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操作与结果对应的是
    A、利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刚有气泡产生就收集 B、铁丝在氧气中无法燃烧——集气瓶底部未留少量的水 C、用量筒量取10mL液体时量多了——俯视读数 D、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试管炸裂——气密性不好
  •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食物腐烂 B、人体呼吸 C、汽油燃烧 D、醋的酿造
  • 3、将燃着的蜡烛放入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用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中O2和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利用蜡烛燃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B、80s时装置内的氧气浓度比二氧化碳浓度低 C、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只有氮气 D、该实验证明氧气浓度小于18%时,蜡烛无法燃烧
  • 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分三层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D、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5、如图为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1 B、该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外的电子上 D、该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 6、观察下列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图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A、 B、 C、 D、
  • 7、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表述不符的是
    A、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D、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 8、下列用途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铜丝制作电线 B、氮气做食品保护气 C、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D、金属铁制作锅具
  •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 D、闻气体气味
  • 10、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CaO + H2O → Ca(OH)2 B、CaCO3CaO + CO2 C、CH4 + O2H2O + CO2 D、Zn + HCl → H2 + ZnCl2
  • 11、镅(Am)是一种人工获得的放射性元素,具强放射性。这种镅原子的核内有95个质子和14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51 B、95 C、146 D、241
  • 12、下列各项物质中,不属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的是
    A、SO2 B、O3 C、CO2 D、PM2.5
  • 13、对测定空气组成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拉瓦锡
  • 14、四川省博物院内有各种文物,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等。下列有关文物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青铜腐蚀 B、墨水氧化 C、布料破损 D、纸张燃烧
  • 15、下列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 B、 C、 D、
  • 16、今年7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行。主会场东安湖体育场是一座巨大的钢结构建筑,其上有彩釉玻璃组成的放大270万倍的商周时期金饰太阳神鸟图案,是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钢的强度高 B、彩釉硬度大 C、玻璃透光好 D、黄金耐腐蚀
  • 1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纯净的臭氧(O3)在常温下是天蓝色的气体,有难闻的鱼腥气味,不稳定,易转化为氧气。它虽然是空气质量播报中提及的大气污染物,但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面生物不受伤害。而且近年来臭氧的应用发展较快,很受人们的重视。

    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臭氧通常由以下方法制得。

    臭氧处理饮用水。早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臭氧已被用于饮用水处理。由于臭氧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水中的有害化合物(如硫化铅)发生反应,处理效果好,不会产生异味。

    臭氧做漂白剂。许多有机色素的分子遇臭氧后会被破坏,成为无色物质。因此,臭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麻、棉、纸张等。实践证明,臭氧的漂白作用是氯气的15倍之多。

    臭氧用于医用消毒。与传统的消毒剂氯气相比,臭氧有许多优点,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芽孢等,而臭氧很快转化为氧气,无二次污染,高效环保。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臭氧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两条)。
    (2)、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利用了臭氧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臭氧转化为氧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4)、下列关于臭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臭氧的漂白作用比氯气强 B、由氧气制得臭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C、臭氧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用途,对人类有益无害 D、臭氧稳定性差,不利于储存,其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 18、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 其作用是
    (2)、过滤操作中液体液面必须(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滤纸边缘。
    (3)、实验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较慢,可能的原因是固体颗粒阻碍了液体通过滤纸孔隙,还可能是
    (4)、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①﹔②
    (5)、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你同意该同学的看法吗? 。(填“同意”还是“不同意”)理由是
    (6)、若要制得纯水,需要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 19、下图是电解水和水蒸发的简易装置图。认真观察A、B两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电解一段时间后,若b试管中产生3mL气体,则a试管中产生气体约为mL,试管(填“a”或“b”)中产生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反应。
    (3)、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之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4)、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A装置和B装置在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情况
  • 20、如图所示,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

    (1)、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色火焰、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 用手轻轻触摸烧杯,感觉到
    (2)、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此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可分。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反应。
上一页 610 611 612 613 6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