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30的解集为x1,32 , 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3x2+bx+a0的解集为(     )
    A、x1,32 B、x,132,+ C、x1,23 D、x,123,+
  •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A=Z,B=Q,f:A中的数取倒数.则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是函数 B、函数y=xx+10y=x21x+1是同一个函数 C、任意两个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D、x>0时,x+1x+1有最小值1.
  • 3、已知函数y=fx的定义域是0,2 , 则函数y=f2x2的定义域是(     )
    A、3,2 B、1,4 C、1,2 D、2,2
  • 4、函数fx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则函数fx的解析式有可能是(     )

    A、y=2x1 B、y=2x1 C、y=2x1 D、y=2x1
  • 5、已知a=2,b=713,c=5 , 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
    A、a<b<c B、b<a<c C、b<c<a D、c<a<b
  • 6、集合A=x1<x<4,B=x2<x<6 , 则AB=(     )
    A、x2<x<4 B、x2<x<6 C、x1<x<6 D、x4<x<6
  • 7、已知数列ana1=1 , 且an+1=an1nn+1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记数列an2的前n项和为Sn , 求证:Sn<4n2n+1.
  • 8、已知圆C:x2+y2+2x7=0内一点P1,2 , 直线l过点P且与圆C交于AB两点.
    (1)、求圆C的圆心坐标和面积;
    (2)、若直线l的斜率为3 , 求弦AB的长.
  • 9、已知圆MO(0,0)A(8,0)B(0,6)三点,直线l过点P(2,2).
    (1)、求圆M的标准方程;
    (2)、直线l被圆M截得弦长何时最短?求出截得弦长最短时直线l的方程及最短弦长.
  • 10、已知数列an满足an+1=21annN*bn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若a3=139b1=a1 , 则bn的通项公式为bn=
  • 11、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有(       )
    A、log0.30.2>log0.20.3 B、0.30.2>0.20.3 C、log30.2<log20.2 D、30.2<20.3
  • 12、若a>0 , 则在1+ax1+xa5的展开式中(       )
    A、x的系数有最小值 B、x2的系数有最小值 C、x4的系数有最小值 D、x5的系数有最小值
  • 13、已知圆O:x2+y2=1 , 过点A2,0的直线与圆O交于BC两点,且AB=BC , 则BC等于(     )
    A、22 B、32 C、322 D、62
  • 14、直线l:3xy=0被圆C:(x1)2+y2=1所截得的弦长为(     )
    A、1 B、2 C、3 D、2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y1xx1=k表示过点Px1,y1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 B、y轴上一点0,b的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y=kx+b C、若直线在x轴,y轴的截距分别为ab , 则该直线方程为xa+yb=1 D、方程x2x1yy1=y2y1xx1表示过两点Px1,y1Qx2,y2的一条直线
  • 16、已知向量a=(2,3,4)b=(5,2,z) . 若ab , 则z=(       )
    A、1 B、1 C、4 D、4
  • 17、数列6,66,666,6666,66666,…的一个通项公式an=(       )
    A、6×11n B、6×11n1 C、10n4 D、2310n1
  • 18、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53 , 且C经过点32,3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斜率为ba的直线l与椭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M,N , 与x轴交于点P , 证明:MP2+PN2为定值.
  • 19、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平时的运动时长情况,现从全校5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0名学生,统计出他们的运动时长(单位:分钟),将这些运动时长按20,2525,3040,45分成五组,得到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1)、求出a的值,并估计全校学生中运动时长超过30分钟的人数;
    (2)、在上述选取的20名学生中任意选取2名学生,设Y为运动时长超过30分钟的人数,求Y的分布列与期望EY
    (3)、现将运动时长高于35分钟的学生称为“热爱运动者”,现从样本中任意选取4名学生,求恰有2名学生是“热爱运动者”的概率.
  • 20、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BC,ABAC,AB=2AC=2AA1 , E,F分别为棱AB,BC的中点.

    (1)、证明:B1E平面A1EF
    (2)、求平面A1EF与平面BCC1B1夹角的余弦值.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