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四种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请选择其对应的数字序号填空。
①氮气②酒精③稀有气体④氧气
i.其中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
ii.在实验室里常用作燃料的是;
iii.可用于制作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是;
iv.常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请用下列物质对应的字母序号填空。
A.氢气 B.汞 C.二氧化硫 D.氩氦刀 E.二氧化碳
(1)、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可做燃料的是。(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3)、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成分用到的试剂是。(4)、酸雨的“罪魁祸首”、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5)、可用于低温冷冻微创治疗肿瘤的是。 -
3、下列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方法
A
分离水和泥沙
静置,过滤
B
除去锰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高锰酸钾
充分加热
C
铁粉和硫粉
观察颜色
D
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
A、A B、B C、C D、D -
4、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A、分类观念:冰水混合物、矿泉水、石油、液氮属于混合物 B、守恒思想: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该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C、宏微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D、证据推理: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所以有氧化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
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需要用到稀有金属铼。铼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关于铼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铼属于非金属 B、铼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C、铼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6.2g D、铼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11
-
6、某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报告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日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B、“污染指数”越小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C、报告中的NO2与酸雨的形成无关 D、当日CO未对城区空气造成污染
-
7、对嫦娥五号取回样品的分析表明,月壤中的金属氧化物和水分可以被有效提取出来,用于制备氧气。下列对于制得的氧气分析正确的是A、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氧气 B、可用于电气设备灭火消防 C、可用作火箭发动机的燃料 D、可用作太空种植蔬菜光合作用的原料
-
8、水沸腾时壶盖被掀起。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B、水分子变成了其他种类的分子 C、水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 D、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
9、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方可饮用。下列指标可以通过过滤操作达到的是A、无色 B、澄清 C、无味 D、无菌
-
10、小芳同学帮助老师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
B、
C、
D、
-
11、小刘的化学笔记本上记录了做实验看到的实验现象,其中描述不正确的是A、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12、镁的元素符号是( )A、mg B、Mg C、Mn D、Ag
-
1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固体 B、
倾倒液体 C、
过滤 D、
取用固体药品
-
14、为推广使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甲烷”。(1)、制备
①食物垃圾、粪肥等发酵可得到甲烷,该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常温下,利用碳化铝固体与水在如图装置中反应也可得到甲烷。该装置还能制取其他气体,请将反应物的名称填入如表。
气体产物
甲烷
其他气体
反应物
固体
碳化铝
液体
水
(2)、能量在相同时间内,分别利用天然气、氢气加热等量的水。测定水的温度随可燃物质量的变化(如图)。分析图2可知氢气是更理想的能源,理由是。
(3)、转化利用反应CH4+H2OCO+3H2可将甲烷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氢气。当该反应中甲烷的转化率为80%时,计算4t甲烷与足量水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转化率=×100%:根据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
15、某工厂利用某含锌废料(主要含ZnO、SiO2和CuO等)制备锌和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①SiO2难溶于水,也难溶于酸。
②《天工开物》记载的“火法炼锌”的原理:。
(1)、过程I中,该过程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2)、过程II中,加入Zn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现象对应的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溶液2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3)、过程III中,高温时Zn2(OH)2CO3可分解生成ZnO、CO2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过程IV中,将溶液2电解后可得到Zn。与“火法炼锌”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有(写一条)。 -
16、
兴趣小组发现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起来,同学们猜想这可能和燃烧的条件有关,于是围绕“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问题】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温度有关。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棉花的着火点为150℃。
【实验】利用如图实验装置展开探究。
(1)填空:
操作
现象
结论
关闭K2、打开K1 , 从U型管左端持续通入O2。
左端的棉花无变化,右端有白磷的棉花燃烧起来。
。
。
右端燃着的棉花很快熄灭(棉花有剩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需要氧气
【交流】
(2)用红磷代替白磷(填“能”或“不能”)得到以上现象和结论,原因是。
【分析】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可能与氧气浓度有关。
(3)取相同铁丝与不同浓度的氧气反应(如图)。铁丝燃烧情况如表,氧气浓度与燃烧情况的关系为。
氧气浓度
20%
40%
60%
80%
燃烧情况
不燃烧
燃烧加快火星不溅
快速燃烧火星四射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拓展】
(4)铁丝燃烧时,先受热熔化,再与氧气剧烈反应产生Fe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如图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温度范围是。
-
17、【科普阅读】——碳中和
“碳排放”
“碳吸收”
①人类活动中CO2排放分为两种:①能源排放:指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图1为乙醇和石油燃烧时的部分数据对比。
②工业排放;主要是水泥、钢铁等释放CO2。比如把石灰岩(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煅烧,生产氧化钙的同时产生CO2。
①封存: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是将气态CO2压缩成介于气、液态间的超临界CO2 , 并在海底封存,一部分CO2慢慢“溶解”在地层水中。
②转化:工业上可选用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等吸收CO2。三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如图2。
(1)、石灰岩高温下反应得到氧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2)、分析图1,乙醇和石油各有优缺点。与石油相比,乙醇燃烧的优点有。(3)、气态CO2压缩成超临界CO2的过程中,分子间隔(填“变大”、“不变”或“变小”)。CO2“溶解”在地层水中会导致海水酸化,其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分析图2,烟气流速越大,CO2脱除率越小,原因可能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填物质名称)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写一条即可)。 -
18、兴趣小组在锥形瓶中加入变质的NaOH溶液,将pH传感器置于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实验过程中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如图2(已知BaCO3难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s时,开始滴加BaCl2溶液,锥形瓶内产生沉淀 B、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C、反应结束后;往锥形瓶内滴加足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D、分析可知,所用的NaOH溶液的变质情况为部分变质
-
1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吸入与呼出气体的O2含量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B
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含CaCO3等)
加入食盐水,浸泡
C
鉴别雨水是否为酸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D
鉴别羊毛纤维与涤纶材料
取样点燃,观察是否燃烧
A、A B、B C、C D、D -
20、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甲:水通电后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a、b分别为H2和O2 B、乙:对比两试管内现象,可探究铁钉生锈是否需要氧气 C、丙: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丁:反应发生的证据是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