磷互为同位素 B、相同条件下白磷比红磷稳定 C、等质量的白磷、红磷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更多的是白磷 D、(白磷,) -
14、某化学研究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图1可知: , 该反应 B、由图2可知:该反应 C、图3中,表示反应速率的是点1 D、图4中,则a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
15、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压缩体积有利于反应②的发生 C、反应③若使用液态水,增大 D、 -
16、常温下,0.1mol∙L-1的HCOOH溶液加水稀释至0.010mol∙L-1的过程中,下列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A、 B、 C、 D、
-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恒温恒容下达平衡后加入 , 反应增大 B、燃烧热为 , 则 C、 , 则完全破坏等质量和中的化学键,所需能量大 D、 , 则在中完全燃烧放热
-
18、某温度下,浓度都是的两种气体和 , 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反应后,测得剩余的为 , 用表示的反应速率 , 生成的为 ,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 B、 C、 D、
-
19、为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CO3]为原料制备KClO3 , 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氯化时存在Cl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O)2的反应,Ca(ClO)2进一步转化为Ca(ClO3)2 , 少量Ca(ClO)2受热分解为CaCl2和O2。
(1)、下列措施可以提高氯气利用率的是(填序号)。A.提高通入Cl2的速率 B.充分搅拌浆料 C.氯化时控制电石渣过量
(2)、“氯化”中Cl2转化为Ca(ClO3)2的总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有两种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5)。(3)、活性炭的作用是。(4)、下图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转化”中加入稍过量KCl固体,在低温下可析出KClO3晶体的原因。
(5)、“分解比”是衡量氯化程度的标准,氯化后溶液中CaCl2总质量与Ca(ClO3)2总质量的比值称为“分解比”,分解比的理论值是(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下图为分解比与氯化温度的关系,分解比的数值随氯化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
-
20、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利用如图装置(部分装置省略)制备和 , 探究其氧化还原性质。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粉末的仪器名称是 , a中的试剂为。(2)、b中采用的加热方式是 , c中采用冰水浴冷却的目的是。(3)、d的作用是 , 可选用试剂(填标号)。A. B. C. D.
(4)、实验中有同学发现二氧化锰粉末和浓盐酸的反应随着盐酸浓度的降低,反应会停止。针对上述现象小组同学对“影响氯气生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提出假设:假设1:浓度降低影响氯气的生成。
假设2:。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限选试剂:浓、固体、固体、稀盐酸)
步骤
实验操作
预测现象和结论
①
往不再产生氯气的装置中,加入继续加热
若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则假设1成立
②
若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则假设2成立
(5)、利用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可以去除水体中过量氨氮(以表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其反应过程可以表示如下:I.
II.
III.
①写出用次氯酸钠去除氨氮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从该反应过程并结合HClO的性质分析,温度过高时氨氮的去除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