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下图所示,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B、D状态下,光屏上成的像和投影仪原理相同 C、A状态下,成的是放大的像 D、C状态变化到B状态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大
  • 2、师生间开展掰手腕活动。假设学生对老师的力为F1 , 老师对学生的力为F2 , 若老师获胜,则关于两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 3、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4年7月26日至8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共设32个大项,329个小项。如图为龙舟、足球、射箭和公路自行车的体育图标,根据描述,其中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A、①划龙舟时用力划水,龙舟向前进 B、②踢足球时用力踢球,球飞出去 C、③射箭时用力拉弓,弓弦弯了 D、④用力踩脚踏板时,自行车加速前进
  • 4、下列估算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个中学生受到的重力约为60N B、两个鸡蛋受到的重力约为1N C、七年级课本的质量约为2kg D、一块橡皮擦的质量约为1kg
  • 5、2月24日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全球约15%的人对香菜“深恶痛绝”。研究表明这些人的嗅觉受体对香菜中的醛类物质异常敏感,食用香菜时会产生类似“肥皂味”或“金属味”的体验。下列有关嗅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嗅觉感受器是位于嗅上皮的嗅细胞 B、嗅觉是兴奋传到大脑皮层时形成的 C、人在感冒时对气味的敏感度下降是因为丧失了嗅觉 D、“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嗅觉有适应性
  • 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以甲醇(CH3OH)为代表的液态燃料和有机化学品。它可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液态阳光”概念示意图如下。

    2025年,我国“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投产运行。该项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三个基本单元构成。标志着我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液体燃料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甲醇作为“液态阳光”首要目标产物,能生产乙酸、烯烃等化学品,能用作内燃机燃料,也能用于燃料电池产生电能,还能通过重整反应释放出氢气。

    (1)、“液态阳光”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  (写出一种即可)。
    (2)、“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使用的初始原料是  (填化学式)和CO2
    (3)、相比氢气,液体燃料甲醇的优点有  (写出一点即可)。
  • 7、黄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可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常用品。为了测定黄铜样品的组成,取五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充分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样品

    第 1 份

    第 2 份

    第 3 份

    第 4 份

    第 5 份

    样品质量/g

    40.0

    40.0

    40.0

    40.0

    40.0

    稀硫酸质量/g

    30.0

    60.0

    90.0

    120.0

    150.0

    产生气体质量/g

    0.3

    m

    0.9

    n

    1.0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表中 m的数值为 , n的数值为
    (2)、计算该黄铜样品中金属铜的质量。(列式计算)
    (3)、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 8、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 固体样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乙所示。

    (1)、图甲中酒精灯的作用是
    (2)、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 g。
    (3)、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 9、某同学发现他家菜园中蔬菜生长迟缓,便施用了一种化肥硝酸铵。

    (1)、硝酸铵属于  (选填“钾肥、磷肥、氮肥、复合肥”)。
    (2)、多少克尿素(CO(NH2)2)与40克纯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3)、该化肥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10、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也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①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mL,pH约1.5.体温约37℃。

    ②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 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2)、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 (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 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mL烧杯中加入100mL,pH= 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

    向烧杯中以1mL/min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 NaHCO3 , 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3)、【分析数据】

    由图可知,与 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 pH远大于 5 ;②Na2CO3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4)、【反思评价】

    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 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

  • 11、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的金属铬(Cr)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为了解金属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小娟与小涛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猜想和假设】根据所学知识,补全猜想三中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猜想一;Cr、Al、Cu。     猜想二:Al、Cr、Cu。       猜想三:

    (2)、【实验和探究】

    小娟的实验:取大小相同的铝、铬、铜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分别取三支试管,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将铝、铬、铜三种金属分别插入三支试管中

    铝片表面产生气泡较快;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缓慢,溶液变蓝色;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猜想成立 ;

    铬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涛的实验:

    小涛只选用了三种药品进行实验,也得出了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则他选用的三种药品可能是

    【总结与归纳】由上述实验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①;②通过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来比较活性。

  • 12、酸、碱、盐是几类重要化合物,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两个广口瓶中分别放有0.2g镁和铝,U形管两端液面相平,将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同时加入广口瓶中,关闭活塞。反应结束,恢复至室温,U形管两端液面(填“左高右低”“左低右高”或“相平”)。
    (2)、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为验证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实验小组在不使用酸碱指示剂的情况下,进行如下探究:①取0.2g氢氧化钙粉末于试管中,加入1mL水,充分振荡,固体未完全溶解;②再加入2mL稀盐酸,充分振荡,得到澄清溶液;由此证明反应发生。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反应发生,原因是 ,  于是增加如下对照实验:重复上述实验①,再加入2mL , 充分振荡,观察到 , 最终证明了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 13、在中国南海海域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已居世界前列。可燃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H4·nH2O,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种可燃冰中CH4与H2O的质量比是1:9,则该可燃冰中n=
    (2)、图乙表示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某化工原料的微观示意图。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提示:有机物的化学式一般按照C、H顺序来书写)。

  • 14、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 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取少量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M,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无色滤液2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3)、通过实验可知还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是否存在。为进一步确定,可以在原实验步骤中如何改进。
  • 15、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小组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设计以下实验:

    取9.3g干燥样品,加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其中逐渐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有
    (2)、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 16、 一根用细绳吊着的长玻璃棒,在其左端绕上光亮的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发现玻璃棒左端下降。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玻璃棒左端下降的原因:
    (2)、将玻璃棒连同细绳取下,铜丝端浸入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取出,洗涤、干燥再重新吊起(细绳系在玻璃棒的位置不变),玻璃棒(填“能”或“不能”)再次保持水平。
  • 17、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某同学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粗盐提纯时,要先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物质,即先将粗盐溶解后再过滤。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过滤后的滤液中还含有少量的CaCl2杂质,据“性质差异”,可以加过量除去,再过滤得到新滤液。
    (3)、上述模型中“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指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指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若要出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某同学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将其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你认为该同学的方法是否正确,请说出理由:
  • 18、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mg该固体粉末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本流程涉及的反应均为初中科学常见的反应,且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溶液N中只含一种溶质 B、原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碳酸钙 C、白色沉淀Y一定是碳酸钙,气体W一定是氢气 D、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氧化铁和木炭粉,一定没有氧化铜
  • 19、Fe(OH)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OH)3。为了能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装入药品后应关闭止水夹,等反应完后再打开止水夹 B、Fe(OH)2的白色沉淀现象是在A装置中产生的 C、装置A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2Fe+3H2SO4═Fe2(SO4)3+3H2 D、H2的作用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和将A中的溶液压入B中
  • 20、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锌两种金属反应,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