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教版)初中科学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卷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同步练习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同步练习
-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检测卷(基础)
-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检测卷(培优)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步练习
-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4章 水与人类 章末复习 拔高竞优卷
-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4章 水与人类 章末复习 基础巩固卷
-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科学(生化部分)
-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聚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试题卷(1.1-2.1)
-
1、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
NaOH固体
固体
加入过量盐酸,蒸发
C
溶液
溶液
加入过量的HCl,过滤
D
溶液
KOH溶液
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
2、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断定两者恰好完全
-
3、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的化学式为H2O,催化剂不可重复使用 B、反应中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C、该反应的研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D、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发生变化 -
4、有四种物质的溶液:①Ba(OH)2、②Na2SO4、③HNO3、④FeCl3 ,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氢氧化钙具有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
B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干燥氧气
C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除铁锈
D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吸收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
6、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B、
C、
D、
-
7、为了测定X、Y、Z、P的金属活动性,某化学小组进行如下反应:①将X、Y、Z、P单质放入稀硫酸中,Y中产生大量气泡,Z中有少量气泡,X、P上无明显现象;②将X的单质放入PCl2溶液中:X+PCl2═XCl2+P;则X、Y、Z、P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Z>Y>X>P B、Y>Z>X>P C、Z>Y>P>X D、Y>Z>P>X
-
8、化学反应前后,给出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类。其中没有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
9、 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干冰 冰 H2O B、纯碱 碳酸钠 Na2CO3 C、生石灰 氢氧化钙 Ca(OH)2 D、小苏打 氢氧化钠 NaOH
-
10、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1所示(图中仅标出红光和紫光光路)。(1)、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写出一条即可)。
(2)、图2画出了平行的紫光经凸透镜后的光路,请你在图上画出平行的红光经凸透镜后大致的光路。
-
11、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广告投影灯”项目化活动,活动包括设计、制作、评价、优化四个环节。
【设计】
(1)、同学们画出了设计草图(如图),通过凸透镜将透明薄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由于图标本身不发光,需要在设计草图中补画光源。请从A、B、C三个位置中选择合适的位置:。(2)、【制作】制作投影灯。
【评价】
评价量表是作品制作过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级评定的依据。制作投影灯时,投影效果是关键。请你完善评价量规中的评价指标。
投影灯投影效果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像的大小
投影直径在30cm-50cm
投影直径在大于50cm
投影直径在小于30cm
(3)、【优化】同学们制作了一台投影灯,“像的大小”指标为合格等级,为了使该指标达到优秀等级,请在不更换器材并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提供一种优化方法:。
-
12、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如图甲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平面镜)。

材料
特性
①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
②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
③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
(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有表格中的三种材料可选,请选择最适合的材料:。(2)、请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图乙画出定日镜的位置。(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平面镜应绕O点为轴旋转。 -
13、小李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大厦,大厦的镀膜玻璃外墙作用相当于平面镜,会把太阳光反射到小李家,这是一种光污染。请画出一条由太阳(S点)发出,经过玻璃外墙反射到小李家窗户(A点)的光线。

-
14、小李进行“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甲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如图甲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结构。(2)、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其矫正做法是图。
(3)、若图中甲,取下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A、保持原位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 -
15、如图某同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

入射角a
折射角β
(1)、该同学先用沿MN可折叠的光屏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如图甲。实验时,入射光AO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OB。(2)、该同学又利用乙图研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光路并记录如上表数据,由表格中的数据还可以判断:当光以55°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0°。(3)、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度数为。 -
16、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茶色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
(1)、实验时,利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2)、实验时,为确定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需在蜡烛B的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用眼睛在如乙图中的(填“a”“b”“c”或“d”)处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3)、实验时,选择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4)、若图丙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将其中的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____。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
17、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E、F是两块可以绕接缝ON翻折的白色硬纸板。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60°
45°
30°
反射角
60°
45°
30°
(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与平面镜。(2)、小李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3)、小李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请说明原因:。若入射光束AO绕O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O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O点时针旋转。(4)、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
18、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2)、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②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19、小李用两个粗细相差不多的纸筒M、N、焦距为f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制作模型照相机,如图所示。
(1)、薄膜相当于的作用,它应蒙在图中纸筒N的端。(2)、通过调节,使薄膜位于凸透镜的(填“f ~ 2f ”或“2f ”)范围内,可在薄膜上看到远处景物清晰倒立的像,像是(填“缩小”或“放大”)的。(3)、要在薄膜上看到近处景物清晰的像,小明的操作是。 -
20、如图a,顾客站在倾斜放置的平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
(1)、用AB表示站在平面镜前的顾客,在图b中画出其在镜中的像。(2)、顾客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鞋子的像,她应(填“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才能看到自己鞋子的像,顾客移动过程中,鞋子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