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西省九江市重点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 单元测试卷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3化学键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3核素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1元素周期表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2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1.2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1、“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A、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 B、过度开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C、煤炭燃烧时安装“固硫”装置 D、宣传“低碳”出行
-
2、下列关于铜的一种核素Cu的说法正确的是A、Cu的核电荷数为29 B、Cu的质子数为35 C、Cu的中子数为64 D、Cu的核外电子数为64
-
3、下列各组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酸性:HClO4>HBrO4>HIO4 B、碱性:NaOH>Mg(OH)2>Al(OH)3 C、稳定性:PH3>H2S>HCl D、非金属性:F>O>S
-
4、锗(Ge)是第四周期第 ⅣA 元素,处于周期表中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锗是一种金属性很强的元素 B、锗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性能 C、锗化氢(GeH4)稳定性很强 D、锗酸(H4GeO4)是难溶于水的强酸
-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CH4完全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8NA B、常温常压下,11.2L乙醇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78g苯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为3NA D、0.1mol·L-1NaCl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1NA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B、
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 C、H2O、D2O、T2O互为同位素 D、CH3OH和 HOCH2CH2OH互为同系物
-
7、液体燃料电池相比于气体燃料电池具有体积小等优点.一种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K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b极发生氧化反应 B、a极为该电池的正极 C、放电时,电流从a极经过负载流向b极 D、a极的反应式:N2H4+4OH﹣﹣4e﹣=N2↑+4H2O
-
8、一定条件下,向某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2SO2+O2⇌2SO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减小压强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反应生成SO3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 D、达平衡时反应即停止
-
9、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硫酸有吸水性,能用来干燥氨气 B、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可用于道路和广场照明 C、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D、常温下铁能被浓硝酸钝化,可用铁制容器贮运浓硝酸
-
10、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物质间的转化一步就能实现,则甲可能是
①C;②H2O2;③Na;④Fe;⑤HNO3
A、仅①③④ B、仅①②⑤ C、仅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
11、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的是A、 B、 C、 D、
-
12、下列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就是碳,属于单质 B、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C、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D、煤的气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而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
13、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 B、 C、 D、 2
-
14、环加成反应因具有良好的立体选择性,在碳碳键的构筑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环加成反应合成抗炎药物中间体M的路线如下(反应条件略):(1)、化合物M的分子式为。(2)、化合物中官能团的名称是(写一种)。化合物Y为的同分异构体,且在核磁共振氢谱上只有3组峰,峰面积比为 , Y的结构简式为(写一种)。(3)、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化学性质,完成下表:
序号
反应试剂和条件
反应形成的新结构
反应类型
a
催化剂、加热
加聚反应
b
(4)、反应③的方程式可表达为 , 化合物X的结构简式为。(5)、关于该合成路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A、化合物、均易溶于水 B、反应①中仅有π键的断裂 C、反应⑤为成环的加成反应 D、V中存在1个手性碳原子(6)、以1,3—丁二烯为主要原料,利用反应⑤的原理,合成(无机试剂任选)。基于你设计的合成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a)第一步反应的产物为单烯烃,其结构简式为。
(b)最后一步反应为消去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注明反应条件)。
-
15、甲酸是最简单的羧酸,可用于制甲酸盐、还原剂、混酸清洗剂等。(1)、甲酸分子中氧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甲酸盐可用于储氢。甲酸与石灰乳作用制取甲酸钙的的化学方程式为。(3)、甲酸水溶液在密封石英管中发生多种分解反应,反应机理及能量关系图如下:
①反应的(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关于甲酸水溶液分解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加快分解产生的速率
B.分解过程涉及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C.温度升高有利于的分解
D.压强不再改变时,反应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4)、甲酸可与其他有机酸混合作清洗剂,研究混合酸中的微粒数量关系有意义。时,相同浓度甲酸、丙酸及某羧酸的水溶液中,酸分子的分布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至(填“>”“=”或“<”)。
②酸性强弱判断:(填“>”“=”或“<”),依据物质结构分析原因为。
③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和混合充分,发生的反应为: , 求平衡时的转化率。
-
16、铬、钒具有广泛用途。从铬钒渣(主要含及少量)中分离提取铬和钒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酸浸”过程中,转化为;
②有机溶剂对的萃取率高于;且只萃取不萃取;
③最高价铬酸根在酸性介质中以存在,碱性介质中以存在。
(1)、“焙烧”中,生成的中铬的化合价为。(2)、“酸浸”中,钒由转化为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操作1”“操作2”中,添加的物质分别为(填标号)。A. B. C.
(4)、“萃取”中,有机溶剂提供配原子与配位: , 则化合物中提供空轨道的原子为(写化学符号),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提出一种有利于提高萃取率的措施为。(5)、“沉钒”后,若溶液中小于 , 则应控制溶液中高于[反应对应条件下,]。(6)、“除硅”中,使用调节 , 滤渣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7)、系列涂层具有良好的耐磨和耐腐蚀性。氮化铬晶体可描述为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立方体交替出现的晶体结构。氮化铬晶体中一个N周围与其最近的的个数为。氮化铬晶胞中,的位置为面心和顶点,N的位置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氮化铬晶胞的密度为。 -
17、硝酸铁可作催化剂、氧化剂等。(1)、的制备:往浓硝酸中加入铁屑,微热充分反应,反应中元素(填符号)被还原。用(填化学式)溶液吸收废气,通入空气可制取。(2)、溶液配制:固体先加入冷的稀酸溶解再加水稀释,原因是。(3)、用溶液溶解银粉并进行原理探究
实验1:将溶液加入到银粉中,银粉迅速溶解,5分钟后有少量固体残留,且无明显继续溶解现象。
原理探究:小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研究溶银的可能微粒:
序号
操作
现象
2
取实验1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2滴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3
取溶液 , 加入银粉中,充分振荡10分钟
银粉不溶解
结论:银粉溶解的原因为(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4)、银未完全溶解的原因探究①提出假设 小组同学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溶液浓度下降,反应速率减慢;假设2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②验证假设 通过测定的变化来验证,设计对比实验如下:
序号
实现操作
4
重复实验1,5分钟后过滤混合物,滤液稀释至 , 取稀释液加入指示剂,用溶液滴定,消耗溶液体积为
5
重复实验1,5分钟后继续放置更长时间,测定结果同实验4
i.实验中用到图甲中的仪器有(填标号)。
ii.计算实验中银粉的溶解程度:。
③实验结论 假设2成立。完成下列问题:
i.在图乙中画出实验1中平衡建立的曲线(含标注,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ii.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往实验1混合物中加入 , 剩余的银可完全溶解。
(5)、比作为溶银试剂更环保的原因是。 -
18、通过电解含锰废水可回收和产品,其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惰性电极a连接电源的负极 B、膜X类型为阳离子交换膜 C、室发生的电极反应: D、当电路中通过电子,从溶液中回收锰元素的质量为
-
19、X在复合催化剂下可发生反应如下所示,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步骤为决速步 B、升高反应温度,增大 C、改良催化剂N可改变 D、 , 没有催化剂M,该比较结果也不影响
-
20、下列陈述与陈述均正确,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陈述
陈述
A
酸性:
羧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B
用除去废水中的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
铁板上的锌块在潮湿空气中更容易被腐蚀
容易失电子
D
苯和稀溴水混合、振荡、静置,水层几乎无色
和苯都是非极性分子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