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电工维修电路有时需要带电操作,如图所示,以下操作不会发生触电事故的是()

    A、甲站在绝缘凳上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 B、乙站在绝缘凳上仅接触火线 C、丙站在地上仅接触火线 D、丁站在地上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
  • 2、如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 C、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入瓶内的水减少 D、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重新实验
  • 3、走路也能发电。如图所示的发电地砖,当人踩踏地板时,地板下方的磁铁往复运动,线圈中输出电流使灯泡发光。下列选项中能说明这种发电地砖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 4、关于如图所示的探究电生磁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图甲可知: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B、根据图乙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C、根据图丙可知: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跟线圈匝数有关 D、要使图丙中右边的电磁铁磁性增强,可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右移
  • 5、下列关于空气中成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变质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鱼虾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电光源
  • 6、有外形相同的两根钢条M、N,按图甲、图乙两种方式接触时,它们之间都有较大吸引力。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M无磁性、N无磁性 B、M有磁性、N有磁性 C、M有磁性、N无磁性 D、M无磁性、N有磁性
  •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①④属于同种元素 B、②③④属于离子 C、⑤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 D、①⑤的结构不稳定
  • 8、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下面是小金同学对物质组成和微粒构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下列选项与图中甲、乙、丙相对应的是(  )

    A、原子、离子、元素 B、元素、离子、原子 C、离子、元素、原子 D、元素、原子、离子
  • 9、等电子体具有原子数目相同、电子数目相同的特征。下列各组中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
    A、NO和O3+ B、CO2和SO2 C、NO2和H2O D、CO32-NO3-
  • 10、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也就是金属铝单质 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符号“Al”表示的含义只有两种,铝元素和1个铝原子
  • 11、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2)、计算原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质量为15.0g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t0~t1时段固体质量不变,是因为
    (2)、t4时,制得氧气质量是克。
    (3)、t5MnO2的质量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13、常见的制氧剂有氯酸钾(KClO3)、过氧化钙(CaO2) 和超氧化钾(KO2)等, 这些制氧剂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用来制取氧气,如过氧化钙与水(H2O)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CaO2+2H2O=2Ca(OH)2+O2↑。

    (1)以上出现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2)计算7.2 克过氧化钙和水完全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

  • 14、硝酸铵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根据硝酸铵化学式(NH4NO3)回答:
    (1)、硝酸铵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硝酸铵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3)、5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g。
    (4)、多少克硝酸铵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和120g尿素CONH22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 15、某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如图甲)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图乙(选用容积为45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的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对比分析下面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写出一点即可)

    (2)乙实验操作如下(装置气密性良好):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把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乙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位置的刻度数据。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乙实验中,注射器活塞最后将停止在约mL刻度处。

    (4)对照甲实验,你认为乙实验有何优点?(回答一点即可)。

  • 16、活性炭、氯化钠,发生脱氧反应消耗食品包装袋内的氧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实验小组探究了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影响脱氧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一:探究脱氧反应的发生条件

    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

    (1)、请结合图2分析,集气瓶②中铁粉发生了脱氧反应的依据是
    (2)、实验一可得出的结论是发生脱氧反应需要铁粉与氧气和同时接触。

    实验二:探究氯化钠、活性炭用量对脱氧反应速率的影响

    室温下,利用5g铁粉和10滴水,改变活性炭和氯化钠的用量(见下表),用氧气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实验编号

    铁粉/g

    活性炭/g

    氯化钠/g

    1

    5

    0

    1

    2

    5

    0.75

    0

    3

    5

    0.75

    1

    4

    5

    1.5

    1

    5

    5

    0.75

    2

    (3)、实验1、3、4的目的是
    (4)、结合图2,对比实验2、3、5,可得出的结论是
  • 17、学习KClO3的分解反应后,小马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疑问:除了MnO2 , 其他物质能做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吗?他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放入KClO3中,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编号

    KClO3质量/g

    加入物质

    加入物质质量/g

    收集50mL O2所需时间/s

    实验1

    5

    171

    实验2

    5

    Fe2O3

    0.5

    58

    实验3

    5

    MnO2

    0.5

    49

    实验4

    5

    KCl

    0.5

    154

    请据此分析: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2)、实验中,小马是通过测量来比较3种物质的催化效果。
    (3)、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氯化钾(选填“有”或“无”)催化作用。
    (4)、用实验1继续收集50毫升氧气,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秒,这是因为
  • 18、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了实验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集气瓶中水除了吸热降温以外,还有作用。

    (2)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的变化趋势。

    (3)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 , 造成CD段变化的操作是

  • 19、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某同学查阅到以下材料:

    (1)、波义耳实验中金属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从你所懂得的“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解释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_______(填序号)。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C、实验的成功与否,只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3)、受科学家研究的启发,某同学参照教材中的实验继续深入探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写一点即可)。

    (4)、该同学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0、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