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叙述中,属于石蜡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固体 B、硬度较小。 C、密度比水小 D、能在空气中燃烧
-
2、下列图标中,属于“节约用水”标志的是A、
B、
C、
D、
-
3、
《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展开了以下探究。
任务一: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进行实验】同学们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
(1)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小组讨论】
(2)若欲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则应进行的操作是。
【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蜡烛燃烧现象的理解,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的实验探究。
任务二:对密闭集气瓶内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装置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1】6个集气瓶中盛有不同配比的氧气、氮气的混合气体,分别用6支相同的蜡烛点燃后测定其燃烧时间,
氧气体积分数
10%
20%
40%
60%
80%
100%
燃烧时间
0
12
26
35
30
25
现象
立即熄灭
安静燃烧
剧烈燃烧,烛芯长度变大,蜡烛高度变小
【实验2-1】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蜡烛高度、不同烛芯长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间。
烛芯长度
0.2
0.5
0.7
0.9
燃烧时间
16.01
12.09
11.40
8.49
【实验2-2】
(3)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蜡烛高度
1
3
5
7
燃烧时间
17.58
10.28
8.99
7.84
【分析与结论】
(4)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5)实验2-1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6)甲同学认为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乙同学依据实验1判断甲同学的说法不严谨,支持乙同学判断的证据是。
(7)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结合实验2分析其原因是。
-
4、物质的多样性,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填序号,下同);属于单质;属于化合物。
①洁净空气 ②水 ③氧气 ④矿泉水 ⑤铁 ⑥水银 ⑦加碘食盐
-
5、仔细阅读下面短文,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填空。
①通常状况下过氧乙酸为无色的液体,②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温度稍高即可分解放出氧气,⑤加热到110℃时发生强烈爆炸,⑥过氧乙酸的溶液可用于织物、纸张等的脱色,⑦还可以做环境的杀菌消毒剂。
(1)、描述过氧乙酸物理性质的语句是(填序号,下同)。(2)、描述过氧乙酸化学性质的语句是。(3)、描述过氧乙酸用途的语句是。 -
6、微粒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回答下列问题:(1)、1个粒子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构成,则粒子带电(填“正”或“负”),1个粒子与1个原子构成上的差别是。(2)、一个分子中含个碳原子,是制作某种燃料电池的原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由转化为电能。
-
7、
请认真分析如图结构并回答下列问题。

(1)钛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钛元素质子数为。
(2)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3)如图1所示,若 , 则该粒子为(填化学符号);若 , 则该粒子为(填化学符号)。
(4)如图2所示,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为。

(5)如上图所示,D所表示的粒子属于第周期的元素。
(6)如上图所示,与粒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离子符号是。在C、D、E、F中,化学性质相似是(填字母)。
(7)已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氯化钠的符号为 ,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氯化钙的符号是。
-
8、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项科技的运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1)、冬奥会运动服中使用了高科技材料石墨烯,石墨烯是一层碳原子(如图,黑球代表碳原子),石墨烯属于(“单质”或“化合物”)
(2)、冬奥会运用的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图甲是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形成镓离子的符号为。
-
9、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我们能用化学的观点认识身边的物质。(1)、天然气输入千家万户,燃烧天然气做饭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填写一条化学性质)。(2)、泸州高铁方便人们出行,制造高铁使用的铝合金中的铝由(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3)、手机里的各种信息存储在芯片上,芯片中含有的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下图,该元素的名称是。这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整数)

-
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学改变生活。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环境综合治理,长江水质越来越好,用数字和符号表示3个水分子。(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都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构成二氧化氮的微粒是(填粒子名称)。(3)、1个氢氧根离子和1个水分子均含有个电子;(4)、氯化钠是由(填化学符号)构成。
-
11、“化学观念”是从化学视角对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B、只要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就是同种元素 C、化学反应既可储存能量,也能释放能量 D、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
12、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由于汞原子体积变大 B、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变化在微观方面上有水分子生成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不同 D、和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比较核电荷数:S2->S B、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为CO2 , 说明二氧化碳中含有O2分子 C、
和
化学性质不相同
D、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
14、婷婷在研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15、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同时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并用数据处理软件以数字、曲线的形式实时显示。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如图乙所示。
(1)、实验前要检查甲装置的气密性,其操作为:按甲图连接好实验仪器,。(2)、图乙中A点为点燃前集气瓶中的气压,AB段气压显著增加的原因是 , t3时刻后瓶内气压又显著增加,时进行的实验操作是。(3)、另一小组同学用甲装置进行该实验,结束时,观察到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大于集气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字母)。A、燃烧匙内红磷不足 B、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操作过于缓慢 C、旋紧橡皮塞后发现橡胶管上未夹弹簧夹 D、未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
16、化学课上老师为大家表演了个“化学小魔术”,将某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均匀地洒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灿烂烟花,为此老师带领同学们展开了对该脱氧剂成分及原理的探究。
实验活动一:探究脱氧剂中黑色粉末的成分。
【作出猜想】黑色粉末含有铁粉和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黑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
, 溶液变为浅绿色,
有黑色不溶物。
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①中黑色不溶物滤出,洗涤、
干燥后,放在陶土网上灼烧,
上方放一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
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
【查阅资料】实验所用脱氧剂中还含有氯化钠。
实验活动二:探究脱氧剂中氯化钠的作用。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控制变量法按右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现象为:烧杯内左侧导管液面右侧导管液面(填“高于”或“低于”)。
【表达交流】脱氧剂脱氧的原理是利用铁粉与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从而来延长食品保质期,其中碳粉具有性,可以促进反应的发生,氯化钠可以加快铁生锈的反应速率。
【反思评价】脱氧剂包装上应标明的注意事项是(请写出一条)。
-
17、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用灯帽盖灭的原理是。(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若用D装置干燥氧气,D装置盛放的试剂应该是;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对装置A改进的地方是。(3)、为了在制取气体过程中,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4)、用C装置制取CO2时,其中的多孔塑料片(填“能”或“不能”)换成多孔的铜片,其原因是;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该将气体从导管(填“d”或“e”)处进入。 -
18、A~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如图为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部分生成物与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B和水反应属于(填“放热”或“吸热”)反应;F物质的俗称是(写一种)。(2)、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3)、H的化学式为;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4)、E→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D→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021年12月9日和2022年3月23日,宇航员进行了两次太空授课,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凸显了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1)、宇航员需要的氧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冰雪实验”是运用结晶的原理。乙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40.88
46.5
54.55
65.5
83
139
153
170
①乙酸钠属于(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②从表中数据发现乙酸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③60℃时,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g乙酸钠固体,搅拌,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将其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0、有四种常见的物质:a.NaHCO3 b.Na2CO3 c.NaCl d.Ca(OH)2 , 用它们的序号填空。(1)、在家庭中常用于调味剂的是。(2)、在蒸馒头时常用作发酵粉的是。(3)、用于生产洗涤剂的是。(4)、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