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氧气和液氧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的构成相同

    B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D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A、A B、B C、C D、D
  • 2、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大 B、密度比空气小 C、可以燃烧 D、难溶于水
  • 3、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下列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B、鼓励烧烤摊露天经营 C、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以保护水生生态系统 D、老城区积极进行雨污分离管网改造
  • 4、2024年10月30日,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在升空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点火 B、导流槽内的水受热汽化 C、隔热材料熔化 D、整流罩脱落
  • 5、蛋白质在人体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由种元素组成。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89g丙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是?(要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 6、

    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空气,对于空气的研究人类从未停止。

    研究一:从空气中获得氮气,进行氨气的合成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可用于制造硝酸和氮肥。工业合成氨气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铁触媒作用下,用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当容器中氨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平衡时),测得氨气的含量分别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1)请标出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2)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气体是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气反应,平衡时氨气的含量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200大气压、300℃B. 200大气压、500℃
    C. 500大气压、300℃D. 500大气压、500℃

    研究二:三个实验小组同学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A组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3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图4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4)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请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5)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通过传感器获得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图像如图4,分析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________。

    B组实验:加热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5是铜粉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实验装置:

    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具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铜粉;③点燃酒精灯,不停地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

    (6)实验开始时,若注射器活塞前沿停在35mL的刻度线上,实验结束并等到具支试管冷却后观察,注射器活塞前沿约停在7mL的刻度线上。若实验过程中没有不断推拉注射器,则可能导致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C组实验:用铁生锈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6:利用铁粉生锈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7)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实验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相比较A组实验,该方法测定结果更精确。

    测量项目

    实验前烧杯中水的体积

    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mL

    80.0

    49.0

    150.0

  • 7、实验室制取气体常常用到下列装置,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2)、若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如图 F 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填“a” 或“b”)管口通入瓶中。
  • 8、

    建立“宏观一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会师。

    (1)空间站供氧方式之一是携带氧气罐。从微观角度分析,6000L的氧气在加压条件下能装入40L钢瓶中的原因

    据研究团队介绍,神舟十七号之后的飞船都将应用锂(Li)离子电池。

    (2)如图1,根据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锂的常见化合价为价。

    (3)锂电池造价较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用钠电池代替锂电池,钠元素与锂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4)如图2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若它表示氮元素的部分转化关系图,则B点表示物质的化学式为

  • 9、

    文物考古彰显我国古今科技文明,考古成果社会共享,“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有助于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

    I.科技助力文物发掘

    (1)用作测定文物年代的碳-14元素,它衰变时核内数(填“电子”、“质子”、“中子”)发生改变,导致了衰变后元素的种类发生改变。

    Ⅱ.璀璨文明再现

    (2)石青[主要成分为Cu3(CO32(OH)a]是彩绘陶俑的一种矿物颜料,铜元素化合价为+2,则a=

    Ⅲ.文物修复与保护

    (3)熟石膏(2CaSO4·H2O)可用于文物修复,当其与适量水混合时会逐渐变硬、膨胀,生成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生石膏(填“是”或“不是”)同一种化合物。
    (4)发掘的某些珍贵文物可放入氮气保护箱中,主要原因是
  • 10、用化学符号填空:
    (1)、氖气
    (2)、3个镁离子
    (3)、硫酸亚铁
    (4)、4个铵根离子
  • 11、下面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电解水生成氢气与氧气的关系 B、蜡烛在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CO2体积分数的变化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加热分解KMnO4固体
  •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目的相对应的是

    选项

    A

    B

    C

    D

    方案

       

       

       

       

    目的

    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集气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热量

    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A、A B、B C、C D、D
  • 13、为达到出售的干燥标准,制盐厂常用流化床(如图)干燥氯化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过程用到的原理是烘干 B、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C、流化床内水分子变成氢分子 D、热空气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 14、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含氢元素的可燃物燃烧生成水,所以燃烧生成水的可燃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C、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 15、如图,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与管a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 B、管a中的气体为H2 C、该实验可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 16、如图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使用“干水”诱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B、一个“干水”粒子内部含有一个水分子 C、“干水”是纯净物 D、硅是一种金属
  • 17、“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无需标注的与实验有关的图标是
    A、护目镜 B、热烫 C、排风 D、明火
  • 18、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A、拉瓦锡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B、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并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 D、闵恩泽研究了用于石油化工生成的催化剂
  • 19、为了快速、安全地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 B、向试管中加锌粒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20、

    科学探究是认识物质的重要途径。化学校本课上,同学们按如图做了一个趣味变色实验,并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体积的:3溶液、水和2mL1%淀粉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体积的2%碘酒、水和4mL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溶液、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序号

    烧杯A

    烧杯B

    变色时间/s

    H2O2溶液体积/mL

    溶液总体积/mL

    碘酒体积/mL

    溶液总体积/mL

    10

    32

    2

    25

    595

    10

    32

    5

    25

    193

    10

    32

    10

    25

    39

    5

    32

    5

    25

    399

    20

    32

    5

    25

    78

    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

    【解释与结论】

    (1)H2O2属于“单质”或“化合物”中的

    (2)由②④⑤得到的结论是的浓度越高,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越短。

    (3)由①②③得到的结论是

    (4)①中,若将碘酒体积改为1mL,溶液总体积不变,则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填“>”或“<”)595s。

    【继续实验】

    (5)补做实验证明维生素C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实验方案:为了与实验①比较,向烧杯A中加入10mL3%溶液、20mL水、2mL1%淀粉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 , 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上一页 470 471 472 473 4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