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一个镁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2,该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则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都为6)的质量为akg,则一个镁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
2、
兴趣小组对教材中的分子运动实验进行了再探究。

(1)实验1:如图甲所示,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烧杯A中溶液呈色;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如图乙)。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烧杯A中的现象,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A烧杯中酚酞变红色?
【作出猜想】猜想Ⅰ:B烧杯中挥发出的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Ⅱ: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Ⅲ: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A烧杯中水反应的生成物使酚酞溶液变红。
(2)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肯定不成立,理由是。
【进行实验】限选化学试剂:氨气(收集在带橡胶塞的试管中)、浓氨水、蒸馏水、若干条条状酚酞试纸(用酚肽溶液将滤纸全部润湿,待晾干后制成若干条)。
(3)实验2:取条状酚酞试纸置于(请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观察到条状酚酞试纸不变色,猜想不成立。
(4)实验3:将条状酚酞试纸(请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置于盛有氨气的带橡胶塞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猜想Ⅲ成立。
【拓展延伸】兴趣小组同学对课本实验装置又进行了如下改进。

(5)实验4:(ⅰ)向D、E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5~6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ⅱ)在C、F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气管按图示连接好,并将F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氨分子在不断运动;②。
-
3、
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
【查阅资料】i、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ii、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1)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写一条即可),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
【猜想与假设】①泡打粉溶于水产生了气体使面食膨胀松软;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
(2)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确定了猜想①(填“正确”或“不正确”)。
(3)用图2实验装置验证猜想②。取一定量小苏打加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释与结论】
(4)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猜想。
-
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1)、现有下列仪器A.试剂瓶 B.镊子 C.蒸发皿 D.集气瓶 E.广口瓶 F.胶头滴管 G.量筒 H.药匙 I.燃烧匙 J.陶土网 K.烧杯,选取相应的序号填空。
①取用少量粉末状固体药品应使用。
②配制溶液和较大量液体反应使用。
③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④用于间接加热,并使被加热器皿均匀受热。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夹持,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 试管口不能。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两种、。(3)、实验结束后试管清洗的一条注意事项是。 -
5、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请回答相关的问题。(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为其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风能 B、地热能 C、潮汐能 D、太阳能(2)、直饮水,又称健康活水,指的是没有污染、没有退化,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含有人体相近的有益矿质元素),可直接饮用的水。其水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 , 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作用,该变化属于(填物理或者化学)。步骤②对应的操作名称是 , 用于杀菌消毒的是。
(3)、某兴趣小组取运河水进行净化实验。①.Ⅰ.设计:河水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色素、异味、矿物质、微生物等。
Ⅱ.净化:将饮用水瓶和纱布、活性炭等组合成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水的净化。①其中,装置制作较合理的是(选填“A”或“B”)。通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水(选填“适宜”或“不宜”)直接饮用。

Ⅲ.总结:
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将序号排序)
a.分析混合物成分 b.找到分离方法 c.寻找成分性质差异
③自制净水器净水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写一条)。
(4)、如图3是电解水的装置。
①通电后,两电极上出现气泡速率(填“相同”或“不相同”),中间玻璃管内液面(填“上升”或“下降”)。
②如图4是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关系图,由图可知为氢气(填字母代号),若正极玻璃管内气体体积5.2mL,负极玻璃管内气体约为mL。

-
6、人们为了解释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概念,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又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发现的粒子是。(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中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①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得出的结论有(填编号)。
A.原子核带正电
B.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若α粒子撞击到电子,α粒子运动轨迹(填“偏转”或“几乎不变”),原因是。
③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④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汤姆森、卢瑟福等人都运用了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
7、
我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新材料的研制 B. “神十一”飞天轨道的设定 C. 新药品的合成 D.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写出镁条燃烧的方程式________,该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3)以下A~E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C、D、E中,表示原子的是________,容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
②当m=________时,B粒子表示原子,当m=9时,B粒子是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当m=________时,B粒子是带有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4)如图是两种变化的微观图示,①②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①”或“②”),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

-
8、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2)、带正电荷的有 , 带负电荷的有。(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4)、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5)、相对原子质量主要与的数量有关。
-
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比如“雨水”节气过后,雨量便会增多,空气湿度也会逐渐增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降雨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B、降雨是实现地球水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 C、“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分子间隔增大 D、“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
-
10、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构建正确的微粒观是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了改变 D、质子、中子、电子也是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
11、跨学科活动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锂原子的核电荷数是4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原子核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D、由图可知,锂原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 -
12、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⑥Na+比Na稳定
A、①②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
1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苯分子图像
分子很小、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B
食物腐败
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C
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D
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
都含有相同分子
A、A B、B C、C D、D -
14、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为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可将滤纸用水润湿 B、若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 C、玻璃棒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D、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的液体
-
15、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B、水在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D、自然界中河水、井水、海水等都是混合物 -
1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添加酒精
B、
加热固体
C、
滴加溶液
D、
处理废液
-
17、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铁制成铁锅 B、铜用作导线 C、石墨用作铅笔芯 D、天然气用作燃料
-
18、准确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是推断实验结论的依据。小红同学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做了如下的观察记录,其中不合理的是
A、火柴梗如图放置约ls后取出,处于c层火焰的火柴梗最先炭化 B、在火焰上方压一片白瓷板,白瓷板上有黑色物质生成 C、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内壁出现了水雾 D、蜡烛熄灭的瞬间看到一缕“黑烟”升起 -
19、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我们每日必须摄入足量的钙。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如图所示是某品牌的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请回答下列问题:
××钙片
[药品规格]每片含
[用法用量]每次1片,每天3次
(1)、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如果按用量服用,每天至少可摄入的钙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20、
某小组同学在完成实践作业时,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红砖粉末上,发现红砖粉末上立即冒气泡,他们对红砖粉末是否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红砖粉末是否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猜想假设】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
(1)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下列探究实验(完成相关实验环节)。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①取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极少量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
红砖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②另取水于试管中,加入的红砖粉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红砖粉末不能使水分解产生氧气
③另取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的红砖粉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思评价】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实验步骤①”和“实验步骤②”起的作用是。(3)某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于是她补充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步骤③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其目的是。
第二个实验:(请帮她完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是。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最终得出红砖粉末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表达交流】
(4)写出红砖粉末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