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小朋友在广场上玩耍时,在空中O点把一塑料球以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上升到最高点后又下落至位置O。已知塑料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大小恒为其重力的513 , 重力加速度为g。在此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上升过程比下降过程重力冲量大 B、上升过程比下降过程合外力冲量大 C、整个过程平均速率为25v0 D、整个过程平均加速度大小为1013g
  • 2、如图所示,力传感器甲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横梁上,另一端A系一细绳,细绳的下端B系一重物,另一细绳BC一端与B点相连,另一端与力传感器乙相连。现用手拉住传感器乙的上端,用力缓慢把重物从细绳竖直拉到水平状态,在重物缓慢上升过程中,细绳BC的方向始终与竖直方向成45°角,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传感器甲的读数一直增大 B、力传感器甲的读数先减小后增大 C、力传感器乙的读数一直增大 D、力传感器乙的读数先减小后增大
  • 3、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投掷铅球,铅球出手高度、出手速度大小及抛出角度对成绩均有影响。如图所示,某同学投掷铅球,出手位置到地面的高度为h,初速度大小为v0 , 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铅球抛出后继续上升的高度Δhv0sinθ22g B、铅球落地时速度大小为v02+2gh , 方向竖直向下 C、若初速度变为2v0 , 其余条件不变,则水平射程变为原来的2倍 D、铅球经过最高点的曲率半径(最高点对应的圆弧半径)为v0cosθ2g
  • 4、一机械横波沿x轴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所示,已知P点是平衡位置在x=0处的质点,Q点平衡位置坐标为x=15m。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P点位移为5cm , 质点Q振动图像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该波的波长为36m C、该波的传播速度为10m/s D、P在t=2s时的位移为5cm
  • 5、如图所示,圆的半径为R,圆心为O。圆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圆上P点粒子源平行圆面向圆内各个方向发出速度大小为2qRB0m的带正电粒子。已知粒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q , 不计重力,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可能为(  )

    A、πm4qB0 B、2πm5qB0 C、2πm3qB0 D、8πm7qB0
  • 6、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属于台风频发地区,各类户外设施建设都要考虑台风的影响。已知空气的密度为ρ,10级台风的风速为v,某次10级台风迎面垂直吹向一固定的面积为S的交通标志牌,假设台风与标志牌接触后速度变为零,则10级台风对该交通标志牌的作用力大小为(  )
    A、ρSv B、ρSv2 C、ρSv3 D、ρSv4
  • 7、如图所示,在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图中未画出)形成的电场中,P和Q两点的场强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和Q两点的电势一定相等 B、P点电势一定高于Q点电势 C、把正检验电荷从P点移到Q点,电场力可能不做功 D、把正检验电荷从P点移到Q点,电场力一定做正功
  • 8、如图1所示为磁电式电流表表头的结构简图,线圈绕在一个指针和转轴相连的铝框骨架上,蹄形磁铁和铁芯间的磁场均匀辐向分布。线圈转动的圆周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N匝正方形线圈的位置如图2所示,线圈边长为L,将线圈短接构成的回路电阻为R。当线圈在图2位置以角速度ω在磁场中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瞬时电流为(  )

    A、6NBL2ω3R B、NBL2ωR C、3NBL2ω3R D、2NBL2ω2R
  • 9、为了装点夜景,常在喷水池水下安装彩灯。如图1所示,水面下有一点光源S,能向各个方向同时发出a、b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有光射出的圆形区域。圆形区域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中间小圆为红、蓝复色光,小圆外侧的环形区域只有a光射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光为蓝光 B、a光折射率比b光大 C、若光源S上移,环形区域面积变大 D、若光源S下移,中间小圆面积变大
  • 10、医学上常用2760Co衰变产生的γ射线治疗恶性肿瘤,核反应方程为2760Co2860Ni+X+y。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此反应种类为α衰变 B、X是由于核内中子变成质子而产生的 C、2760Co2860Ni的结合能、比结合能都大 D、2760Co2860Ni的结合能小,但比结合能大
  • 11、一汽车停在小山坡底,突然司机发现山坡上距坡底240m处的泥石流以8m/s的初速度,0.4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倾泻而下,假设泥石流到达坡底后速率不变,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s,汽车启动后以恒定的加速度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过程简化为如图所示,求:

    (1)泥石流到达坡底的时间和速度大小

    (2)试通过计算说明:汽车的加速度至少多大才能脱离危险?(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12、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3m的劈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与水平面成30°角.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放在斜面上,小球静止时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30°,如图所示.

    (1)当劈静止时,求绳子的拉力大小.

    (2)当劈静止时,求地面对劈的摩擦力大小.

    (3)若地面对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为使整个系统静止,动摩擦因数u最小值多大?

  • 13、如图甲所示是高层建筑配备的救生缓降器材,由调速器、安全带、安全钩、缓降绳索等组成。发生火灾时,使用者先将安全钩挂在室内窗户、管道等可以承重的固定物体上,然后将安全带系在人体腰部,通过缓降绳索等安全着陆。如图乙所示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在火灾逃生演练现场,体重为60kg的同学从20m高处,利用缓降器材由静止开始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滑下,2s时刚好达到速度最大值,接着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恰好为2m/s(g取10m/s2.。整个过程的运动时间为5.3s,求:

    (1)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2)匀速运动的时间;

    (3)减速下滑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 14、在“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1)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图2中,请作出FL图线

    (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cm , 劲度系数k=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图线上端出现弯曲的原因是

    (4)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

    优点在于:

    缺点在于:

  • 15、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在竖直木板的表面上铺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中的拉力F1F2F3 , 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的个数,能完成实验的是______。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是____________。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槽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选填“甲”或“乙”)是正确的。
  • 16、A、B两质点在同一平面内同时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置—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其中A的图线是顶点过原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B的图线是过点(0,3)的一条直线,两图像相交于坐标为(3,9)的P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A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2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质点B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前3s内,质点A比B向前多前进了9m D、在3s前某时刻质点A、B速度相等
  • 17、如图所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通过最高点处的钉子用水平细线拉住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球B。则(  )

    A、A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m)g B、A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B对A的压力大小为R+rRmg D、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rRmg
  • 18、如图所示为某工地上的自动卸货车作业过程。卸货车始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车厢在液压机的作用下,倾角θ先缓慢增大,当货物开始加速下滑时倾角θ保持不变。在卸货的全过程中(  )

    A、货物受到车厢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B、货物受到车厢的支持力一直减小 C、地面对货车的支持力一直大于总重力 D、地面对货车的摩擦力先为零、后水平向左
  • 19、“走钢丝”的技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示为杂技演员手握长杆正在“走钢丝”,演员从A端缓慢走到B端过程先“下坡”后“上坡”,图中钢丝完全固定且不变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员“下坡”过程对钢丝的压力越来越小 B、演员“下坡”过程受到滑动摩擦力且越来越小 C、演员“上坡”过程所受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D、演员“上坡”过程钢丝对他的作用力方向不断改变
  • 20、如图,人静躺在吊床上,吊床由轻绳吊在两个竖直的杆上,左侧绳与杆的夹角大于右侧绳与杆的夹角、则杆受到绳拉力(  )

    A、左侧的竖直分力较大 B、右侧的竖直分力较大 C、左测的水平分力较大 D、右侧的水平分力较大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