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2 桥梁的结构与制作 课时作业1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2 桥梁的结构与制作 课时作业2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3 搭建一座简易人行浮桥 课时作业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能量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1-4节小测
- 初中科学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2、3两节计算题、作图练习
- 浙江省杭州市九校同测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卷 科学(1.1-3.5)
- 浙江省杭州市九校同测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卷 科学(1-3章)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1 建筑的结构与工程 课时作业1
- 浙教版八上科学 5.1 建筑的结构与工程 课时作业2
-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测试 科学卷(1-2章)
-
1、下列物质中:①空气②氯化钠溶液③食醋④汞⑤五水硫酸铜晶体⑥冰水混合物⑦稀硫酸⑧氢气⑨二氧化碳。(填序号)(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化合物的是 ,(3)、属于单质的是。
-
2、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分别设计了下列有关物质鉴别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试液鉴别Na2CO3、NaCl 和稀硫酸三种溶液;
乙: 利用CO2气体鉴别 NaOH、 Ca(OH)2和稀盐酸三种溶液;
丙: 利用稀硫酸鉴别 KOH、Na2CO3和 BaCl2三种溶液;
丁: 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将 HCl、CaCl2、Na2CO3、NaCl四种溶液鉴别出来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l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
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 )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案
A
铜粉
银粉
加入过量 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B
NaCl固体
Na2CO3|固体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再蒸发结晶
C
CO
CO2
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D
固体
Ba(OH)2固体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再过滤
A、A B、B C、C D、D -
4、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种物质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③④ B、①和③ C、①和② D、①②③④ -
5、分类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为某同学对部分化学物质的分类,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类别选项
单质
氧化物
碱
盐
混合物
A.
C60
H2O
纯碱
盐酸
B.
Mg
SO2
烧碱
胆矾
C.
O2
冰
熟石灰
石灰石
D.
黄铜
P2O5
NaCl
波尔多液
A、A B、B C、C D、D -
6、有机物有许多特性,常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去,以下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乙炔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可产生3000摄氏度的高温,可用于金属的焊接 B、很多的有机物都是良好的溶剂,如可以用汽油来清洗油渍 C、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气态的丁烷通过降温液化来保存 D、羊毛、指甲或头发在燃烧的时候,都可以闻到一股臭味,因为它们都含蛋白质
-
7、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无色溶液中: K+、Na+、 SO2-、Cu2+ B、碱性溶液中: Cu2+、Ba2+、NO3、Cl- C、含有 Ag+的溶液中: K+、NH+、NO3、Cl - D、酸性溶液中: Mg2+、Na+、SO2-、Cl-
-
8、沙特阿拉伯森林中有一种吃铁鸟,它特别爱吃铁,经解剖发现,这种鸟的胃液里盐酸含量特别高,吃铁后发生反应: 。上述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
9、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见的复合肥料有硝酸钠、磷酸铵等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可以促进植物茎秆强壮 C、磷肥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D、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效果最佳,既施了氮肥又改良了酸性土壤
-
10、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操作规范的是( )A、干燥氧气
B、测定某溶液 PH
C、块状锌与酸反应
D、稀释浓硫酸
-
11、创造了10909m深潜新纪录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外壳由钛合金制造。钛合金属于(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D、有机物
-
12、某同学用足量的金属镁与7.3克5%的稀盐酸反应,测量产生气的体积。
(1)、已知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应选择甲图中的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2)、乙图为检查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当观察到水中的导管口有 , 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3)、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9g/L,请计算能收集到多少升氢气。(计算结果精确到0.01%)(4)、反应结束后,发现实际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计算值要大,请分析可能原因(写出两点). -
13、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1)、某兴趣小组打算用如图所示的整瓶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g。(2)、在配制过程中,他们发现试剂瓶内壁附着不少气泡,由此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依据是。(3)、为测定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35g该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不同时间电子秤的读数如下表所示(不考虑H2O逸出)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锥形瓶+瓶内物质的总质量/g
340.00
338.78
335.64
335.20
反应时间/min
4
5
6
锥形瓶+瓶内物质的总质量/g
335.20
335.20
335.20
请回答:
①反应生成氧气的总质量为 g
(4)、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
14、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试计算:(1)、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分子个数之比为。(3)、生成128g甲醇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15、某同学开展了“物质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验证实验。

【宏观探究】
①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反应过程中充分振荡(如图甲所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微观分析】画出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如图丙所示。
【应用迁移】为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将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分别倒扣在装有等质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丁所示。
(1)、能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2)、宏观探究①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思路 (填数字)。(3)、应用迁移中的现象,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并说明理由:。 -
16、【情境素材】侯德榜——中国著名的制碱专家。在抗日战争期间,研究条件十分艰苦,侯德榜在索尔维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制碱新法——“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被人们称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又称为“侯氏制碱法”。
【叙述】“侯氏制碱法”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原料是食盐、氨气和二氧化碳。其核心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步反应:

①NH3+H2O+CO2+NaCl=NH4Cl+NaHCO3↓(首先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NaHCO3溶解度最小先析出。)
②2NaHCO3Na2CO3+CO2↑+H2O(NaHCO3稳定性差,受热容易分解。)
某科学小组按照侯氏制碱流程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并研究母液成分。(过滤制得的NaHCO3后所得的液体为母液)
【实验设计】取母液进行以下实验:a:滴加过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性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往a反应后溶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1)、【问题探究】实验a中产生刺激性气体为 , 该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为性。(填酸或碱)(2)、实验b中的现象能否证明原始母液中一定存在NaCl?判断并说明理由。 -
17、某兴趣小组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

(1)、甲图中放置过氧化氢溶液的仪器名称为。(2)、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中,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为秒。(3)、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4)、该组同学从曲线a、b变化推测: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作出该推测时依据是。 -
18、某同学在A、B、C、D四只小烧瓶中分别放入干燥的细铁丝、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浸过清水的细铁丝、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细铁丝,然后装配成如图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单位:cm)。
时间/h
0
0.5
1.0
1.5
2.0
2.5
3.0
A瓶盛干燥的细铁丝
0
0
0
0
0
0
0
B瓶盛浸过水的细铁丝
0
0.4
1.2
3.4
5.6
7.6
9.8
C瓶盛浸过清水的细铁丝
0
0
0
0.3
0.8
2.0
3.5
D瓶盛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铁丝
0
0
0
0
0
0
0
(1)、导管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2)、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填烧瓶编号)。(3)、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
19、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并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1)、【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从微粒构成角度分析,是因为他们都存在(填离子符号)。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均呈中性。(2)、【猜想与假设】假设一:只含KOH;假设二:含KOH和K2CO3;假设三:只含。(3)、【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有白色沉淀出现
假设二正确
③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
(4)、【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组成元素或性质看,这瓶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
20、中和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小组以“探究中和反应”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任务一】多角度认识中和反应


如图1,取5mLNaOH溶液于烧杯中,滴入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任务二】探究中和反应能量变化 利用图2装置,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匀速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且初温相同的稀盐酸,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得到温度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1)、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图1中最终溶液颜色为色。(2)、【任务三】探究反应后溶液的pH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的pH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是该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曲线。若将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换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实验,则图象中的pH=7点将向方向移动(选“左”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