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其有效成分之一是绿原酸(化学式为C16H18O9)。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原酸由43个原子构成 B、绿原酸属于混合物 C、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4g D、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 2、下列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冰、干冰、石油 B、石墨、二氧化锰、煤 C、氢气、水、高锰酸钾 D、氮气、氧气、空气
  • 3、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发现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热少量的水 C、量筒量取50mL水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4、人类发展离不开化学家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发展简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我国石油化工专家闵恩泽研发了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D、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为元素中文名称的翻译做出贡献
  • 5、《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纺织衣布 B、海水晒盐 C、楠木制舟 D、烧制陶瓷
  • 6、“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 7、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不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同种原子不可以构成分子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不一定发生变化 D、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 8、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

    高锰酸钾20g

    剩余的固体混合物18.4g

    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2)、求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 9、(1)某同学按右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偏转(填“左”或“右”)。该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或“不遵守”)。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 10、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2)、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该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4)、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填化学式),该气体(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 11、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的名称:b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填序号)。

    ①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②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3)、用双氧水制备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序号),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作用;已知氨气(NH3)密度小于空气,由固体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且常温下极易溶于水,应选用的制取装置为(填序号)。
  • 12、A-F是初中常见的物质,①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之一,其中A与C只含氢、氧两种元素,实验②中发出蓝紫色火焰。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3)、反应②实验时集气瓶底需要放水的原因是
  • 13、生活离不开水,自然界的水需要经过净化后进行使用。
    (1)、净化水的操作有①过滤;②蒸馏;③沉淀;④吸附等多种,只能去除不溶性杂质的是(填序号),净化程度最高的操作是(填序号)。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利用活性炭的性。
    (2)、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我们必须要保护水资源,既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又要。请写出一条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3)、实验室常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玻璃棒、烧杯和 ,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4)、下列对有关水资源认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水体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 B、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D、天津属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用水问题
  • 1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镁在空气中燃烧
    (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 15、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
    (2)、如图是钠、镁、氯、溴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②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

    ③氯化镁是由氯元素和镁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氯化镁的化学式为

    ④氯和溴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的相同。

    ⑤钠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不同。

    (3)、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2023年“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

    (1)、地球上的总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如图1所示,陆地淡水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2)、图2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若b试管中产生3mL气体,则a试管中产生气体约为mL。试管(填“a”或“b”)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点燃a试管中的气体之前,一定要。试管a中气体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消毒剂,不仅能对饮用水消毒,而且可以有效灭杀病毒。将Cl2通入NaClO2溶液中即可制得ClO2和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X+2ClO2 , 其中X的化学式为
  • 17、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相应序号填空。

    ①氦气   ②氧气   ③明矾   ④活性炭

    (1)、能用来医疗急救的是
    (2)、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的是
    (3)、可充入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
    (4)、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杂质使之沉降的是
  • 18、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0

    5

    16

    15

    反应后质量/g

    X

    5

    30

    26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X的值等于15 B、乙一定是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丙和丁的质量比是11∶14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19、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金属元素 B、都属于阳离子 C、性质都很活泼 D、属于同种元素
  •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都是单质 C、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
上一页 430 431 432 433 4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