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物质进行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在下面的四种化合物中,与另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是A、CuSO4 B、SiO2 C、FeSO4 D、Na2CO3
-
2、下列数据是相应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A、液体肥皂 (9.5-10.5) B、菠萝汁 (3.3-5.2) C、柠檬汁 (2.0-3.0) D、酱油 (4.0-5.0)
-
3、如图通过加热铜粉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铜粉加热后由红色变为黑色 B、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可以用玻璃棒来代替玻璃导管 D、反应前锥形瓶内铜粉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
4、
圆梦学习小组的同学用不同的物质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铁与氧气、水作用生成铁锈,且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提出问题】除红磷外,可用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药品还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1:铁;猜想2:碳;猜想3:镁;猜想4:铜。
【实验探究】
方案
甲
乙
丙
丁
装置
操作
一段时间后读数
将足量的木炭点燃后立即伸入瓶中,瓶中液面保持不变时记录
将镁条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瓶中液面保持不变时记录
将足量的铜粉加热至红热状,充分反应并冷却至室温后,记录注射器读数
氧气含量
?
约
结论
木炭、镁条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而铁、铜可以。
【实验分析】
(1)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丙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达到了容积的70%,推测原因可能是。(3)丁中铜粉足量的目的是。(4)甲中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集气瓶(扣除内容物)和导管的容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体积/mL
80.0
126.0
54.5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是(精确到0.1%)。
【实验反思】
(5)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同学们总结出本实验药品选择的原则有(写一条)。 -
5、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等微粒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用途的一门学科。请结合以下资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人类对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水曾经就被当成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质量均不发生改变。
【材料二】初中实验室通常用图一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电解纯水速率较慢,通常可加入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电解质增强导电性,加快反应速率。
【材料三】1783年,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装置如图二所示,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拉瓦锡研究并判断铁转化为氧化物。
(1)、图一实验中,点燃a管气体产生的现象是;图一实验证明水是由元素组成的。(2)、结合图一图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①图二实验中收集到的气体与图一a管中气体相同 ②图二实验中铁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③图二实验中水蒸气减少质量等于铁管增加质量 ④两个实验均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
(3)、为继续探究不同电解质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某化学小组利用图三装置开展探究。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先用燕尾夹夹紧医用软管,再将注射器竖直向下浸入水中如图四,若观察到(填“a”、“b”或“c”)现象,说明气密性良好。
【实验1】探究不同电解质对水电解速率的影响
资料:已知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物质具有强烈腐蚀性。
往图三水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浓度均为12%的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通电相同时间读取并记录数据,重复实验三次,测得氧气产生速率,结果如图五、
②由图五判断:影响水电解速率最大的电解质是。若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则选择做电解质更佳。
【实验2】探究水电解实验中电解质溶液的最佳浓度(以氢氧化钠溶液为例),结果如图六、
③浓度为的氢氧化钠溶液为最佳电解质溶液。
-
6、小明同学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实验,配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实验中的明显错误是(写一条);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2)、小明同学要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g,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3)、若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明同学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小明同学若用20%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上述氯化钠溶液,需要取克20%的溶液?加克水?(写出计算过程)
-
7、实验室制取氧气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其思路方法也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气体的制取。根据回顾氧气制取实验并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B中用于添加液体药品的仪器名称是:。(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用C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5)、实验室可用加热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取氨气(NH3),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则收集装置可选用(填字母编号)。
-
8、
化学学习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深入了解水”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活动一】了解水的净化
小组同学参观自来水厂后,绘制的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1)吸附池内常用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过滤池可除去水中的(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该过程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同学们仿照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自制简易净水器,将饮用水瓶和纱布、活性炭等组合成如右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的净化。其中,装置制作较合理的是(选填“A”或“B”)。通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结合以上活动,你认为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选填字母编号)。
a.分析混合物成分 b.寻找成分性质差异 c.找到分离方法 d.找到合适催化剂
【活动二】了解水的应用
(4)生活中,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水通常作。
(5)水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如图实验中均用到了水。请据图回答问题:
①A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填化学式),减少空气污染。
②B装置中,瓶中加少量水的目的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
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研究物质的独特视角。请完成下列问题。
【符号表征与结构性质】
(1)钠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A、B、C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字母编号,下同),与B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宏观探究与微观辨析】
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列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浓氨水具有挥发性,酚酞试液遇氨水会变为红色。
(3)用透明笔管和笔帽进行图1所示微型实验,观察到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从左向右依次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4)如图2所示,将一块糖放入水中,糖溶解后,乙中液面低于甲中液面。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液面下降的原因:。
(5)如图3所示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在A、B和C中,能通过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字母编号)。
-
10、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3)、3个钠离子;(4)、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
-
11、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各物质间存在如下反应关系(其中反应条件均省略,“→”表示转化关系,“—”表示能相互反应),其中A、B、C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A、C常温下均是液体,D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的反应必须要有催化剂才能进行 B、B、C可以相互转化,C、D也可相互转化 C、A、C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该反应关系中只涉及分解反应
-
12、小木块在NaNO3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一定条件下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
A、实验过程中NaNO3溶液的溶质质量保持不变 B、实验过程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NaNO3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35℃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
13、下列物质归类正确的是A、纯净物:干冰、冰水混合物 B、单质:液氧、蒸馏水 C、溶液:碘酒、牛奶 D、天然材料:棉花、合成纤维
-
14、SO2与O2反应制备SO3是硫酸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后催化剂的质量减少 C、SO2和O2中都含有氧分子 D、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
15、下列探究实验的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其中对照实验均为室温下进行)A、
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B、
探究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探究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
-
16、下列有关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17、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表示原子之间相互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戊二醛属于化合物,化学式为C5H8O2 B、戊二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8:2 C、戊二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戊二醛由5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
-
1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铁用于制作铁锅 B、氧气用于钢铁冶炼 C、活性炭用于净水 D、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
19、化学教会我们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氮气不如氧气活泼,说明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B、春天公园里柳絮纷飞,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 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空间站和潜水艇等密闭环境中的氧气从何而来?一方面通过地面携带加压氧气罐,另一方面可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制氧,例如:
空间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电解水制氧;
潜水艇利用氧烛(主要含氯酸钠)制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氯酸钠(Na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1 C、+3 D、+5(2)、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氯酸钠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空间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制氧时太阳能最终转化为化学能 C、水和氧烛均可以制氧的原因是两者都含有氧元素 D、氧烛中加入催化剂可以产生更多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