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早的酸碱概念由Robert Boyle于1663年提出,1887年Arrhenius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1923年J.N.Bronsted和Lowry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酸碱的概念不断更新,逐渐完善,其他重要的酸碱理论还有酸碱溶剂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等。
(1)、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硫酸可电离出和 , 可用作铅蓄电池的电解质 B、盐酸易挥发,可用作金属表面除锈剂 C、微溶于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为两性氢氧化物,其胶体可用于净水(2)、下列涉及酸或碱的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A、Al粉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少量: B、室温下用稀溶解Cu: C、室温下用NaOH溶液吸收: D、向溶液中加入稀:(3)、向盛有足量液氨的容器中投入23g钠,钠沉入容器底部,迅速发生溶剂化,生成蓝色的溶剂合电子(过程示意如图),随后缓慢产生 , 待停止产生气泡,经分离获得纯净的氨基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氨属于纯净物 B、导电性:蓝色溶液>液氨 C、当溶液中放出0.2mol时,Na共失去0.4mol电子 D、按酸碱质子理论,既可作为酸,又可作为碱(4)、破损的镀锌铁皮在氨水中发生腐蚀生成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腐蚀过程属于电化学腐蚀 B、生成的反应为 C、氨水浓度越大,腐蚀趋势越大 D、随着腐蚀的进行,溶液pH变大 -
2、下列工业生产或处理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关系不正确的是A、消除污染物: B、去除难溶物: C、合成聚合物:
D、制备配合物:
-
3、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离能: B、电负性: C、中C原子轨道杂化方式为 D、中键和键数目之比为1:2
-
4、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为 B、使用硬质玻璃试管盛装还原铁粉 C、用火柴点燃肥皂泡检验生成的氢气 D、酒精灯移至湿棉花下方实验效果更好 -
5、主要用作玻璃和搪瓷乳白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仅含离子键 B、灼烧时火焰呈黄色 C、原子半径: D、热稳定性:
-
6、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一种新矿物——嫦娥石[],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下列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磷(P) B、钙(Ca) C、铁(Fe) D、钇(Y)
-
7、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并探究氯气的性质。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2)、A装置中盛放浓盐酸的仪器的名称是 ,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填“B”或“C”)装置中有色布条褪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褪色的原理。(4)、当氯气进入D装置后,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为(填“红色”或“蓝色”)。(5)、E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6)、若要制取标准状况下11.2L的 , 需要的质量为克。
-
8、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1)、起初,人们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纯碱,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纯碱的化学式为。(2)、1861年,“索尔维制碱法”问世,该方法是在用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工业废气时意外发现的,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 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为______________(填标号)。A、 B、 C、 D、(3)、“侯氏制碱法”由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于1943年创立,是“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至今仍为全世界广泛采用。
①沉淀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②上述流程中X物质是(填化学式)。
③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填“Ⅰ”或“Ⅱ”)的循环。从沉淀池中取出沉淀的操作是。
-
9、在和的混合溶液当中,已知、 , 则的值A、 B、 C、 D、
-
10、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装置A的作用是为实验提供持续不断的水蒸气 B、装置C中加入的固体干燥剂可能是碱石灰 C、点燃装置D处的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D、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Fe+ 3H2O(g)Fe2O3+3H2
-
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B、舍勒制备: C、氯气的尾气处理: D、向饱和的碳酸钠通入:
-
12、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标准状况下的含有电子的数目为 B、在标准状况下,含有分子数为 C、的含有的的数目为 D、的含有的原子个数为
-
13、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大量的溶液中:、、、 B、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中:、、、、 C、使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 D、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
-
14、下列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A、红磷和白磷 B、金刚石和 C、和 D、氧气和臭氧
-
15、葡萄糖酸锌(相对分子质量为455)作为有机补锌剂,易溶于热水,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通过葡萄糖酸钙与硫酸锌直接反应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 取200mL烧杯,加水,加热至80~90℃,加入 , 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 将烧杯置于90℃水浴中,逐渐加入10.0g葡萄糖酸钙,搅拌至完全溶解,静置保温20min。
. 趁热减压过滤,弃去滤渣;滤液转入烧杯,加热近沸,用小火加热浓缩至黏稠状,将滤液冷却到室温,加入95%乙醇20mL,此时有大量的胶状葡萄糖酸锌析出,搅拌,用倾析法去除清液。再加20mL95%乙醇,充分搅拌后,慢慢析出晶体,抽滤至干,得到葡萄糖酸锌粗品。
. 取粗品经重结晶并干燥得到无色晶体,准确称取2.3g样品,配成100mL溶液。
. 纯度测定:移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加10mL氨-氯化铵缓冲液、4滴铬黑T(EBT)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三次滴定平均消耗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4.79mL。
已知:滴定中的反应原理为
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钙与硫酸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本实验中(填“能”或“不能”)用氯化锌替代硫酸锌,理由是。(3)、步骤中用到的倾析法通常用于所得沉淀的结晶颗粒较大或比重较大,静置后易沉降的固、液间的分离,在该操作方法中除了使用烧杯外,还需要使用的一种玻璃仪器是。实验中加入95%乙醇,其作用是。(4)、步骤重结晶时,需进行的操作有①加入10mL95%乙醇,搅拌;②加入10mL90℃热水,搅拌;③待结晶析出后,减压过滤;④趁热减压过滤,滤液冷却至室温。正确的顺序为(填标号)。(5)、为了测定葡萄糖酸锌的纯度,步骤采用了络合置换滴定法。①下列关于滴定分析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平行滴定时,需重新装液并调节液面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B.排出酸式滴定管中的气泡时,应控制活塞使液体快速流下
C.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改为滴加半滴液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D.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溶液体积的变化
②用EDTA溶液滴定,标志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6)、样品中葡萄糖酸锌的含量为%(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
16、工业废水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工业度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1)、电化学氧化法处理酸性废水中的原理是:利用电解产生高活性羟基自由基将氧化成 , 电解产生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①电解制取的过程可描述为。
②研究表明当大于4后,随溶液增大,去除率降低的原因是。
③写出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工业制革废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和。当以胶体颗粒形式存在时,可用纳米颗粒吸附除去。胶体、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捕获量随溶液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资料卡片
胶体粒子所带电荷多少和正负用zeta电位衡量,zeta电位的正负值表示胶体粒子带正负电荷,数值越大所带电荷越多。
①时,铬元素吸收效率很差,其原因可能是。
②在碱性条件下吸附废水中胶体颗粒具有选择性的原因是。
③纳米颗粒吸附后的形成 , 加入到溶液中浸泡可以回收纳米颗粒,同时得到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7、氮的固定是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氮的固定是指将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和工业固氮的部分化学平衡常数K值。
反应
大气固氮N2(g)+O2(g) 2NO(g)
工业固氮N2(g)+3H2(g) 2NH3(g)
温度/℃
25
2000
25
350
400
450
平衡常数K
3.84×10-31
1.847
5×108
1.847
0.507
0.152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大气固氮反应属于(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人类不适合大规模模拟大气固氮的原因。反应需要在闪电或极高温条件下发生,说明该反应(填字母)A.吸收的能量很多 B.所需的活化能很高
(2)、工业固氮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定N2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的图示中,正确的是(填“A”或“B”);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3)、20世纪末,科学家研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为介质,实现高温常压下的电化学合成氨,大大提高了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总反应式为:N2+3H2 2NH3 , 则在电解法合成氨的过程中,应将H2不断地通入极(填“阴”或“阳”);向另一电极通入N2 , 该电极的反应式为(4)、近年,又有科学家提出在常温、常压、催化剂等条件下合成氨气的新思路,反应原理为:2N2(g)+6H2O(l) 4NH3(g)+3O2(g),则其反应热ΔH=(已知: N2(g)+3H2(g) 2NH3(g) ΔH= -92.4 kJ·mol-1;2H2(g)+O2(g) = 2H2O(l) ΔH=-571.6 kJ·mol-1) -
18、从钨渣中提取钪过程中产出大量含有硫酸锰、硫酸亚铁和硫酸的废液。用菱锰矿(主要含MnO2及Fe2O3、CaO、Al2O3、SiO2 , CuO等杂质)处理废液制备高纯MnSO4·H2O的实验如下:
①在2000 mL烧杯中加入提钪废液,加热升温,搅拌下按一定比例加入锰矿,反应80 min。
②搅拌下加入新制备的碳酸锰浆液调节pH在5.0~5.5,过滤。
③将滤液加热升温至90℃,搅拌下加入适量硫化锰浆液,继续煮沸60 min,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在滤液中于室温下加入适量新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吸附除硅继续搅拌 , 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
④将除硅后的滤液加热煮沸,搅拌下滴加适量氟化锰饱和溶液,继续搅拌30 min,静置、过滤除去不溶物。
⑤将滤液在烧杯中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至液体刚好完全蒸干时停止加热,冷却得高纯MnSO4·H2O。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反应温度对锰浸出率的影响如图,反应温度应维持在℃,其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当溶液中可溶组分浓度时,可认为已除尽。已知下列物质的物质
Fe(OH)3
Al(OH)3
Cu(OH)2
Mn(OH)2
CaF2
Ksp
步骤②中滤渣主要成分是 , 步骤③不溶物主要成分是。
(3)、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已知MnSO4·H2O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实验中步骤①②③④是正确的,步骤⑤有错误,步骤⑤的正确操作为:。 -
19、实验探究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将图1装置的Zn,Cu下端接触,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能看到气泡产生 B、图2中向Zn片移动 C、若将图2中的Zn片改为Mg片,Cu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 D、图2与图3中,Zn片减轻的质量相等时,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
-
20、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C生成的速率与B消耗的速率相等 B、A、B、C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的A,同时生成3n mol的B 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