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种海水淡化装置允许水分子透过,阻止盐类透过。采用该装置淡化海水,可分别获得浓盐水和淡水。(1)、①进入淡化装置前的海水必须进行预处理,可用纯碱除去大部分钙盐和镁盐,写出纯碱与CaCl2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离出的浓盐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淡化海水所得的浓盐水中含大量MgCl2 , 可制备金属镁,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①写出步骤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浓盐水经过步骤1和2两步反应后又获得了MgCl2 , 设计这两步的目的是。
③图中未涉及的反应类型为。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 “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语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如图A)。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如图B),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疗效更好。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2)、青蒿素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双氢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双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3)、从古代青蒿入药,到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填数字序号)。①确定结构 ②分离提纯 ③人工合成
-
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等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1)、用洗涤剂清洗餐盘上的油污,主要是利用了作用。(2)、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排放的酸性污水,其原理是通过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3)、农业生成中常用CO(NH2)2、KCl、K2HPO4:按一定的比例来配置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
4、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1)、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标出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3)、写出如图所示粒子的符号;(4)、次氯酸钠由Na+和ClO-构成,则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
-
5、KCl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溶解度曲线(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曲线甲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B、40℃时KNO3饱和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63.9% C、t1的值在20~30之间 D、将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 -
6、现有质量相等的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硫酸中,X不发生反应,Y、Z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Y、Z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Y>Z>X B、相对原子质量:Y>Z C、完全反应生成消耗硫酸的质量:Z>Y D、Y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某农田改良后pH为5.4,该地区常见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
农作物
茶树
油菜
水稻
萝卜
pH
5.0-5.5
5.8-6.7
6.0-7.0
7.0-7.5
该农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A、茶树 B、油菜 C、水稻 D、萝卜 -
8、2022年4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共有三种氧化物 C、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H3CH2OH D、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是1:1
-
9、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A、氧气能供给呼吸,因此家中养鱼有时需向鱼缸通氧气 B、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强,可用做冰箱除味剂 C、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用于食品充氮防腐 D、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
10、全硼富勒烯团簇(B40)的分子结构很像中国红灯笼。B40属于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有机物
-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检测溶液的pH
C、稀释浓硫酸
D、加热液体
-
12、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竹编
B、锡雕
C、酿酒
D、剪纸
-
13、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如图所示的四种:请回答问题(1)、用绿色化学的理念,你认为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2)、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些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㈠写出a、b仪器的名称:a , b。
㈡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编号),试管口要 , 目的是 ,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㈢用E装置收集氧气,当气泡冒出时才开始收集,原因是防止收集的氧气。
㈣采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如需控制生成气体的速率,发生装置最好选用(填仪器编号),收集装置选用(从A-E中选),如用F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14、2020年11月24日,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月球中含有丰富氦-3原子(其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在运载火箭上用到了钪钛合金。钪(Sc)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①钪的质子数为 , 钪离子的符号为。
②图2所表示的四种粒子中,与钪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字母),属于离子的微粒是(填字母),D的粒子符号是。
(3)、图2所表示的四种粒子中,属于稳定结构的是(填字母)。 -
15、按要求填空:(1)、蒸馏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和构成。(2)、某同学收集了三瓶氧气进行性质实验。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有毒,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比水强。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1所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 , 放出大量的热”。若要证明该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采取的后续操作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溶液变 , 则说明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2所示。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最好是 ,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如图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16、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1)、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已知:
代表氢原子,
代表氧原子)。
上述变化Ⅰ、Ⅱ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Ⅰ”、“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理变化中发生了变化。
(2)、下图是转化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微观示意图。①反应前的图示中含有种分子,属于(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
”是由(选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用下图装置进行分子性质实验的探究,观察到棉花团①②③均会变红。①该实验可证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同时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强的性。
②能说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的现象是。
-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不同。(2)、氮和磷为同族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相同,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3)、画出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Y质子数 , Y原子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5)、13号元素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18、用化学用语表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2)、2个氢原子;(3)、一个氧离子;(4)、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5)、2个水分子。
-
19、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正确的是A、
原子核结构 B、
地壳中元素含量 C、
原子和离子相互转化 D、
反应关系模型
-
20、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B.化学与环境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
氧气支持燃烧→可作火箭燃料
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易形成酸雨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加剧
C.日常生活经验
D.元素与原子
呼出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内焰的温度最高
元素的种类由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