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d是CuO,蓝色溶液中可能有硫酸铜 B、若X 是氨水,a可能是酚酞试液 C、若X 是稀硫酸, c可能是 Fe2O3 D、若 b 是 Fe(OH)3 ,  X 可能是稀盐酸
  • 2、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和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金属铁与稀盐酸反应:     2Fe+6HCl=2FeCl3+3H2    置换反应 B、验证 Fe 和 Zn的金属活动性: Zn+FeCl2=ZnCl2+Fe    置换反应 C、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     2Al+3O2=2Al2O3    化合反应 D、打开汽水瓶时碳酸分解: H2CO3=H2O+CO2    分解反应
  •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1

    7

    3

    36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35

    3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17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X、W的质量比为1:6
  • 4、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Na+、SO42-、Cl- B、NH4+、K+、OH-、SO42- C、Na+、H+、NO3-、CO32- D、Ag+、 Mg、NO3-、Cl-
  • 5、通过检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下列能表示d点溶液的是( )

    A、 B、 C、 D、
  • 6、镓酸锌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它的化学式为ZnGa2O4(或 ZnOGa2O3镓酸锌在紫外线或低压电子的激发下能发出很纯的蓝光。镓酸锌也是一种新型光催化材料,能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镓酸锌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上述反应前后镓酸锌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C、参与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1 D、甲醇由1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组成
  •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下列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
    A、塑料瓶 B、泡沫饭盒 C、易拉罐 D、垃圾袋
  • 8、我国传统工艺“湿法炼铜”涉及反应: Fe+CuSO4=FeSO4+Cu由该反应可知,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是( )
    A、Fe> Cu B、Fe< Cu C、Fe= Cu D、无法判断
  • 9、“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化工、食品等多个领域,其成分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碳酸钠属于( )
    A、 B、 C、 D、氧化物
  • 10、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气密性检验 D、收集氢气
  • 11、毛尖炒鸡蛋是河南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民众喜爱。这道菜巧妙地融合了信阳毛尖的清香,鸡蛋的鲜美,别具地方风味。鸡蛋提供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
    A、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无机盐
  • 12、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60m 处鸣笛后2s 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s1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S2
    (3)、汽车的速度v。
  • 13、光“跑”得很快,而且很“聪明”。科学家费马在 1662年发现了“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 点到达 B 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他路径所用的时间短。

    (1)、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所示,将军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B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最短时间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2)、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狗等动物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所示,狗在岸上的A处,发现主人在河面B 处呼救,狗会本能地选择用时最少的路线去救主人(设狗在岸上和水中均匀速且在岸上速度大),则狗前进的大致路线是A→(填“O1”“O2”“O3”“O4”或“O5”)→B。
  • 14、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

    (1)、图甲、乙两图中,符合光的折射规律的是图(填“甲”或“乙”)。
    (2)、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5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则“科学”两字是____。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虚像
  • 15、根据要求作图。
    (1)、请完成图中的光路2
    (2)、在水池的一角有一块平面镜,现有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平面镜,如下图,请完成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用“α”表示)和折射角(用“β”表示)
  • 16、科学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组内三人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部分内容如下:

    小明的方案

    小红的方案

    小方的方案

    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

    除小明的做法外,还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

    把点燃的蜡烛从较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

     

    (1)、以上三种方案中,最合理的是(选填“小明”、“小红”或“小方”)的方案。
    (2)、为了模拟远视眼的矫正,小明将两只凸透镜装在了光具座上(如图甲),其中2号凸透镜相当于图乙中人眼球结构中的
    (3)、小明查阅资料发现,显微镜的镜头可以近似地看作由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其焦距用f(8)表示)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其焦距用f1表示)组成,于是兴趣小组同学在光具座上利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通过改变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对于改变显微镜镜筒长度),模拟显微镜成像放大倍数实验,得到如下数据:表中的X的数据为

    f物(厘米)

     1f

    (1/厘米)

    两镜之间距离(厘米)

    f日(厘米)

     1f

    (1/厘米)

    像放大倍数

    1. 6

    0. 625

    a

    5

    0. 2

    50倍

    2

    0. 5

    b

    1. 6

    0. 625

    a

    2. 5

    0. 4

    100倍

    2

    0. 5

    b

    0. 4

    2. 5

    a

    5

    0. 2

    200倍

    x

    1/X

    b

  • 17、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 的玻璃板(P、Q 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某同学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 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要判断蜡烛像是否为实像,该同学操作是:.
    (4)、该同学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5.0

    6.0

    7.0

    8.0

    像距v(厘米)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测量方法错误原因是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
    (2)、如图甲所示,在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cm,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 点的位置,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合在一起,蜡烛能成个像。
  • 19、小东和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的大小经常在改变,那么手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的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出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手电筒和黑板擦的距离L(厘米)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的高度H(厘米)

    20

    17

    14.5

    13.6

    13

    12.6

    (1)、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及远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的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厘米时,影子的高度H大约是厘米。
    (3)、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选填“快”或“慢”);设想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的大小将
  • 20、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2)、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填“会”或“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