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溶液质量减少 C、乙试管中固体量增加 D、乙试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2、表格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A、20℃时将20gKNO3加入到50g水中,能得到70g溶液 B、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60℃时将210g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质量变为131.6g D、20℃时将4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再升温至60℃可形成不饱和溶液
  • 3、某同学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
  • 4、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一定温度下的a、b、c的不饱和溶液,分别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a溶液 B、b溶液 C、c溶液 D、a溶液和c溶液
  • 5、下列有关铁的反应实验现象的描述有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铁钉置于稀硫酸中,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在潮湿的空气中,铁钉表面逐渐产生疏松的铁锈 D、铁钉浸没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 6、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
    (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3)、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5)、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序号“(1)(2)(3)(4)”)。
  • 7、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①铁生锈、 ②水是无色液体、③矿石粉碎、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酒精挥发、⑥食物腐烂、⑦汽油易挥发、⑧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 8、拉瓦锡把少量的汞放在的容器里连续热12天,发现部分汞变成了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减少了约
  • 9、学校的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能检测空气质量。下列物质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是
    A、二氧化碳 B、PM2.5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 10、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能助燃,可以作燃料 B、空气中氮气化学性质不活发,可用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C、目前计人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CO、NO2、CO2、O3 D、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 11、下列试剂实验室保存方法错误的是
    A、双氧水保存在细口瓶中 B、浓硫酸保存在细口瓶中 C、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广口瓶中 D、碳酸钠保存在广口瓶中
  • 12、下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研究领域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研制碳纳米管材料 B、研制新型显示材料 C、研发数字货币加密技术 D、研发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 13、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Ⅰ表面高效分解水后,再利用高效催化剂Ⅱ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中,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 B、反应Ⅰ为化合反应 C、整个反应过程中涉及到3种氧化物 D、反应Ⅱ中,参与反应的与生成的分子个数比为2:1
  • 14、《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过程再一次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1)、实验A,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火焰,同学们由此联想到加热物质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进行加热。
    (2)、实验B,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观察到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 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为
    (3)、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同学们对烛芯周围所含物质进行探究(实验C)。点燃蜡烛,用注射器从烛芯周围抽取气体物质。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该气体物质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猜想二:水蒸气;猜想三:石蜡蒸气。

    【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①将注射器内的物质注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

    猜想一不成立

    ②将注射器内的物质注入的烧杯中

    内壁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白色固体物质

    猜想二不成立

    ③将注射器靠近火焰,推动活塞

    注射器口产生火焰,气体物质燃烧

    猜想三

    【实验结论】固态石蜡受热先熔化,然后在烛芯周围汽化后才可燃烧。

    【实验反思】同学们由此推测操作②现象中的白色固体物质是

  • 15、分离空气法和分子筛吸附法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氧方法。
    (1)、图1是分离空气法的简易流程。

    ①该方法利用了空气中各成分的不同,最先汽化出的物质是

    ②分离出的氧气一般储存在色钢瓶中。

    (2)、某分子筛制氧机采用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如图2),当空气进入装有分子筛的床层时,分子筛吸附氮气,这样可以获得高浓度的氧气。

    ①根据上述信息可知,分子大小:氮分子氧分子(填“>”或“<”)。

    ②该分离过程发生的是变化(填“物理”或“化学”),你判断的依据是

  • 16、

    为比较二氧化锰的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某化学小组进行如下探究:

    (1)请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或文字表达式:

    【定性研究】

    (2)如图甲,实验前应先检查。用手捂住锥形瓶,若观察到 , 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如图乙,可通过观察来比较不同用量的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

    【定量研究】

    (3)取2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将0.2 g、0.4 g、0.6 g、0.8 g二氧化锰装入锥形瓶中,塞紧橡胶塞,倾斜试管使试剂充分混合,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丙所示(产生氧气的体积用装置内压强表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的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多,产生氧气的速率就越 , 但是产生氧气的总体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深入研究】

    (4)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猜想1: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猜想2:二氧化锰的质量增加;猜想3:二氧化锰的质量减少。

    你认为猜想(填“1”“2”或“3”)是正确的,请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 17、现有如图所示的实验仪器,请回答: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或文字表达式为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组装一套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填序号),除火柴外,还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
    (3)、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则应选用仪器(填序号);若要求收集的氧气较纯净,应采用法收集。
    (4)、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时开始收集;当时,证明氧气已集满;检验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18、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下图所示。

    (1)、分别写出丙、丁中的现象。

    丙:

    丁:

    (2)、分别写出乙、丁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或文字表达式:乙 , 丁
    (3)、丁中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19、化学指导我们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世界。

    (1)、某兴趣小组表演了一个魔术,道具如图1,从该魔术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色,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2)、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图2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是(填序号)。

    ②从图中可知,除温度外,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还有

  • 20、如图为实验室常用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填仪器名称,下同);

    用于搅拌,加速固体溶解的仪器是

    (2)、欲用容积为30mL的⑦盛装液体加热,可用于夹持的仪器是 , 最多可盛液体mL。
    (3)、量取25mL液体试剂时,使用的仪器有(填仪器名称)。
    (4)、用⑧称取一定量食盐,称量时食盐应放在盘(填“左”或“右”);若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的操作是 , 直至天平平衡。
上一页 859 860 861 862 8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