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2016-2017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12月调研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 江苏省扬州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5-2016学年九年级化学一模考试试卷(4月)
-
1、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将时相等质量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大于乙 C、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时,饱和的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 B、置换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故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单质 D、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故质子数相同的粒子是同种元素
-
3、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A、试管和锥形瓶都是玻璃仪器,能加热 B、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都不活泼,都能作保护气 C、汽油和洗涤剂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因为汽油和洗涤剂都与油污发生了乳化作用 D、二氧化硫和氨气都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实验时要处理尾气
-
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制取二氧化碳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探究是否可以加快溶液分解
验证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A、A B、B C、C D、D -
5、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用途
性质
A
金刚石用于钻探机钻头
硬度大
B
石墨用于制作铅笔芯
质软,深灰色
C
用作保护气
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D
用作气体肥料
参与光合作用
A、A B、B C、C D、D -
6、“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如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种类的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此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D、参加反应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分子个数比为
-
7、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A、冰水混合物中有不同的分子 B、氧气受热膨胀,是由于受热时分子间间隔变大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有
-
8、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
过滤 C、
配制溶液 D、
干燥二氧化碳
-
9、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电动汽车使用的电能都来自可再生能源 C、湘江大桥使用的吊绳所含的聚乙烯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是复合肥料,有助于植物生长
-
10、为测定实验室中标签被腐蚀的某瓶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此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忽略的挥发性)进行实验探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g
大理石
盐酸
20.0
100.0
115.6
(1)、实验中生成的质量为。(2)、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 -
11、
劳动实践课上,农民伯伯告诉同学们给水稻追肥时,可以将草木灰均匀撒在稻田中。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以“草木灰”为主题展开了项目式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 调查草木灰的制备方法
【查阅资料】
I.草木灰是作物秸秆、枯枝等燃烧后的剩余灰烬,其中富含可溶性钾盐。
II.碳酸钾的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相似,如可与稀硫酸反应:
。
任务二 探究草木灰水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1】同学们取一定量的草木灰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浸泡,过滤,得到滤液。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草木灰水溶液呈________性。任务三 探究草木灰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草木灰中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2】同学们另取实验1滤液根据下表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
②向步骤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
_______
【分析讨论】
(2)步骤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3)步骤①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理由是________。任务四 讨论使用草木灰的注意事项
(4)草木灰属于碱性肥料,过多地使用草木灰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可能会让土壤碱化;也不适宜和铵态肥料混合施用,因为________。【拓展应用】
《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混合加水所得的溶液来洗涤丝帛,这种溶液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净亮丽。
(5)这种溶液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生成的________(写化学式,除外)。(6)下图表示不同pH溶液对茧层丝胶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脱胶率越高,所得的丝帛越顺滑亮丽。根据如图数据分析,选用下列溶液洗涤效果更好的是_____(填字母)。A. 的溶液 B. 的溶液 C. 的KOH溶液(pH=13.2) -
12、如图1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备装置。(1)、写出标有字母a的仪器名称:。(2)、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图2装置除去中混有的水蒸气以得到干燥的 , 则气体应从(填“b”或“c”)端通入。
-
13、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17时17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1)、发射该飞船的火箭使用的推进剂为偏二甲肼(燃料)和四氧化二氮(助燃剂),二者反应可表示为 , 的化学式为。此反应过程中(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2)、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内部的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舱内。请写出吸收的化学方程式:
-
14、阅读下列材料。
在湘楚大地的翠竹海洋中,湖南桃江以千年竹文化为根基,将竹子从传统材料升级为环保先锋,谱写着“以竹代塑”的环保新篇章。
竹子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可降解、可再生。桃江创新研发竹基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建筑、餐饮等领域,如竹炭基负极材料、竹缠绕管道、竹餐具等。竹炭基负极材料是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导电率、高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这些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降解,避免“白色污染”。
从竹文化博览馆到“竹林十”生态模式,桃江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竹子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化学智慧与生态理念的完美融合。
依据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竹子中含有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2)、竹炭基负极材料的优点有(至少写两点)。(3)、“以竹代塑”符合环保理念是因为。 -
15、图1为古今净水工艺的对比,图2为自制简易净水器,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宜捣蒜或明矾少许,投入水缸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此过程对应于现代净水工艺中的操作1的名称是。(2)、浙江永嘉出土的明末水处理池池底残存木炭,木炭在净水中的作用是 , 与图2中的作用相同。(3)、用图2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河水的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
16、我国青海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这里的“盐”是指 , “碱”是指。下图是和的溶解度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时,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NaCl的溶解度。(2)、冬天捞“碱”后湖水中的溶液属于(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人们根据季节的气候条件差异实现“盐”和“碱”的分离,这主要是利用“盐”和“碱”的不同这一性质。
-
1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1)、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氧气的运输,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填元素符号)。(2)、合理的膳食结构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我们吃蔬菜、水果主要是为了补充。
-
18、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其微观示意图和溶液的随盐酸加入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B、c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C、和在该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消耗. D、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
1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某高效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温和条件下氧化制得甲醇。下图为甲烷制甲醇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B、反应后原子数目不变,分子数目减少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20、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和分离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不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
检验溶液在空气中是否变质
取样,滴入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C
除去NaCl中的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分离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