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已知: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且能够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1)图Ⅰ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 此实验说明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原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2)①E试管放有酚酞试液的目的是

    ②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与C试管内的酚酞试液都变红色,但C试管内变红的速度比较快。

    ③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Ⅰ分子在不断运动的;Ⅱ

  • 2、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如图1所示,X是;Y是

    (2)从宏观角度看,汞由组成;从微观角度看,汞由构成。

    (3)图2是钙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共有(填数字)种元素,其中与钙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填字母)。

  • 3、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以及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X的值为。A、B、C三种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填离子符号)。图甲中与C粒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元素符号),写出A的粒子符号

  • 4、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和“”分别表示氮分子和一氧化氮分子,如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微观模拟图。(A表示反应前,B表示反应中,C表示反应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基本反应类型为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填名称);不变的粒子是(填名称)。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选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 5、根据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按编号分别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③;④;⑤
    (2)、用编号填空:不能加热的仪器是;常用于收集气体的仪器是
    (3)、仪器⑤的主要用途是
  • 6、2023年3月4日聊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完成我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人工心脏”是由纯钛制作。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钛属于金属元素 B、钛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C、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D、钛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氦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 7、关于下列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2N       ②Mg2+       ③He       ④Cl2       ⑤

    A、①表示两个氮元素 B、②与⑤均表示镁离子 C、③可以表示氦气、氦元素、一个氦原子 D、④可以表示2个氯原子
  • 8、下列各组物质按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顺序分类正确的是
    A、糖水、一氧化碳、铁粉 B、矿泉水、红磷、高锰酸钾 C、氮气、氢气、澄清的石灰水 D、氯化钠、液氧、二氧化氮
  • 9、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 C、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 10、绿原酸(化学式为(C16H18O9)是中药金银花的成分之一,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4g B、绿原酸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8:9 D、绿原酸分子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9个氧原子组成
  • 1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l3+: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B、CO2:二氧化碳含一个氧分子 C、镁离子结构示意图: D、钛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 12、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氦气 B、蒸馏水 C、氯化钠 D、
  • 13、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 B、Fe C、NH3 D、H2O
  • 14、如图是核聚变燃料氦的原子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示的是质子 B、氦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 C、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氦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 15、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钙离子符号:Ca+2 B、硝酸钾的化学式:KNO3 C、水的化学式:H2O2 D、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16、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

    解释

    A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

    氢气燃烧后生成水

    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

    教室内消毒后,消毒水的气味弥漫四周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分子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 17、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A、坩埚 B、蒸发皿 C、锥形瓶 D、量筒
  • 18、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金刚石 C、自行车轮胎在烈日下爆裂 D、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 19、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中,将15克石灰石加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生成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石灰石中杂质的影响)。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2)、求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 20、苯甲酸(C6H5COOH)是一种酸性比醋酸更强的有机酸,常用作食品防腐剂。请回答:

    (1)苯甲酸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2)苯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0.1%)。

上一页 636 637 638 639 6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