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月份我校举行第八届“扬科技之帆,筑创新之梦”系列科技节活动。开幕式上,老师与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科学小实验,以下实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秀 B、火焰掌 C、泡泡秀 D、马德堡半球实验
  • 2、作为深圳人,我们肩负着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重任,要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深圳更加美丽宜居。
    (1)、日常生活:作为深圳人,为实现“碳达峰”,下列行为值得提倡的是______。
    A、人走灯关,节约用电 B、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鞭炮 C、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宣传 D、无人机使用氢燃料电池实现零碳排放
    (2)、自然资源:深圳拥有大量海水资源,海水吸收CO2是自然界消耗CO2的途径之一,该过程中CO2会与水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源开发:为践行“低碳”行动,可开发利用新能源:(任写一种新能源)。
    (4)、科研进展:深圳湾红树林湿地排放的甲烷(CH4)会造成温室效应,科研人员发现CO2与CH4热催化反应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H4__2CO+2H2.若要实现3.2kgCH4的转化,理论上消耗CO2的质量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 3、磷酸铁(FePO4)作为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某科研机构以铁块(混有少量碳)为原料制备电池级FePO4的简要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磷酸(H3PO4)是一种酸,可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与碳反应。

    (1)、溶铁时,铁块间留有空隙并按“井”字形放置,稀磷酸在铁块缝隙实现自由流动,采用这种堆铁方式的优点是
    (2)、溶铁过程中,铁与过量的稀磷酸反应,生成Fe(H2PO4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其中加入的稀磷酸要过量的目的是
    (3)、滤渣Ⅰ的成分是
    (4)、操作①的名称为。操作②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FePO4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5)、得到FePO4产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Fe(H2PO4)2+H2O2=2FePO4↓+2H3PO4+2X,则X的化学式为
    (6)、磷酸溶铁速率同时受磷酸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由图中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以下磷酸浓度和温度条件的组合中,溶铁速率最快的一组是______。

    A、16%,85℃ B、19%,88℃ C、23%,89℃ D、29%,93℃
  • 4、

    粤东地区人民具有端午节吃灰水粽的习俗。灰水粽是将糯米用“灰水”浸泡后,再用粽叶包裹蒸煮而成。某兴趣小组对“灰水”和粽叶的成分开展如下实验探究:

    任务一:探究“灰水”成分

    【猜想与假设】根据“灰水”的俗名猜测其主要成分可能是熟石灰[Ca(OH)2]或草木灰(主要含K2CO3)。

    【查阅资料】碳酸钾(K2CO3)可与酸反应产生CO2

    【实验探究】

    (1)设计如下实验探究“灰水”的成分。

    操作

    现象

    结论

    I.取少量澄清的“灰水”于试管A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

    无白色沉淀

    “灰水”中(填“含”或“不含”)Ca(OH)2

    II.取少量澄清的“灰水”于试管B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灰水”中含K2CO3

    【实验结论】“灰水”中含有K2CO3

    任务二:探究粽叶是否被CuSO4溶液浸泡

    (2)不良商家制作灰水粽时,为了使粽叶颜色鲜艳,通常用CuSO4溶液浸泡粽叶,资料显示,该物质会使人体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说明CuSO4(填“有毒”或“无毒”)。
    (3)小深设计如下实验检验粽叶是否被CuSO4溶液浸泡。

    操作

    现象

    结论

    粽叶加水煮沸后加入铁片

    粽叶未被CuSO4溶液浸泡

    【提出质疑】小迪查阅资料,发现当CuSO4含量过低时,仅利用定性实验无法准确得出实验结论,建议通过设计定量实验来验证该假设。

    【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①CuSO4可与Ba(OH)2发生化学反应:Ba(OH)2+CuSO4=BaSO4↓+Cu(OH)2↓。②一定量溶液中溶解的物质越多,导电性越强,TDS值越大。

    (4)小迪检验粽叶浸出液中是否含CuSO4时,向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并用水质检测笔测定溶液中TDS值的变化,测试结果如图。请分析图中TDS值下降的原因:

    【结论】粽叶被CuSO4溶液浸泡过。

    【拓展延伸】CuSO4在农业上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但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桶盛放,因为波尔多液中的CuSO4会与铁桶反应。

    (5)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思总结】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危害,合理使用化学品可造福人类。

  • 5、蚊虫叮咬恼人,驱蚊产品眼花缭乱。请阅读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危害

    ◆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蚁酸是一种酸,化学式为HCOOH),使皮肤肿痛瘙痒。

    ◆蚊虫能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

    驱蚊

    ◆古法驱蚊:诗文《蚊对》记载,古人用艾草或青蒿燃烧产生的物质驱蚊。

    ◆现代驱蚊:多种蚊香产品通过释放拟除虫菊酯类物质驱蚊。驱蚊手环通过释放微电流干扰蚊子的感知系统从而驱蚊。

    诱蚊

    ◆CO2诱蚊:蚊虫存在着嗅觉器官,可以检测人体呼吸产生的CO2分子定位吸血目标。

    ◆紫外光诱蚊:蚊虫具有趋光性。

    灭蚊

    ◆灭蚊工具:电蚊拍,电击灭蚊。

    ◆灭蚊剂:氯氟醚菊酯可用于杀灭蚊虫。它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易挥发,具有可燃性,着火点约为200℃。

    小坪同学选择不同家用原料自制CO2诱蚊剂,原料及效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原料

    小苏打柠檬酸

    碳酸钙钙片柠檬酸

    鸡蛋壳柠檬酸

    制取效果

    CO2产生速率过快

    CO2产生速率过快、产量少

    CO2产生速率适中、成本低

    (1)、“知物识物”:蚁酸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疾病治疗”: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基于青蒿素(C15H22O5),合成了治疗疟疾效果更好的双氢青蒿素(C15H24O5)。该合成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驱蚊原理”:点燃蚊香后,蚊子在几米外可感受到拟除虫菊酯类物质的气味从而被驱离,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
    (4)、“诱蚊原理”:碳酸钙钙片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 ,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5)、“诱蚊材料”:研究发现,当诱蚊剂产生CO2的速率适中时,其效果更佳。据此小坪应选择表中(填字母序号)组原料,并利用图中装置(选填“甲”或“乙”)制取CO2诱蚊剂。
    (6)、“产品检验”:请设计实验,验证自制诱蚊剂产生的气体是CO2(请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 6、某化学小组欲探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情况,取一小块钠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钠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快速游动,钠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直至“消失”,产生白色烟雾。用传感器对白色烟雾的pH进行测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现象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 B、a点表示钠几乎反应完全 C、由图可知,钠与水反应生成了碱性物质 D、由现象可知,该反应放出热量
  • 7、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检验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正极

    C

    比较铝和硬铝合金的硬度

    相互刻画

    D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A、A B、B C、C D、D
  • 8、学习小组利用KNO3和NH4Cl等物质,制作可反映气温变化的“天气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B、t1℃时,将40gKNO3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140g溶液 C、将t2℃的NH4Cl饱和溶液降温至t1℃,会有晶体析出 D、t2℃时,NH4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 9、某新型纳米催化剂可将CO2转化为重要的化工产品乙烯(C2H4),实现对CO2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种类都改变 B、该反应的生成物分子个数比为1∶1 C、由图可知,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该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 10、甲、乙实验均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甲中试管用气球密封,可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B、实验甲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C、实验乙能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与O2和H2O同时接触 D、实验乙中蒸馏水经煮沸的目的是尽可能排净O2
  • 11、下列实践项目与化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选项

    实践项目

    化学知识

    A

    给自行车车链涂油

    可以防止金属生锈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显酸性

    C

    给水培绿萝施加氮肥

    氮肥可促进植物生长

    D

    用2个小球、1个大球制作水分子模型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A、A B、B C、C D、D
  • 12、香草酸(C8H8O4)是我国科学家从中药“桃儿七”中提取出的成分之一,有利于改善骨质疏松。下列关于香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B、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 C、由三种元素组成 D、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 13、中科院成功研制出厚度仅为头发丝二十万分之一的二维金属材料,实现了包括铅、铋等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均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铅的原子序数是82 C、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g D、铋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9
  • 1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说法正确的是
    A、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H20 B、锰酸钾:KMnO4 C、2个氮原子:N2 D、氟元素:Fu
  • 15、化学和环境、材料、健康、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污水处理后才可排放 B、用塑料完全替代金属制品 C、多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 D、将过期食品归为厨余垃圾
  • 16、将100g碳酸钠溶液与100g氯化钙溶液充分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称得滤液(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90g。(过滤时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 请计算:
    (1)、反应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g。
    (2)、求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7、

    实验室有两瓶试剂,分别为待测液A、待测液B,已知一瓶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另一瓶是NaOH溶液或CaOH2溶液。同学们对待测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1)小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A滴于pH试纸上,测出待测液A的pH约为3,则待测液A是溶液(填“酸”或“碱”)。
    (2)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溶质成分,小明又做了四组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如表并分析: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所加试剂

    锌粒

    BaCl2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2CO3溶液

    现象

    待测液A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变红

    产生气泡

    待测液B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变蓝

    无明显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测出待测液A是(填化学式)溶液。以上四组实验中,只根据其中一组的实验现象即可证明待测液B为NaOH溶液的是(填实验序号)。

    【质疑讨论】

    小强对实验二中待测液B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提出质疑,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待测液B已变质。

    【提出问题】NaOH溶液变质后,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3)猜想一:NaOH、Na2CO3;猜想二:

    【设计实验】

    (4)小强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善下表,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变质后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取少量步骤一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反思拓展】

    (5)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上表步骤二还可以用下列(填字母代号)方案代替,产生其他的现象后,也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a.滴加CuCl2溶液       b.滴加盐酸溶液       c.通入CO2       d.加入铁粉

  • 18、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实验活动的学习。

    (1)、仪器①的名称为
    (2)、实验室若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字母)。用D收集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 , 则已集满。
    (3)、实验室用F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19、某废液中含有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初三化学兴趣小组欲从中回收铜和硫酸锌晶体。同学们按照实验目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协助完成详案:

    (1)、实验操作1的名称是
    (2)、加入的金属X是
    (3)、最后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是
  • 20、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茶之国”,喝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茶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咖啡因(C8H10N4O2)是其中之一,咖啡因能溶于水,具有刺激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及兴奋大脑等作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过程如图1所示。实验人员使用信阳毛尖、控制茶叶与水的质量比为1:75进行其他研究,结果如图2。

    咖啡因摄入过多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骨质疏松等,生活中应将其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喝茶能提神的原因是
    (2)、图1中实验人员将茶叶变成茶叶末的目的是
    (3)、图2可知,当使用信阳毛尖、控制茶叶与水的质量比为1:75时,为使茶叶中的咖啡因充分溶解,最佳的浸泡时间和温度为
    (4)、生活中应将咖啡因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原因是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