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古诗词阅读。
初至茂屿①
[明]沈九畴
清溪窈窕觅仙踪,临水看云面面重。
山过雨声侵薜荔② , 风吹秋色满芙蓉。
湖天浩渺悬孤屿,海日东南引万峰。
岂是桃源无路到,扁舟今日使人逢。
【注释】①茂屿:茂屿山,据旧志记载,在东钱湖西南。②薜(bì)荔:一种常绿灌木。
(1)、尾联中“岂是桃源无路到“巧妙化用陶渊明笔下“桃源“的典故,含蓄地流露出对茂屿的赞美之情;“扁舟今日使人逢“则直白地展现出自己有幸邂逅这如世外桃源般美景的幸运与喜悦。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运用了与的手法来表达情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重“有“chóng“和“zhòng“两种读音。本诗中加点的“重“字,你会选哪个读音?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请将表格中的古诗文原句补充完整。科技手段
传统内涵
卫星遥感技术
监测“蒹葭苍苍,①“的湿地生态。(《蒹葭》)
现代园林
AI设计系统
模拟“青树翠蔓,②“的缠绕姿态,实现生态与科技的共生。(《小石潭记》)
3D打印技术
复刻“罔不因势象形,③“的非遗雕刻。(《核舟记》)
5G全息通话技术
完成“④ , 天涯若比邻“的时空穿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AR全息影像技术
再现“挥手自兹去,⑤“的离别场景。(《送友人》)
VR数字寺院
还原“山光悦鸟性,⑥“的禅意之境。(《题破山寺后禅院》)
装配式应急房屋
实现“⑦ , ⑧“的崇高理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摘编自《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② , 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知以天下之马③ ,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④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⑤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萁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摘编自《秦穆公谓伯乐曰》)
【注释】①子姓:指子孙。②九方皋:人名。③天下之马:指夭下最好的马。④牝:母马。⑤牡:公马。⑥骊:纯黑色马。
(1)、在《说文解字》中,“马“字的字形结构与马的形态紧密相关。请根据所给补充资料,选择你认为“马“在《说文解字》中最适合的解释( )A、马,牝而黄,牡而骊。 B、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C、马,千里马也。一食或尽粟一石,象昂首嘶鸣之状。 D、马,畜也。从马,户声,谓其可乘载如门户之通达。(2)、文言文中,虚词“之“有如下用法:①结构助词,的;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④音节助词,不译;⑤定语后置的标志。请选择加点“之“字的正确用法,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⑴非臣之下也
⑵已得之矣
⑶马之千里者
(3)、请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三处)见 其 所 见 不 见 其 所 不 见 视 其 所 视 而 遗 其 所 不 视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5)、请结合【甲】【乙】两文尾段,分析两文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小贴士:句式的选择、标点符号的运用以及语气词的搭配,往往能够巧妙传递出作者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6)、微写作。时代变迁,韩愈笔下的千里马“走“到今天,它将会有怎样的命运?请发挥想象,增加细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马说》改写成100字左右的白话文小故事。 -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
①“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字的温度藏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挲中,体现在一笔一划的专注里。触屏时代,聊天框里的“对方正在输入“替代了“展信舒颜,见字如晤“的真挚问候;整齐规范的电子文档也逐渐让风格各异的手写笔记失去了用武之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重新审视书写教育的意义。
②书写艺术始终与文明传承的肌理深度相融。一撇一捺写成人,书写教育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王羲之自幼临池不辍,精研笔墨艺术,一气呵成《兰亭序》,纸墨交融处尽现文人雅韵与书圣风范;颜真卿因安史之乱的愤懑、侄儿遇害的悲痛,一笔挥就《祭侄文稿》,字里行间彰显家国情怀与民族风骨。书法从来不是单纯的笔墨游戏,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间,____;每一锋的提按使转中,蕴含着刚柔相济的辩证智慧;____,____;每一篇的疏密留白处,____。
③文化基因始终与知识体系的建构深度同频。在语文的广袤天地里,书写是识字的舞影、写作的和弦、思想的诗行;美术领域,墨色与线条织就独特语言,使书写与绘画、设计共舞,勾勒出美育的斑斓图景。而在严谨的数理科学间,工整推导与清晰记录是思维砖瓦,将逻辑之美凝于纸上成序。每一次提笔,都是知识与艺术的邂逅,书写教育以润物无声的姿态,串联起学科教育的灿烂星河。
④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汉字记录了诸子百家争鸣时的思想碰撞,见证了兼收并蓄的大国气象传遍四方,必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对比触屏时代与传统书写的差异,直接提出“需重新审视书写教育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中作者以王羲之和颜真卿为例,说明特定情感经历能激发书法家的创作灵感。 C、第③段“书写是识字的舞影、写作的和弦、思想的诗行“运用排比论证,形象揭示书写在语文领域的多元意义。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突出了汉字书写的时代意义。(2)、将下列语句填入第②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每一墨的枯润浓淡里
②构筑着虚实相生的美学空间③流淌着线条韵律之美的极致追求
④沉淀着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
4、演讲中,通常需要借助具体的材料(如事例、数据、名言等)来支撑论点,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以和为贵“主题演讲支撑材料的一项是( )A、“六尺巷“的故事。 B、蔺相如因“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勇气与智慧的较量。 C、《颜氏家训》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治家准则。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
5、班级计划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演讲比赛。请依据下边的演讲提纲,选出最适合作为此次演讲题目的一项( )演讲提纲中心论点: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
分论点1:家庭和睦,是幸福生活的根基
分论点2:人际和谐,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分论点3:世界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前提A、《以和为贵,共筑和谐》 B、《以和为贵,幸福之本》 C、《和谐人际,社会基石》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传统与科技并行交汇,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演进的壮丽史诗。前者是(juān)刻着千年智慧的文明基石,凝聚着先贤对天地万物的深刻体悟;后者则是驱动时代巨轮的强劲引擎,托举起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
②回望历史,传统与科技交相辉映。从养蚕缫丝到丝绸风靡 , 从草药煎(áo)到百草成方,从星辰运转到北斗巡天……先民们将生活经验淬炼成改变世界,犹如历史长卷上的金线银针。
③展望今朝,古老传统迎来华丽蜕变。实验室中,二十四节气的农事经验化作数据指令,精准调节温湿度;博物馆内,数字技术让青铜器、书画“开口说话“;课堂之上,虚拟现实技术让宋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跃然纸上……
④历史与今朝,传统与科技,在时代奔涌中完美携手。古人用笔墨记录文化,我们用数字延续文明,唯有(bǐng)持开放包容的胸怀,让传统与科技并肩,方能使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共同绽放璀璨光芒!
(1)、根据拼音,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正确的汉字。juān
刻
煎áo
bǐng
持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擎
靡
蜕
(3)、依据文段,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民们的生活经验改变世界,犹如历史长卷上的金线银针。 B、先民们将生活经验淬炼,改变世界犹如历史长卷上的金线银针。 C、先民们将生活经验淬炼成改变世界,历史长卷上的金线银针闪耀光芒。 D、先民们将生活经验淬炼成改变世界的文明密码,犹如历史长卷上的金线银针。(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星辰运转到北斗巡天……“中“……“的作用是列举省略。 B、二十四节气中的夏季节气分别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C、“宋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他的性格豪迈,深受朋友们喜爱。“两句中“豪迈“词性相同。 D、“交相辉映、精准调节、璀璨光芒“三个短语都是偏正短语。 -
7、校园活动,就是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师生的涉及文化、娱乐、体育、
户外素质拓展等的相关活动。入校以来,你参加过不少校园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了见闻、提高了能力、拓宽了视野、增进了情谊。哪一个活动让你印象最深刻呢?请以《这个活动,很特别!》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
⑴明确“这个活动”是什么,写清楚活动过程。
⑵具体写出“特别”的表现及其原因,且符合逻辑。
⑶写出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表达真情实感。
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⑸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8、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1)、某社区为了宣传“和”思想,拟写了几条有“和”的标语,其中不能体现“和”思想的一项是( )A、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B、亲仁善邻,社会和谐 C、和以共处,平以养心 D、春和景明,鸟语花香(2)、八年级(1)班组织主题为“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以下是小贵同学的演讲稿片段,因为粗心,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①我们要认识到,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世界发展的基石。②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我们安居乐业的保障。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④只要各国之间建立起和平、友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⑥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流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该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
9、诗歌鉴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①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应怜:应当怜惜。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A、黄莺归巢图 B、红杏爬墙图 C、春色满园图 D、暗香浮动图(2)、两首诗均是写赏春,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示例:第一首诗中诗人轻轻地敲柴门,柴门却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到墙外来了。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激动。
-
10、古代诗文阅读
余曾有横事①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② , 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③之事,遂作《穷鱼赋》。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有一巨鳞,东海波臣。洗净月浦,涵丹锦津。映红莲而得性,戏碧波以全身。宕而失水④ , 届于阳濒⑤。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竞下任公之钓⑥ , 争陈豫且之网⑦。蝼蚁见而甘心,猵獭闻而抵掌。于是长舌利嘴,曳纶争钩,拖挫鬣,抚背扼喉。动摇不可,腾跃无繇⑧ , 有怀纤润,宁望洪流。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尔游乎。自余羽化之后,予其遗孤。”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涂。
(选自《全唐文》,作者卢照邻,有删改)
【注】①横事:遭遇横祸。指作者因诗作《长安古意》得罪权贵而被下狱。②深议:从重论罪。③赵壹穷鸟:东汉辞赋家赵壹,曾遭诬告下狱,获释后写了《穷鸟赋》。④失水:搁浅。⑤阳濒:北岸水滨。⑥任公之钓:指巨大的钓钩。⑦豫且之网:指巨大的渔网。⑧繇:同“摇”,动摇。
(1)、“大鹏”和“渔者”“蝼蚁”等对待“穷鱼”的态度各不相同,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蝼蚁看到穷鱼,心中只觉满意知足。 B、大鹏看到穷鱼,感叹后舍弃它而走。 C、渔者看到穷鱼,设钓钩铺网欲捕捉。 D、獭看到穷鱼,高兴得击掌相庆祝。(2)、参考词典解释,联系全文,说说《穷鱼赋》中的“穷”字应该选择哪个义项,并分析作者写作的深意。《古代汉语词典》中“穷”的义项:①极,尽;②困厄,处于困境;③止,息。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遂作《穷鱼赋》 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B、负之而趋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C、故冠之篇首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D、而渔者犹怅望于泥涂 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
11、现代文阅读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 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的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北大退伍军人宋玺22岁时参与亚丁湾护航任务,成功解救人质;_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
④无创新,不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及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当代青年定能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请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写在下面。(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以下选项哪一条最符合本文第⑤段的主张?请做出判断并简述理由。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C.梦想、勇气和担当,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
12、现代文阅读
折耳根里寄乡愁
兰 欣
①初春时节,南方的土壤格外松软。折耳根隐匿其中,稍不留神,便噌噌生出芽叶,破土而出。这种在西南一带土生土长的野菜,学名鱼腥草,是我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②阳光和煦,母亲带着回乡的我和她的外孙女到郊外挖折耳根。山野还是一片枯黄,折耳根却泛出星星点点的春意。它们带着葱郁的生机,在田埂上、山坳里、溪沟旁悄然生长。青红的折耳根嫩叶探出头来,叶片正面是醇和的绿色,叶片背面呈紫红色,与红土地浑然一体。
③向来勤劳的母亲挖折耳根极有经验。她将新叶周围的泥土一锹一锹挖开。折耳根露出来,白白的,细细的。节上长着纤细的根须,根须在泥土中蔓延。多么旺盛的生命!在寒冷的季节里,它们静静扎根,汲取营养。待到大地回温,便向上生长,迎接第一缕春风的洗礼。露出地面的两片新叶,像竖立起的猫耳朵,聆听着春天里鸟儿的鸣啭。待到夏天,折耳根的茎叶硬朗起来。淡紫色的茎上陆续绽放出雪白的花朵。嫩绿的花柱上吐出黄色的蕊,衬托着绿叶白花,煞是动人。这时,母亲会采摘新鲜茎叶和花朵在小院里晒干。炎热的夏季里,泡一杯折耳根叶顿觉解暑。
④母亲用力抖下折耳根根须上黏着的泥土,然后将其熟练地装进篮子。我也挽起袖子,一手紧紧扯住冒出地面的茎叶,一手用铲子挖开根部。我仿佛可以听到顽强的根须被一根根切断的声音。一株寸余长雪白鲜嫩的折耳根被抽出了泥土。女儿蹲在一旁歪着头仔细地看着,然后学着外婆和妈妈的样子。她肉乎乎的小手沾满了泥土,雀跃的样子像春天里叽叽喳喳的小鸟。
⑤母亲转过头看着她的外孙女,温柔地笑着,金黄的阳光洒在她花白的鬓发上。母亲教外孙女哼唱起她儿时的童谣:“折耳根,一到春天遍坡生。外婆带我挖根根,我是外婆乖孙孙。”在母亲的童年里,折耳根是家常菜,也可以卖到乡场集市,以增加收入。山谷清幽,歌声随风声四处飘荡。
⑥轻风拂过,新挖出的折耳根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淡淡的草腥味。不一会儿,竹篮已装得满满当当。母亲小心翼翼地将挖出的泥一点点掩回原处。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规矩,据说这样,来年折耳根还能继续生长。
⑦看着那折耳根我不禁感慨,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竟生长出这样一种神奇的草根。聪明的先祖们将目光投向这种泥土深处的草根,以它入食,用它治病。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⑧回到屋里,母亲将折耳根反复搓洗,淘去泥土,择去根须。洗净的折耳根呈玉白色,根根饱满。母亲将它掐成一寸一寸的小段,先用食盐码味,几分钟后淘净,再用甘洌的泉水泡上一会儿,然后沥干水分。接着,放入剁好的姜、蒜、葱末、芫荽,加上胡辣椒粉、花椒、生抽、食醋拌匀。母亲还有一味秘方——加一勺老坛糟辣椒汁,这样做出来的凉拌折耳根,生鲜脆爽、酸辣十足。除了凉拌,折耳根炒腊肉也是一道颇具黔北风味的美味。
⑨带着独特的泥腥味,折耳根这种野菜从百草香中脱颖而出。咀嚼之后,唇齿留香。如今,它逐渐走上各地的餐桌。离乡在外的我,也常常会在网上买上几斤裹满泥土的折耳根,重拾故乡的味道。每每打开包裹,那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和野草香,总会带着一缕缕乡愁,悄悄从折耳根的根底爬上叶尖,再爬上我的心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是折耳根特点的一项是( )A、一片枯黄 B、节上长根须 C、雪白的花朵 D、淡淡的草腥味(2)、文章讲述了多件与折耳根相关的事情,其中与母亲无关的一项是( )A、到郊外挖折耳根 B、唱关于折耳根的童谣 C、制作折耳根美食 D、网上购买折耳根(3)、折耳根是一种神奇的草根,有很多用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折耳根的用途。(4)、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单一的,本文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小组同学讨论时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补充完整下列对话。甲:从文章标题《折耳根里寄乡愁》看,作者借折耳根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乙: 从第①段内容可知,折耳根是作者家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还抒发了① 。
丙:文章用大量篇幅描写作者一家三代到郊外挖折耳根的情景,所以本文同时也寄托了作者② 。
-
13、整本书阅读(1)、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文中的“Z”是( )
Z又迈开脚步。Z本来想跟保尔说几句话,但是Z没有说,只用一只手做了个打招呼的姿势。保尔生怕引起那个黄胡子押送兵的注意,就转身走向一旁,让Z走过去,好像他对这两个人一点也不注意似的。但是,他脑袋里又闪出一个叫人不安的念头:“要是我的枪瞄得不准,子弹也许要打中Z”……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彼得留拉匪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放手。枪啪的一声响了。子弹打中石头,跳到沟里去了。
A、谢廖沙 B、维克多 C、朱赫来 D、阿尔焦姆(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理想坚定,英勇无畏,也有过挣扎绝望。请结合相关情节,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角度对保尔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理想坚定 英勇无畏 挣扎绝望
-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C、杜甫和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D、“市南门外泥中歇”中的“市”,指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
1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2)、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4)、!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5)、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6)、 ,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7)、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作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句子是“ ,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 , ”的呐喊,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理想、美好愿望和济世情怀。
-
16、 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词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可以连通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它如wǔ① 媚的女子,在亭台楼阁间翩然起舞,散发优雅的气质;又如汩汩的河水,时而喧腾,时而静默,时而如chí chěnɡ② 的骏马,时而若温驯的绵羊……徜徉在诗歌的国度里,古老的曲调历历在目,yínɡ③ 绕在耳畔,与现代思想相辅相成,连情感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翩然起舞 B、喧腾 C、历历在目 D、相辅相成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引领我靠近你/给我重生的勇气……
(选自《夜空中最亮的星》,有删改)
“引领”一词的意思是引导、带领。请以“________引领我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内容,然后作文。(2)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3)不低于65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8、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以下是斯诺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而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2)、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同学发现,在书中“红”无处不在,“红星”“红小鬼”“红色伴侣”“红军剧社等“红”是属于红军战士的奋斗色彩,请你结合作品,根据自己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红”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礼
马海霞
①1994年,邻居孙叔的女儿大萍大专毕业后要找工作。他打听到我有位族叔在区委宣传部工作,便找到我爸帮忙。
②我爸和族叔血亲关系较远,近几年其实鲜有来往。孙叔这个要求,让我爸犯难,他委婉地告诉孙叔:“我这位兄弟,从父辈起就不在村里住了,我和他多少年都没来往,不知道他能不能给办。”孙叔说:“我认识的人里,只有你这位兄弟是领导,不管成不成,你帮我去求求他再说。”我爸知道孙叔为人老实,从未开口求过人,如今孙叔话都说到这里了,只好答应和他走一趟。
③临去时,我爸让我也一起去,说多一个人多一个心眼儿,到族叔家,也帮衬着孙叔多说几句好话。于是,我们一行四人提着礼品到了族叔家。
④族叔看到我们便黑了脸,对我们一点都不热情。我的自尊一下掉到了地上。我偷瞥了一眼孙叔,他更是局促不安,赔着笑脸给族叔敬烟。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
⑤我爸是直性子,他直奔主题,把大萍的情况跟族叔介绍了一番,请族叔帮大萍找份工作。族叔直接摇头拒绝:“我不管这片儿,与现在负责安置大学生就业的部门领导也不熟。”我爸帮孙叔打苦情牌:“老孙人老实,家庭困难,靠种地和在建筑队当小工养活一家人。他上哪里认识人呀,你帮着想想办法,托托关系。”孙叔听我爸说他家庭困难,赶忙纠正说:“给孩子找工作,我砸锅卖铁也愿意,打点关系花的钱,我拿得起。”但族叔还是不肯帮这个忙。
⑥从族叔家出来,直到回到家,孙叔一句话也没说。我知道这几年孙叔两口子为供大萍读大专,省吃俭用,日子过得很清贫,这次送礼又花了孙叔大半个月的收入。送了礼,却没办成事儿,换谁心里也不舒服。我妈听说事没办成,直后悔当时没拦着孙叔,让他少买点东西,应该先去问问,有了眉目再答谢也不迟。但孙叔一直懊悔的却是自己肯定是礼送少了,那点东西,族叔根本没看上。然后又说自己没本事,没能力给大萍找份好工作。
⑦见过孙叔送礼时局促不安、低三下四的样子,我就在心里直嘀咕,我毕业后,或许我爸也会为了我找工作的事到处这样求人吧?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工作得自己找,绝不让我爸去求人。大萍也悟到了这点,她跟我说不想等统一分配工作了,想自己出去闯。她骗父母说有同学在南方某厂子里就业了,来信跟她说厂子效益非常好,现在还缺人,让她速去。终于说服了父母,她便登上了南去的列车。
⑧我看到孙叔紧皱的眉头这才终于舒缓了些。
⑨就在大萍走后第二天,那位族叔突然出现在我家。他将孙叔送的礼品悉数送回来了。他说:“这些礼品我不能收。那天你们走后,我本打算第二天将礼品送回,但单位有急事,派我去外地出差,今天早上才刚回的家。”族叔让我爸把东西还给孙叔,另外还掏出200元,让我爸转交给孙叔,算是他这个老乡的一点心意。
⑩族叔临走时嘱咐我爸:“老乡们空手上家里玩,我热情欢迎。若提礼登门,我肯定黑脸。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
⑪族叔走后,我跟我爸说,我以后找工作肯定不会“为难”他们这辈人,又说幸亏族叔那天不热情帮忙,反倒逼出了大萍姐独闯江湖的勇气。我爸一听就笑了,说:“看来这次送礼,你总算没白去。我早知道我兄弟不会做违反原则的事情,但老孙非要去,我只好陪他吃‘闭门羹’。”我这才明白,我爸其实早就知道会是那天那样的结果,他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
⑫一周后,大萍给家里来信:已找到工作,我很好,勿念。
⑬大萍也给我来信:靠自己,不负父母,不负青春。
⑭短短几个字,如夏日凉风,让黏稠的空气都变得清爽起来。
(选自2024.5.29《羊城晚报》)
(1)、请结合小说情节,完成下面表格。情节发展
族叔的态度
“我”的心路历程
“我们”和孙叔提礼上门
黑脸、不热情
(1)
(2)
拒绝帮忙
下定决心要自己找工作,绝不让父亲去求人
大萍独闯江湖,自己找工作
(3)
决定不为难别人,万事靠自己
(2)、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族叔说他不吸烟,孙叔拿着烟呆在原地,脸上的笑容凝固,比哭还难看。(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孙叔的心理活动。)
(2)你知道我是当兵出身,又是国家干部,从我这里找捷径、托关系,那是难为我,让我犯错误。(族叔为什么感到“难为”?)
(3)、小说第⑪段说父亲是“故意喊我去‘见识’一下的”,“我”“见识”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观点或理由。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郎佳子彧(y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郎佳子彧或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自《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①“国风穿搭”“新中式”等概念,在青年群体中迅速风靡。探索青年人“衣柜之变”背后的原因,蕴含文化自信提高、消费理念升级的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启示。
②时尚离不开文化的根基,而新中式正是文化传承和时尚创新的结合。以往消费者更关注些国际品牌和奢侈品牌,但是现在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他们更看重的是服装设计是否能够展示个性,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 A 新中式热度攀升,并非消费者突然间心血来潮。其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的支撑,还有中国消费者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③时下,更多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追求“大牌”,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年轻群体的穿搭偏好正在悄然生变。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巨变,他们不再追求虚幻的品牌符号,拒绝消费主义,回归理性消费。所谓消费降级的背后,实则是消费观念升级——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服装真正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重视精神的满足,关注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而这,才是这场穿搭之变背后的价值所在。
——(选自《半月谈内部版》2024.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但不含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都能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文化自信、消费理念升级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国风穿搭”的热爱。 D、更多年轻人不再热捧“大牌”,是因为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2)、结合【材料二】写出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比寻常面塑作品更能赢得人们喜爱的原因。(3)、学校开展“行走的文化自信”主题活动,你所在的时装达人社团准备参演。你建议穿新中式参与,小明却觉得新中式太老气,而国外大牌价格昂贵,新潮时尚,穿上它走秀一定闪亮全场。结合上面的材料,请说服小明支持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