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所示,用一根轻质细绳将一重力大小为10N的相框对称地悬挂在墙壁上,画框上两个挂钉间的距离为0.5m。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N,为使绳不断裂,绳子的最短长度为(  )

    A、0.5m B、1.0m C、133m D、33m
  • 2、如图所示,某物体受五个共点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若F1的大小不变,方向沿顺时针转过120°,其余四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则此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变为(  )

    A、F1 B、2F1 C、2F1 D、3F1
  • 3、某次足球比赛中,足球以12m/s速度击中运动员后被反向弹出,历时0.2s,速度大小变为8m/s , 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在此过程中加速度为(  )

    A、大小为100m/s2 ,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B、大小为100m/s2 ,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C、大小为20m/s2 ,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D、大小为20m/s2 ,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在几何中心上 B、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的形变而产生的 C、静止的物体有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就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 5、两同学用安装有蓝牙设备的玩具小车A、B在足够大的水平广场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A、B两车分别在相距的d=9m两个平行车道上 O1O2两点, O1、O2两点沿车道方向的距离为x0=9m。A车从 O1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 a1=3m/s2向右做匀加速运动,B车从O2点以初速度 v0=4m/s加速度 a2=1m/s2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两车同时开始运动。已知当两车间距超过 s0=15m时,两车无法实现通信,忽略信号传递的时间。已知两小车可视为质点,求:

    (1)、A、B两车在并排行驶前的最大距离sm
    (2)、A、B两车能保持通信的时间。
  • 6、图甲所示为一种自动感应门,其门框上沿的正中央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可以预先设定一个水平感应距离,当人或物体与传感器的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水平感应距离时,中间的两扇门分别向左右平移。图乙为该感应门的俯视图,O点为传感器位置,以O点为圆心的虚线圆半径是传感器的水平感应距离。已知每扇门的宽度为d,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门开启时先做匀加速运动而后立即以大小相等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完全开启时的速度刚好为零,移动的最大距离为d,不计门及门框的厚度。若人以1.5v的速度沿图乙中虚线AO走向感应门,人到达门框时左右门正好同时各自移动d2的距离。求:

    (1)、求自动感应门开启时的加速度大小;
    (2)、设定的传感器水平感应距离R为多少;
    (3)、想搬运宽为7d4的物体沿虚线AO垂直地匀速通过该门,物体的移动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 7、有一种圆珠笔,内部有一根小弹簧。如图所示,当笔杆竖直放置时,在圆珠笔尾部的按钮上放一个0.2kg的砝码,砝码静止时,弹簧压缩量为0.002m,砝码始终未接触笔壳。以下操作中均未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g=10m/s2求:

    (1)、圆珠笔内小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木板水平放置,用这支圆珠笔水平匀速推动木板上质量为1kg的书本时,弹簧压缩量为0.004m,书本始终未接触笔壳。则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
  • 8、某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量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设计了如下实验:

    (1) 如图甲,将轻弹簧竖直悬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由悬挂时的长度。 L1=4.00cm

    (2) 如图乙,在弹簧的下端悬挂小木块,用刻度尺测出稳定时弹簧的长度 L2=cm。

    (3) 将一长木板平放在水平面上,小木块放置于木板上,如图丙,将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右端拴接小木块,使弹簧水平,用力F向右拉动长木板,长木板与小木块发生相对运动,当小木块静止后,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3=5.68cm。若认为弹簧的原长仍为L1 , 则此时弹簧的伸长量ΔL=cm。

    (4)根据上面的操作,得出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μ=(用题目所给符号表示),代入题中数据 μ=(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若考虑弹簧自身重力,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值将(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 9、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其中A、B、C、D、E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周期0.02s)。

    (1)、实验时该纸带的端是和小车相连的; (选填“左”或“右”)
    (2)、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纸带上所示数据可算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0、如图,一栋高为h的三层楼房,每层楼高相等,且每层楼正中间有一个高为 16h的窗户。现将一石块从楼顶边缘做初速度为0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石块落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块从楼顶分别到达三个窗户顶部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1:5:3 B、石块在t2时刻的位置是在第一个窗户的下沿 C、石块下落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D、石块在第二窗户中间位置时的速度为ht
  • 1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滑行,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 , 重力加速度为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μ2m+Mg B、F>μ2m+Mg时,木板会在地面上滑动 C、无论怎样改变 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D、μ2可能小于μ1
  • 12、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极限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法等。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微小形变,采用了放大法 B、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结论的物理研究方法是极限法 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x=v0t+12at2是利用微元法推导出来的 D、引入“重心”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 13、一本书重约9N,正面朝上,共1001页。现将一张A4纸夹在166~167页间,A4纸能够覆盖几乎整个书页。如图所示。若要将A4纸抽出,至少需用约1N的拉力。不计书皮及A4纸的质量,则A4纸和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最接近(  )

    A、0.34 B、0.45 C、0.56 D、0.67
  • 14、有人提出“加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基于你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的变化率”的单位应是 m/s2 B、加速度的变化率为零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C、若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图所示的a-t图像,表示的是物体的速度在减小 D、如图所示的a-t图像,已知物体在t=0时速度为5m/s,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则2s末的速度大小为2m/s
  • 15、电影中汽车从山崖上坠落的镜头常用缩微模型摄影的方法拍摄:如将汽车与山崖都制作成1:100缩微模型(即模型中所有景物的1cm相当于真实世界的1m)。设电影放映时每1s播放的画面数(帧率,单位为帧/秒)恒为a。为了让模型汽车坠崖的镜头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则摄影机在拍摄电影时的(  )
    A、帧率应为a B、帧率应为10a C、帧率应为100a D、帧率应为110a
  • 16、如图所示滑块A 和B叠放在传送带上,B被轻绳连于墙上。如果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滑块A 和B都相对地面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A 受到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B、无论传送带的速度是多大,滑块 A 都不受摩擦力 C、滑块B受到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D、传送带受到的摩擦力与滑块B受到的轻绳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 17、如图所示,足够长光滑斜面与粗糙的水平面用一小段圆弧连接,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只存在于水平面上两虚线之间,场强大小为E=5N/C , 两虚线的距离为x=23m , 可视为质点的滑块A和滑块B质量均为m=1kg , 其中滑块A带正电q=1C , 滑块B不带电且静止于左侧虚线处。现让A在斜面高为h=0.8m处静止释放,与B碰撞后粘连在一起且不再分开。已知两滑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 ,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 接触面均绝缘。求∶

    (1)、碰后两滑块的速度大小;
    (2)、判断两滑块是否从右侧离开电场;
    (3)、若电场强度E大小可调,其它数据不变,试讨论E取不同值时,AB碰后电场力对整体所做的功。
  • 1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20V、内阻3Ω,定值电阻 R1=15ΩR2=2Ω , 滑动变阻器 RL可调节范围0~10Ω,一对边长 L=10cm的正方形金属板水平放置,板间距 d=10cm。闭合开关S,电路稳定后一质量m=3.2×103kg、电荷量绝对值为q=1.6×103C的带负电微粒,从两金属板左侧中点以速度v0=1m/s沿平行于金属板方向射入电场。不考虑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 , 求:

    (1)、若微粒沿直线射出电场,求此时两金属板间电压和滑动变阻器 RL连入电路部分的电阻;
    (2)、为使微粒恰好从上极板的右端边缘飞出,求滑动变阻器 RL连入电路部分的电阻。
  • 19、如图所示,以O为圆心、r=0.5m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a、b、c、d,在圆面所在空间内有方向与x轴正方向相同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E=2×103N/C。把一试探电荷qq<0放在c点,不计试探电荷的重力。把试探电荷q由c点沿圆弧逆时针移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功1.6×10-7J , 设O点电势为零,求:

    (1)、点c的电势φc
    (2)、试探电荷q的电荷量;
    (3)、若将该试探电荷q由c点沿圆弧顺时针移到a点,该过程试探电荷的电势能的变化量。
  • 20、某实验小组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时,使用的器材有:电动势约为3V、内阻约为几欧姆的锂锰纽扣电池,量程为500mA、内阻约为1Ω的电流表,量程为3V、内阻约为3kΩ的电压表,最大阻值为40Ω的滑动变阻器R,阻值为0.5Ω的定值电阻R0 , 开关S,导线若干。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电路应该选择图a中的(选填“甲”或“乙”)。

    (2)、以电压表的读数为纵坐标,以电流表的读数为横坐标,依据测量得到的多组数据,画出 UI图线,如下图丙所示,则可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V,内阻r=Ω (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电池内阻的测量值真实值。(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