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课堂上,小徐通过老师的教导,成功制作了水凸透镜,并完成了以下实验:(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这说明不同色光在入射三棱镜(或凸透镜)时,偏折的程度会有区别。于是,小徐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 的大小(如图丙所示)。下列关于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 f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f红>f黄>f蓝 B、f红<f黄<f蓝 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
2、小玉的书桌放在面朝南方的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摆在书桌上的玻璃圆镜上,在房间竖直的白墙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 cm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玉在思考:(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2)、若将桌面上的玻璃圆镜沿着水平方向远离 墙 面,则光 斑 位 置 将 如 何移动?。(3)、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玻璃圆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4)、为什么一支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玉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小玉为了搞清楚背后的原理,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小玉:一个影子是由镜子反射的光照射到铅笔上被铅笔挡住形成的,一个影子是射向镜子的太阳光被铅笔挡住形成的。图丁是老师用来说明一个影子形成原因的光学作图,请用相同的方法在该图解释另一个影子的形成。(5)、小玉将平面镜换成了三棱镜,将会观察到现象。
-
3、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序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探究,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线垂直纸板射到O 点 C、使光线贴着纸板射到O点(3)、当光线按照上述步骤入射时,却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4)、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5)、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光线的路径,取下纸板,测量ON 两侧的∠i 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6)、若将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 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性。 -
4、如表所示列出了硝酸钾与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6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110.0
246.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7.3
39.8
(1)、现有含 123 g硝酸钾与17.9 g氯化钠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操作过程中不考虑额外的水损失)。Ⅰ.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加热溶解。
Ⅱ.继续加热溶液至 100 ℃并恒温蒸发浓缩。
Ⅲ.将溶液降温至10℃,仅得到硝酸钾晶体,过滤,将所得硝酸钾晶体洗涤并干燥。
①步骤Ⅱ中,为确保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至少要保留g水。
②步骤Ⅲ中,最多可得到硝酸钾晶体g。
③根据上述实验可概括出除去硝酸钾中少量氯化钠的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
④洗涤时,应选用少量(填“热水”或“冷水”),其目的是。
(2)、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硝酸钾的一种方法是: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硝酸钾全部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氯化钠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3)、取 23.4g 氯化钠和40.4g 硝酸钾,加70g水,加热溶解。在 100 ℃时蒸发掉5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g。 -
5、如图甲、乙所示为有关“水的净化”的装置。(1)、图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实验结束时,小和发现滤液是浑浊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选,填字母)。
A.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B.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单层的一边破损
D.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E.滤液中仍有可溶性物质未除去
(2)、小和改进实验后将浑浊的河水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净化,净化后得到的清澈的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在该装置中,其漏斗中滤纸的放置方向应为(填序号)。(3)、图乙中进行的是蒸馏操作,烧瓶中放入一些碎瓷片的目的是 , 冷凝管中的冷水应该从(填“a”或“b”)口进入。(4)、小和选取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字母填在对应横线上。a.降温结晶 b.蒸发结晶 c.蒸馏法
d.过滤法
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水分:。
③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7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
④从含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分离出硝酸钾:。
-
6、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项操作流程如图所示。(1)、图中操作Ⅰ的名称是。(2)、请从下列仪器中挑选出用于操作Ⅱ的实验仪器:(多选,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集气瓶 ③玻璃棒 ④漏斗⑤蒸发皿 ⑥试管 ⑦烧杯 ⑧石棉网⑨铁架台 ⑩水槽
(3)、图中的两个操作过程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各自作用(填“相同”或“不同”)。(4)、若要分离油和水,则本实验过程(填“适用”或“不适用”)。 -
7、表中记录了t ℃时4份相同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以及析出的硫酸铜晶体(胆矾)质量的实验数据(温度保持不变)。
硫酸铜溶液
加入无水硫酸铜的质量/g
析出硫酸铜晶体的质量/g
I
2.5
0.1
Ⅱ
4.0
2.8
Ⅲ
6.0
6.4
Ⅳ
8.0
10.0
当加入4.6g无水硫酸铜时,析出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 ( )
A、3.42g B、6.82g C、3.88g D、2.56g -
8、临床上发现,用10~2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镁溶液与50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混合配成药水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为配制该药水,进行如下操作:(1)、配制葡萄糖溶液的过程中,在称量葡萄糖质量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右,接下来要进行的操作是。(2)、若配制500 mL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假设此实验条件下溶质质量分数 为 10%的葡 萄 糖 溶 液 的 密 度 为1.1g /mL),则需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多少克?(3)、配制该药水的温度需要控制在 20℃以上,请结合如表所示的硫酸镁的溶解度,通过计算进行解释。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35
溶解度/g
22
24.8
27.7
30.5
33.5
36.4
39.3
41.8
-
9、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所示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1)、在t2℃时,硝酸钾、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2)、在 t2℃时,将 40 g硝酸钾加入 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3)、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硝酸钾的制取过程,“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冬月地上有霜”的原因是。(4)、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有以下步骤,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a.称量b.计算c.装瓶贴标签 d.溶解e.量取
(5)、20℃时,向20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4g水,若要得到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再加入g氯化钠固体(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
10、 60℃时的100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
11、甲、乙两名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g某溶液分别做晶体制取实验,甲同学将溶液蒸发掉10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晶体1.2g(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同学将溶液蒸发掉15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晶体2.4g。若两人的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50g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1.1% B、17.4% C、22.2% D、36.1%
-
12、如表所示为氯化钠、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氯化铵的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该温度下将 15g氯化钠加入50g 水中并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属于(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将5 0 ℃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0 ℃,析出固体较多的是。(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 T 的范围是。(4)、20℃时,将m g氯化钠和m g氯化铵分别放入甲、乙两只各盛有n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若两只烧杯中均无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若甲、乙两只烧杯中只有一只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一定是 , 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是饱和溶液,则m 与n的关系满足的条件是。 -
13、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23 D、t3℃时,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温至t2℃,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大于乙溶液的质量
-
1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固体溶于同一种溶剂里,它的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液浓度大 D、当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蒸发水分,析出晶体后,剩下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
15、 20℃时,四个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分别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记录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所取氯化钠的质量/g
15
20
25
30
剩余氯化钠的质量/g
0
2
7
12
A、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氯化钠 B、用蒸发的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25 D、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与水的质量无关 -
16、某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展示了一款“垃圾分类机器人”(如图甲所示),机器人的机械手捡起不同“垃圾样品”时,会通过手上的探针检测样品的电阻大小,机器人根据样品电阻大小来识别并显示垃圾类别,再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如图乙所示)。检测电路如图丙所示,电源电压U 为1.5V,定值电阻R1阻值为10Ω,电压表量程为0~3 V, “垃圾样品”电阻参考值如表所示。
垃圾类别
垃圾样品电阻值/Ω
可回收物
<10
餐厨垃圾
10~30
有害垃圾
30~50
其他垃圾
>50
(1)、机器人在某“垃圾样品”上取样检测时,检测电路中电压表示数为1 V,则该“垃圾样品”会被投到图乙中的哪个垃圾桶。(写出计算过程)(2)、检测时,可根据电压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来判断垃圾样品的类别。老师提出:测量相同样品时,电压表的偏转角度应尽量大一些。对此两名同学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A同学认为可以增大定值电阻R1的阻值;B同学以为可以增大电源电压。请对以上两项建议的可行性分别做出评价(需简述理由)。 -
17、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热敏电阻RT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已知 M 为控温器,电源电压恒为12 V,R为电阻箱(一种可以改变电阻并读出阻值的变阻器)。(1)、当控温器中液体的温度为 80℃,电阻箱阻值为 100Ω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求该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2)、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0.1A。通过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如表所示。
温度t/℃
70
60
50
40
30
20
10
…
电阻RT/Ω
22
28
35
44
56
73
94
…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3)、若用该热敏电阻RT 和一个定值电阻R0及电压表制成一支指针式温度计,就可以直接在电压表刻度盘上读出相应温度。若要求电压表的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应在图乙中将电压表接在(填“ab”“bc”或“ac”)两端。 -
18、超导限流器是一种短路故障电流限制装置,它由超导部件和限流电阻并联组成,原理如图甲所示中虚线框内所示。超导部件的电阻R1 随电流I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限流电阻 灯泡 L上标有“6 V 0.5 A”字样,电源电压保持6 V 不变,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灯泡L短路时,超导限流器自动切断电路 B、当灯泡L短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 C、电源电压为6V 时,灯泡L能正常工作 D、当灯泡L短路时,电路电流增大,处于稳定状态,电路中仍有电流,电路没有被切断
-
19、如图甲所示为升降机电路的部分原理图。电源电压恒为6V。R0为定值电阻,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力敏电阻R1的阻值与所受压力大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当力敏电阻不受压力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 V,电路中电流为多大?(2)、当电路正常工作时,此力敏电阻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多大?(3)、在不改变电压表量程的条件下,要增大力敏电阻的承压范围,应如何调整?(写出一条即可)(4)、在升降机底板上放置一个物块,静止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0 , 当升降机匀速下降时,电压表的示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U0。
-
20、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U=4V,电阻. 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 P 点移动到中点时,电流表 A 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片位于P 点时通过R1的电流为0.2A B、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5Ω C、滑片位于中点时电流表A 的示数为0.4A D、滑片从P 点移动到中点时电流表A 的示数改变了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