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化学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观念:水和氧气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相互转化 B、科学思维: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C、科学探究与实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可初步判断石蜡的硬度和密度 D、科学态度与责任:取用药品遵循节约原则,实验后废液不随意丢弃,提倡低碳绿色
  • 2、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原子 D、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物质,所以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3、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下图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B、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g D、图中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
  • 4、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两种 C、一个甲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 D、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有三种
  • 5、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 B、“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同一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豆萁的过程,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 6、小江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水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性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组成: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净化: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D、用途:应用于日常饮用、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等生活生产各个方面
  • 7、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 C、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 D、铝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
  • 8、实验室在净化黄泥水时,要用到过滤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防止过滤速度过慢 B、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可能会导致滤液仍浑浊 C、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 D、过滤后得到的水不含任何杂质,属于纯净物
  • 9、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甲:金、硅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B、乙: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泉水都属于纯净物 C、丙:沉降、蒸馏等都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D、丁:通常状况下,氢气、氧气都是无色气体
  • 10、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一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糖水、白酒等是混合物

    物质中含有不同种分子

    C

    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

    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

    苦瓜是苦的,柠檬是酸的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 11、《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指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的 C、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及自身净化
  • 12、试管是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试管口的朝向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固体 C、加热固体 D、倾倒液体
  • 13、“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的是
    A、用手抓取没有毒性的药品 B、将实验剩余的试剂放入指定容器 C、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他人
  • 14、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太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列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航天服材料的研制 B、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发 C、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设定 D、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 15、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发射 B、葡萄酿酒 C、钢铁腐蚀 D、切割玻璃
  • 16、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宏观:复分解反应一定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 B、微观:盐的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C、变化:等质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实验: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结果会偏小
  • 17、向10g大理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分两次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 18、

    已知草酸钙(CaC2O4)加热易分解。某实验小组对其分解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草酸钙加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提出问题】非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CO

    猜想二:CO2

    猜想三:CO和CO2

    猜想四:H2O

    【提出质疑】

    (1)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

    【设计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现象

    结论

    B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

    D中观察到

    非金属氧化物中有CO

    【实验结论】

    (3)猜想成立,则草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

    (4)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19、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下:

    (1)、仪器b的名称为
    (2)、实验时要根据(填仪器名称)调整仪器a的高度,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4)、若收集的氧气用来做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择装置收集。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填名称)选用发生装置时,选用C装置相对B装置的优点是
    (6)、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导管口处。
  • 20、过氧化钙(CaO2)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领域。CaO2可由鸡蛋壳(含90%CaCO3)为原料,实验室可按以下流程制得:

    查阅资料:CaO2在潮湿空气及水中会缓慢放出O2 , 温度较高时会分解生成CaOO2

    回答下列问题:

    (1)、煅烧前要把鸡蛋壳碾碎,其目的是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反应②的生成物为CO2H2O , 该反应需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是
    (4)、过滤CaO2料浆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5)、结合以上信息,保存CaO2需注意的是
上一页 714 715 716 717 7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