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二氧化锰和四氧化三铁

    看颜色

    B

    区分白酒和矿泉水

    闻气味

    C

    鉴别氧气和氮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D

    鉴别水和双氧水

    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 2、如图所示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〇”表示不同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乙是单质 B、生成物丙的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
  • 3、如图为答题卡中用于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条形码黏性主要来源于胶黏剂丙烯酸(化学式为C3H4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丙烯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丙烯酸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丙烯酸是化合物 D、丙烯酸中H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 4、下列是小明笔记本中摘录的部分化学用语,其中正确的是
    A、铝离子——Al3 B、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H2O2 C、2个氢原子——H2 D、氧化镁——MgO2
  • 5、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表达式为“KClO3ΔMnO2KCl+O2”,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KClO3 B、MnO2 C、KCl D、O2
  • 6、人类头发的化学组成通常为:45%的碳、28%的氧、15%的氮、7%的氢和4%的硫等。这里的“碳、氧、氮、氢、硫”是指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 7、2023年8月16日中国科学家团队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葡萄糖(C6H12O6)既能满足人们对糖的各种需求,又可以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1)、一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2)、葡萄糖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3)、葡萄糖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8、如图1是实验室常见的仪器或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A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2)、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装置C的优点是。用装置D收集氧气的依据是 , 实验结束后,陈超问:“我怎么知道这气体就是氧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是氧气
    (3)、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氨气(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发生装置选用(填标号,下同),收集装置选用 , 收集完气体应放(“正”或“倒”)在桌面上。
    (4)、实验室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若用如图2装置来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导管口(填标号)端通入。
  • 9、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小华同学在滴加FeCl3溶液时,不小心把滴加FeCl3溶液的滴管放入到盛“双氧水”(过氧化氢)的试剂瓶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小华联想到用二氧化锰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想FeCl3溶液能否也可作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FeCl3溶液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15%的H2O2溶液,然后滴入适量的FeCl3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木条

    FeCl3溶液可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

    【讨论与反思】

    小森认为小华的实验不合理,要证明FeCl3溶液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证明在反应前后FeCl3的质量和不变。

    【查阅资料】FeCl3溶液中含有H2O、Fe3+和Cl三种微粒,NaCl溶液中含有H2O、Na+和Cl三种微粒

    【提出问题】在FeCl3溶液中的那种微粒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呢?

    小森同学又做了三种猜想:

    猜想1:真正加快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H2O

    猜想2:真正加快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3+

    猜想3:真正加快H2O2分解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猜想 , 理由是

    小华同学又对余下的两种猜想,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帮助他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盛有5mL 1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含有Cl的少量的NaCl溶液,然后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向盛有5mL 1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含有Fe3+的少量的Fe2 (SO4)3溶液,然后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

    Fe3+可以加快H2O2分解

  • 10、如图是镁条、木炭、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

       

    (1)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2丙中的现象为

    (3)图3中的化学方程式 ,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

    (4)有关上述四个燃烧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 都放出热量

    B 实验前镁条和铁丝需用砂纸打磨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D 木炭、铁丝、硫粉点燃后要立即从瓶口伸到瓶底

  • 11、如图所示的是实验室电解水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接通直流电后,D管产生的气体是 , A电极为电源的极。
    (2)、如果D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为5mL,则C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为mL。
    (3)、在该实验中,通常会往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4)、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12、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属于混合物的是 , 属于单质的是 , 属于氧化物的是。(均容器下的代号)

  • 13、下列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3)、表示阳离子的是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5)、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1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C是无色液体,B、D是无色气体,单质E与B反应,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1)、写出物质D的化学式: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其中MnO2作用。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属于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 15、下表是我国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贵阳

    93

    83

    72

    120

    23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NO2

    SO2

    可吸入颗粒物

    II

    II

    II

    III

    I

    (1)、下列选项中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填序号)。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氧气

    (2)、表中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 为减少该城市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采用燃煤脱硫技术       ③把煤块碾成煤粉       ④开发新能源

    (3)、控制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有

    ①积极植树造林             

    ②多采用私家车方式出行

    ③对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       

    ④实行汽车单双号限行

  • 16、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不可缺少的资源。
    (1)、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请参与讨论下列有关问题:

    (I)某学校饮水处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图所示:

    ①对应的作用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沉淀过滤       D.蒸馏

    (II)能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实验是

    A.水的净化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长期饮用硬水可能会引起体内结石,鉴别硬水和软水最简单的方法是用鉴别。
  • 17、加热高锰酸钾至不再产生气体,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 18、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若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它们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 D、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19、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 20、玄武岩“织”出“中国红”。玄武岩是制作嫦娥六号月面国旗的原材料。玄武岩由铝、铁、钙等元素组成。铝、铁、钙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