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2mL0.1mol/LFeI2溶液中依次滴加少量氯水和CCl4 , 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
还原性:Fe2+<I-
B
往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结合H+的能力:AlO>CO
C
用pH计测定0.1mol/LNaHCO3溶液和0.1mol/LCH3COONa溶液的pH
NaHCO3(aq)为8.3,CH3COONa(aq)为8.9
水解常数:Kh(HCO)<Kh(CH3COO-)
D
甲、乙试管均盛有2mL等浓度银氨溶液,分别加入2滴等浓度的NaCl溶液和NaI溶液
甲中无明显现象,乙中产生黄色沉淀
溶度积常数:Ksp(AgI)<Ksp(AgCl)
A、A B、B C、C D、D -
2、某温度下,用0.1000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对25mL含KX和KY的混合溶液进行电位滴定(Y-与H+的反应可以忽略),获得电动势(E)和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的电位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Ag++2Y-=[AgY2]- , [AgY2]-+Ag+=2AgY↓。该温度下,Ksp(AgY)=2×10-16 , Ksp(AgX)=2×10-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主要发生了反应:Ag++X-=AgX↓ B、若HY为弱酸,则从0→A点,水的电离程度不断减小 C、原混合溶液中c(KX)=0.03000mol/L D、AgX(s)+Y-(aq)AgY(s)+X-(aq)的平衡常数为10-6 -
3、某溶液初始仅溶有等浓度的M和N,反应①、②同时进行:
①M+NX+W
②M+NY+W
反应①的速率可表示为v1=k1c2(M),反应②的速率可表示为v2=k2c2(M)(k1、k2为速率常数)。反应体系中M和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30min,消耗M的平均速率为0.01mol•L-1•min-1 B、体系中X和Y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平衡 C、反应①的活化能比反应②的活化能更大 D、充分反应后,X的选择性[×100%]为62.5% -
4、某无隔膜流动海水电解法制H2的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高选择性催化剂PRT可抑制O2在电极表面产生,提高放电效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钛箔作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B、阳极反应主要为:Cl--2e-+H2O=HClO+H+ C、电解后海水pH明显下降 D、理论上生成1molH2转移电子数为2NA
-
5、通过下列实验可从I2的CCl4溶液中回收I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I2/CCl4溶液可以用乙酸乙酯萃取分离其中的碘 B、操作①为分液,需要使用分液漏斗 C、步骤②发生的反应为:IO+5I-+6H+=3I2↓+3H2O D、操作③为升华法(如图),可除去粗碘快速结晶时混入的杂质
-
6、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可用作医用胶,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有3种 B、其同分异构体不可能是芳香族化合物 C、能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D、在“H2O,H+/加热”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二元羧酸
-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Cu2++2NH3•H2O=Cu(OH)2↓+2NH B、氢氧化铁沉淀溶于氢碘酸:2Fe(OH)3+6H++2I-=2Fe2++I2+6H2O C、用硫化亚铁除去废水中的汞离子:FeS(s)+Hg2+(aq)=Fe2+(aq)+HgS(s) D、向硫化钠溶液中滴加次氯酸钠溶液:S2-+ClO-+H2O=S↓+Cl-+2OH-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和油脂等高分子均能发生水解 B、通过煤的液化可获得液态烃等有机化合物,煤的液化过程为物理变化 C、氨基酸既能与HCl反应,也能NaOH反应,产物均为盐和水 D、天然橡胶硫化后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
-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1L1mol/LNH4Cl溶液中加氨水至中性,此时溶液含NH数目为NA B、1molAlCl3完全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粒子数目为NA C、4.2gC3H6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0.8NA D、标准状况下5.6LCH4与5.6LCl2混合后光照,充分反应后生成CH3Cl的数目为0.25NA
-
10、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5Na2O+K2O+16N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能在瞬间完成,并产生大量气体 B、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气体,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5NA C、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D、被氧化和被还原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1
-
11、完成下述实验,装置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氯气
B.验证氨气易溶于水且溶液呈碱性
C.溶液的转移
D.实验室制乙炔除去H2S杂质
A、A B、B C、C D、D -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两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不锈钢具有很强的抗腐蚀能力,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和厨房餐具 B、单晶硅熔点高,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C、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用作食品抗氧化剂 D、氯乙烷汽化时吸热,可作肌肉拉伤的镇痛剂
-
13、SO2是一种常见氧化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SO2属于弱电解质 B、SO2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C、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D、SO2具有漂白性
-
14、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制造5G芯片的氮化铝晶圆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La-Ni合金是一种新型储氢合金材料 C、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钠是通过缩聚反应合成的 D、制造防弹装甲的芳纶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15、五氧化二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试剂,常温下为白色针状晶体,可作氧化剂,除去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反应Ⅰ: ;
反应Ⅱ: ;
反应Ⅲ: 。
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上述反应Ⅰ、Ⅱ、Ⅲ:①(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查阅资料可知:、 , 则反应Ⅱ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判断的理由为。
(2)、℃时向盛有足量的V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 此时压强为p,仅发生反应 , ℃时,后,该反应达到平衡,且反应达到平衡后固体质量减小6.4g。①下列关于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
A.仅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且的值变大
B.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C.每断裂1molC=O键,同时消耗0.5molCO,则该反应达到平衡
D.仅充入少量稀有气体,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②℃时,该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移出部分 , CO的平衡转化率随的移出率[的移出率]的变化关系如图。则 , 。
-
16、磁选后的炼铁高钛炉渣,主要成分有以及少量的。为节约和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如下工艺流程回收钛、铝、镁等。
常温下,有关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见下表: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的
1.5
3.4
8.9
12.0
沉淀完全的
2.8
4.7
10.9
13.8
已知:①“焙烧”中,几乎不发生反应,转化为相应的硫酸盐;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加快“焙烧”速率,可采用的物理方法为(填一种即可)。(2)、“焙烧”时,转化为;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②在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离子符号)。
(3)、“水浸”后的约为2.0,在“分步沉淀”时用氨水逐步调节pH至11.6,最先析出的离子为(填离子符号)。(4)、水浸渣在“酸溶”,最适合的加热方式为(填“水浴”或“油浴”)加热。(5)、“酸溶”后,将溶液适当稀释并加热,水解析出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利用表中数据,可计算出。 -
17、“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为有效成分的高效消毒剂,它的灭菌消毒能力用有效氯(与的总量)来衡量,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间接碘量法是测定有效氯的经典方法,实验步骤如下:
i.取 “84”消毒液,置于磨口具塞锥形瓶中,加入碘化钾溶液(过量,易被空气氧化)和适量稀硫酸,塞上瓶塞;在暗处振荡5分钟。
ii.加入几滴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平行测定四次。
已知:①;。
②实验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标准溶液初始读数/
0.00
0.10
4.40
0.50
滴定终点时标准溶液读数/
31.80
31.95
31.95
32.25
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磨口具塞锥形瓶的原因是;使用硫酸而不使用盐酸酸化的原因是。(2)、滴定时,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 , 水洗之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在滴定管中装入标准溶液后,要先赶出滴定管尖嘴处的气泡,其操作正确的图示为(填标号)。A.
B.
C.
D.
(3)、步骤ⅱ选用的指示剂为 , 滴定终点的现象为。(4)、该“84”消毒液中与的总浓度为 , 测得的结果小于该“84”消毒液标签上的浓度,可能原因为(填标号)。a.滴定终点读数时仰视刻度线 b.该“84”消毒液在光照下放置时间过长
c.滴定振荡时,有少量待测液溅出 d.滴定前,盛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下端有气泡未赶出
-
18、常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10.00mL的稀硫酸,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①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
②不考虑操作过程中质量的损失。
(1)、常温下a点溶液中:①该溶液中,所含微粒有种。
②a点时,pH=。
(2)、a→b的过程中:①该反应的实质为(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该过程中混合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填标号)。
③b点溶液中,。
④上述10mL稀硫酸与10mL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假设酸和碱的密度均为 , 反应前后溶液的平均温度变化为℃,水的比热容为)。
(3)、c点溶液中,。(4)、常温下,d点溶液中,。 -
19、常温下,向10.00mL0.2000mol·L-1NH4Cl溶液中逐滴加入0.2000mol·L-1NaOH溶液,溶液的pH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和温度的变化,不考虑操作过程中质量的损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1 B、b点溶液中,c(Na+)+c(Cl-)+c(NH3·H2O)=mol·L-1 C、c点溶液中,c(Na+)=2c()+2c(NH3·H2O) D、d点溶液中,<15
-
20、常温下,用NaOH溶液滴定盐酸,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滴了半滴NaOH溶液(假设1滴溶液的体积约为0.04mL),继续加水稀释至50mL,所得溶液的pH约为( )
已知:①;②不考虑溶液混合时体积和温度的变化。
A、8.4 B、8.7 C、9.3 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