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西省九江市重点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 单元测试卷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3化学键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2.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3核素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1.1元素周期表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2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 2017_2018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1.2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1、25℃时,用溶液滴定50.00mL未知浓度的NaCl溶液,用溶液作指示剂,图中实线表示滴定曲线。M点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表示或的浓度。[已知:为砖红色;25℃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Cl溶液中 B、到达滴定终点时,沉淀出现砖红色且30s内不褪色 C、若减小NaCl溶液的浓度,则反应终点M向P方向移动 D、若滴定与NaCl溶液等体积等浓度的NaBr溶液,则滴定曲线为②
-
2、化学中常用图象直观地描述化学反应的进程或结果。下列图象描述正确的是A、图①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的影响,乙的压强大 B、图②可表示乙酸溶液中通入氨气至过量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 C、图③是向的溶液中加水稀释,曲线上A点水解程度小于B点 D、图④是铁条与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时刻后反应吸热
-
3、已知常温下,几种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酸
HCOOH(甲酸)
HCN
K(25℃)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酸性强弱关系: B、的电离方程式为: C、向溶液中通入HCN气体: D、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和溶液的 -
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的溶液中: B、的溶液中: C、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溶液中: D、水电离出的的溶液中:
-
5、下图是工业合成氨的流程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步骤①中“净化”可以防止催化剂中毒 B、步骤②③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增大平衡常数 C、步骤④⑤均有利于提高原料平衡的转化率 D、步骤⑤的目的是将未反应的和循环再利用
-
6、已知反应低温时不反应,高温时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为A、 , B、 , C、 , D、 ,
-
7、对于可逆反应:2A(g)+B(g)⇌2C(g) ΔH<0,下列各图中表达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
-
8、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 发生反应 , 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百分含量 B、反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气体颜色变浅 C、若点为反应平衡点,此时平衡常数 D、反应达到平衡后,往该容器中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
-
9、常温下,下列各组溶液的c(H+)一定等于1×10-7 mol/L的是A、pH=2和pH=12的两种溶液以等体积混合 B、0.10 mol/L H2SO4溶液与0.10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将pH=5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 D、pH=1的H2SO4与c(OH-)=0.10 mol/L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
-
10、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A、
B、
C、
D、
-
11、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实验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实验
反应温度℃
溶液
稀
出现浑浊时间(s)
①
25
5
0.1
10
0.1
x
9
②
25
5
0.2
5
0.2
10
5
③
35
5
0.2
5
0.2
10
2
A、 B、依据实验①③可探究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各组实验反应中产生气泡最快的是② D、由实验可知升温10℃比增大浓度至2倍对速率影响大 -
12、某同学做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各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甲:将铝片加入盐酸中
乙:将和充分混合
丙:测定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反应的反应热
A、上述实验涉及的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B、将实验甲中的铝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铝粉,温度计的示数升高速率加快 C、将实验丙中盐酸改为等浓度的醋酸,生成时的反应热不变 D、将实验丙中玻璃搅拌器改为铜质搅拌棒,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
13、研究发现,腐蚀严重的青铜器大都存在。在青铜器腐蚀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下列于叙述不正确的是A、加快了反应的速率 B、减小了反应的焓变 C、改变了反应的历程 D、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
14、对于反应 , 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B、 C、 D、
-
15、常温下,燃烧2g乙醇(液态),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经测定放出的热量为QkJ,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B、 C、 D、
-
16、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含氟牙膏预防龋齿,转化为 B、人体中缓冲体系能起到稳定血液pH的作用 C、“冰之为水,而寒于水”,冰熔化为水属于吸热过程 D、伏打电堆采用了锌板、银板和食盐溶液,正极反应物之一为银
-
17、在的密闭容器中按物质的量之比充入CO和 , 发生反应:。在195℃、压强为时测得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改变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测得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及不同压强(p)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
1
2
3
8
5
4
4
A、压强 , 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在195℃、条件下,B点v(正)<v(逆) C、在195℃、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5 D、在及195℃时,内生成的平均速率为 -
18、过氧化钠(Na2O2)是中学常见物质。(1)、向包有Na2O2的脱脂棉滴加少量水,可实现“滴水生火”的魔术表演,包有Na2O2其魔术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达)。(2)、往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FeCl2被Na2O2氧化为Fe(OH)3 , 反应中Na2O2与FeCl2物质的量比为。(3)、已知:CO2与SO2均可与Na2O2反应。有人提出CO2、SO2与Na2O2的反应原理相同;也有人提出SO2具有较强还原性,与Na2O2反应可能会生成Na2SO4 , 而CO2无还原性,故反应原理不相同。
Ⅰ.实验一:向一定量的Ⅰ固体中通入足量的SO2 , 取反应后的固体进行实验探究,以证明过氧化钠与SO2反应的原理。提出假设:
假设1:反应后固体中只有 , 证明SO2未被氧化。
假设2:反应后固体中只有 , 证明SO2完全被氧化。
假设3:反应后固体中同时含有上述两种物质,证明SO2部分被氧化。
Ⅱ.实验二:通过测量气体的体积判断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验装置如下。
①已知装置A用于制备SO2 , 装硫酸的仪器名称是 , 试剂a可以选用 , 试剂b的作用是。
②若SO2未被氧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实验测得装置C中Na2O2质量增加了mg装置E中收集气体为VL(标准状况下)。用上述有关测量数据判断V与m的关系式:V=(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可不化简)。
-
19、工业上由含铜废料(含有Cu、CuS、CuSO4等)制备硝酸铜晶体流程如图。(1)、“焙烧“时CuS转化为CuO和SO2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酸化”步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过滤”所得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4)、①溶液A为稀硫酸,加入A进行"淘洗”目的是。
②“反应”一步中若不加10%H2O2 , 只用浓HNO3 , 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持续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NO2 ,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如图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反应"所得溶液中尽可能多地出Cu(NO3)2·3H2O晶体的方法将“反应”所得溶液蒸发浓缩、(填操作名称)、过滤、冰水洗涤、低温烘干即可获得。(6)、大量排放SO2造成酸雨等环境问题,工业上用双脱硫法处理废气,过程如下图,其中可循环使用的试剂是 , 写出双碱法脱硫法的总反应方程式:。 -
20、双氧水和84消毒液是生活常用的两种消毒剂,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研究H2O2的性质。
序号
实验
实验现象
ⅰ
向5%H2O2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
a.溶液紫色褪去;b.有大量气泡产生
ⅱ
向5%H2O2溶液中滴加淀粉碘化钾溶液
c.溶液变蓝
(1)、①已知淀粉遇碘会变蓝,能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是(填序号)。②试写出实验i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依据表格信息,将I2、H2O2、KMnO4按氧化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序:(写化学式)。
(2)、某届奥运会期间,由于工作人员将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与双氧水两种消毒剂混用,导致游泳池藻类快速生长,池水变绿。一种可能的原因是NaClO与H2O2反应产生O2促进藻类快速生长。该反应说明氧化性:NaClOH2O2(填”>”或“<”);当参加反应的NaClO和H2O2的个数比为1:1时,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填字母序号)。A.O2 B.H2O C.Cl2 D.NaCl E.NaClO2
(3)、饮用水中的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的浓度,可以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还原为N2 , Al被氧化为。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是。若生成3molN2 , 转移电子数是个(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