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读点诗歌,增添一份韵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前两句中(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
2、读点时事,增添一份情怀。
【材料一】
①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散,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昭示未来的方向。

②在抗日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的坚韧和不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赵一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她在就义前留给儿子的绝笔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牵挂,令人动容;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些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注】图一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材料二】
①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坐落在祖国大地上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英雄的温度,感悟抗日英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②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是从过往岁月走来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它们承载着14年抗战烽火记忆/那些浸透硝烟的英雄故事/燃起一盏盏不灭的灯火/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选自光明网2025年5月18日 有删改)

【注】图二 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书。由于通讯条件限制,家人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傅常归来,以为他已遇难,便将家书刻在灯柜上,以长远流传。家书内容: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图三 是英雄左权的抗战题词:坚持华北抗战 左权。
图四 是英雄吉鸿昌的抗战题词:诸烈士千古 国魂 吉鸿昌题。
【材料三】
①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青少年群体正以全新方式激活抗战记忆,让英雄故事连通今昔、直抵人心——借助VR“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壕;利用AI让泛黄老照片重现笑容;抑或沉浸在红色剧本杀中,直面生死攸关的抉择,感受先辈在绝境中不屈抗争的坚韧……
②正是这些跨越时代的回响,让历史书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骤然间有了心跳的温度——原来,战场上的每一次抉择,都曾是一个个血肉之躯在生死关头的真实战栗。有青年网民留言感慨“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
③更令人动容的是,缅怀之情正化作年轻人的实际行动,他们正从红色资源的探访者变身为守护者和建设者。
④有人参观抗战遗址后,自发成为纪念馆志愿者,用专业讲解传递历史温度;有人录制探馆Vlog、创制红歌RAP,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还有人参与网络宣讲团,用青春语言诠释抗战精神。这些转变生动诠释着: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照亮。
⑤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缅怀的方式。从云端祭扫到烈士AI数字人,技术正以创新形式重构历史记忆的传承路径。通过中华英烈网、“北京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等“云祭扫”平台,民众可跨越时空界限,在数字纪念馆中献花点烛、书写寄语。
⑥当无数年轻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接续记忆,那些曾在黑暗中擎火前行的先辈,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他们依然活在今天的对话里,活在年轻人心跳的共振中,活在时代的光亮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4日,有删改)
(1)、图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分析标识的构图要素(“构图要素”指的是组成一幅画面或场景的基本元素,即“画里有什么”和“它们是怎么摆放的”),并说明其寓意。(2)、小杨准备宣讲英雄事迹,想修改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子作为素材,请帮他完成。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之际,孤身周旋日寇,以坚韧不屈彰显民族精神;
赵一曼,于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坚守革命信仰,用绝笔书信倾诉家国深情;
狼牙山五壮士,、 , , 。
(3)、班级召开“如何纪念抗日英雄”的讨论活动,请你帮助完成对话。小语:我们可以开展“抗日英雄故事会活动”,在故事中感受英雄们的抗战精神。
小文:我们还可以去纪念馆、博物馆,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英雄的温度,感悟抗日英烈们爱国情怀,比如①。(从材料二的三幅图中任选一个举例)
小杨:传统的纪念方式当然是很好,我们还可以开展融合数字技术的一些纪念活动,如②、③ , 体验式、情境化的纪念方式,能让往昔岁月很直观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小语:是啊!抗战记忆的传播形式或许不同,但铭记的本质未曾改变。
-
3、读点美文,增添一份感悟。
不可战胜的夏天
李晨
①我对故乡的记忆,全部是关于夏天的。
②那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古老而又普通的村庄。虽然说那时候是穷年月,但故乡之夏给我的记忆是丰盛的。那里有我平时不知道的世界,目光所及,琳琅满目。我几乎在用其他所有的时间渴盼夏天的到来。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③以往父亲带我们回老家,汽车转火车,再加徒步,要花上一整天。伴着傍晚的蝉鸣,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到了。我一回到老家就全然顾不得斯文,迫切地等待“沉陷”。我知道狂欢季开始了,按捺不住开始欢心地盘算着晚上在哪个露天的地方睡,那是第一项在自由天地的体验。
④夏天村里人多半在屋外过夜,除了老人、妇女。木架子撑起的绳编床,篾席往上一放,清凉又透气;或者干脆铺在地上,平整宽敞的打麦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睡,蚊子不多的夜里,被单也不用盖。
⑤星空下,夏虫声浅,我蜷缩在故园的怀里。啊,这幸福无边的夜!
⑥直至次日,幸福地被太阳晒到屁股。于是起身,篾席上常会留有人形。人睡的地方是干燥的,其他地方已经微湿。原来,一夜酣眠,竟有夜露涂抹了身体。
⑦白天,我跟伙伴们无休止地嬉游。父亲因为要帮着家里做农活,无暇他顾,所以我除了偶尔写作业,其余时间都在疯玩。草堆、粮垛、牛棚,还有蒙着眼睛的驴子不停地在磨坊里转圈……这都是我们的欢场。
⑧夏天雨也不少,一场雨过后,会有好几天都要踩泥巴地。我开始时并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地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口感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
⑨饿了,有的是吃的,树上的果子,地里的瓜,信手摘来。蝉蛹、青蛙、蛐蛐都是野味。作为“豪华”回报,我也会带他们去偷爸爸带回来的装在铁盒里的饼干或鸡蛋卷,让他们一尝至味。
⑩任何一顿饭都可以在几个叔叔家随机解决,青椒、南瓜、豆角,都美味。大铁锅炒菜,满屋子蒸气,和着菜香气、柴火的烟气一起涌出来,漫出灶火屋,从房檐向上流走。灶火余烬里还可以埋上嫩玉米或红薯,饭后出去玩上一圈,肚子有点饿的时候跑回来寻出它们,可作为零食吃。
⑪喜乐是有尽头的。夏日接秋,看着村里许多果树从果子红熟到光秃,已经有树叶开始随风落下,我的心情也为之黯然。我知道,要开学了,我要走了。
⑫我每天掰着指头计算暑假结束的时间,谨慎期待每一个未曾谋面的美丽明天。还剩四天、三天……直到要离开的当天早上,堂弟们坐在爷爷家的门槛上,看我们收拾行李,去坐他们还没有见过的火车。他们穿着长袖衣服来,纽扣总是扣得不齐,衣服也不干净,好像去年穿完收起来时就没有洗。
⑬“等着我,明年再来。”这般孩童的豪言壮语,每年都在说。我知道这是一句临别时客套的废话,他们肯定等我,我也必定再来。
⑭可是,终于在某一年,他们没有在原地等我,我也没有再来。我出去闯世界,他们也开始出门打工。
⑮后来,每每忆起在老家生活的日子,便觉得那是最好的童年,无以复加。它有不需要证明的强大。
⑯加缪说得极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安放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①~⑩段,根据提示,梳理作者对故乡夏天的回忆。在露天地方睡觉→→→→随便在某个叔叔家解决吃饭问题。
(2)、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的处理,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哪两个词语可以读重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做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①重音设计:、这两个词语应该读重音。
设计理由:
②朗读语气我选择
A.满怀豪迈 B.充满温情 C.饱含悲伤
理由:
(3)、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对下面句子作赏析批注。我开始时并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地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口感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修辞手法的角度)
(4)、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写到了“我”回老家时的路途境况,这是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伴着傍晚的蝉鸣,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到了。
(5)、文章标题“不可战胜的夏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4、名著阅读小组开展“品朝花·忆鲁迅”主题读书会,请你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小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2)、小亮认为《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短处,但又常常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小亮这句话的理解。A.阿长 B.范爱农
我选:
我的理解:
-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春三月,同学们游春赏景,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春天增添了活力。 B、一号辩手在场上巧舌如簧,咄咄逼人 , 赢得满堂喝彩。 C、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玩起了打雪仗。 D、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 早做安排迎春耕。
-
6、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词名句。
与你相遇,于那老树之下,于那小桥溪边,初见时你便宽慰我,人生不只有《天净沙·秋思》中“① , 小桥流水人家,②”的凄凉秋景,也不只有李白在月夜“③ , 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惆怅孤单,更有《观沧海》中“水何澹澹,④”和“⑤ , 洪波涌起”的壮阔之景,还有朱自清沐浴着“沾衣欲湿杏花雨,⑥”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
与你相离,万般不舍,心中万千思绪,落于笔端,希望如王湾那般“乡书何处达?⑦”云中寄锦书,尽诉衷肠。想象他日与你相会,定当不甚欣喜!不会像马致远在深秋时节感慨的那样“夕阳西下,⑧”,无限悲伤。
-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里花团锦簇,____(A.美不胜收 B.美轮美奂),牧童的笛声与轻风流水相应和①____;夏季的雨热烈粗犷②____,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日有“西风瘦马”的寂寥,也有使人静mì③____、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冬天则把终年zhù④____蓄的绿色全献给可爱的水藻。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应和
②粗犷
③静mì
④zhù蓄
-
8、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过,其间我们欣赏过人生的阴晴圆缺,经历过成长的喜怒哀乐,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是沉浸阅读的滋味,或许是触摸自然的滋味,或许是学着担当的滋味,这些独特体验都深深镌刻在心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初中生活中的具体经历,写出“滋味”背后的成长感悟。
请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9、 集句诗是盛行于古代的一种诗学游戏,全部用前人诗句再整合成新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例如文天祥的《襄阳第五》(如图)。
襄阳第五
文天祥
十年杀气盛,【出自杜甫《北风》】
百万攻一城。【出自杜甫《遣怀》】
贼臣表逆节,【出自杜甫《往在》】
胡骑忽纵横。【出自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武》】
文天祥集杜甫诗句成新诗既保留杜诗的豪迈悲怆,又融入自身坚贞气节。
(1)、小甘想效仿古人“集句诗”的形式整合一首现代诗歌,邀请你参与创作。【甲】信息(泰戈尔)
【乙】树(艾青)
【丙】小楼(李白凤)
若隐若现的黎明还没能
撕开那边的窗雾
没有一线光明历尽险阻
照亮我们阴暗的牢笼
但是,能自由展翅的鸟儿呵
请不要守着我们相对啜泣
你应该冲过险恶的愁云,高声叫出:
我看见了太阳!
1926年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山寺的长檐有好的磬声
江南的小楼多是临水的
水面的浮萍被晚风拂去
蓝天从水底跃出
小窗如一阵轻风
家家临水的楼窗开了
要在点染着晚妆
眉间尽是春色
1936年
创作规则:请同学们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按要求完成诗歌创作
①固定首句:诗歌首句统一为“来到雪覆盖的岛屿”;
②素材来源:从【甲】【乙】【丙】三首诗中撷取诗句,也可对选取的诗句进行适当改编;
③数量要求:共撷取(含改编)五至八句诗句;
④跨诗要求:所撷取的诗句需至少出自【甲】【乙】【丙】中的两首诗;
⑤标注要求:每句诗后需标注来源,格式示例为“(出自甲诗)”。
【题目】
创作小贴士
①情感锚定:先确定核心情感(如“困境中找温暖”“诗意里寻希望”),确保诗句挑选的方向;
②诗句匹配:根据情感,对应【甲】【乙】【丙】的核心意境选句子,确保诗意贴合;
③规范标注:严格按要求格式写来源、避免漏标、错标;
④逻辑串联:可按“场景—情感”“困境—希望”等顺序,让新诗句读起来连贯自然。
⑤亮点复盘:可以从意象关联、语言形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切入。
来到雪覆盖的岛屿(出自特朗斯特罗姆《自1979年3月》)
……
(2)、创作亮点复盘:我选取(列举核心意象)作为情感载体,搭配(可填具体手法),与“雪覆盖的岛屿”的场景结合,最终表达了(整合后的核心情感)。
-
10、诗歌鉴赏
【甲】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③ , 冰雪____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乙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物,喻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乙】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 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 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委屈了。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耸然异之(惊异) B、殆不可胜(几乎) C、而得其为人益详(更加) D、不审起居何如(知道)(2)、请选出“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正确3处的断句。意其超A逸绝尘B独立C万物之表D驭风骑气E以与造物者游
(3)、诗歌“孤芳忌皎洁、冰雪自▲香”中,请从意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哪个字最能体现诗歌的核心意境,并阐述其精妙之处。A.空 B.寂
选择:;
分析:。
(4)、谈到文人风骨,有人用“真”和“纯”评价苏轼,结合甲、乙两文加以解说。 -
11、寻觅诗意·现代诗歌知识与创作指引。
材料一: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选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学生学习鉴赏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概念。
①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欣赏作品时,要通过其语言、内容、韵律特点等、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够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②意象。意象就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有的诗歌有一个主体意象,如《沁园春·雪》中的“雪”,通过“雪后”场景营造出阔大的意境。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而雪后意境又是通过长城、大河、高山等多个意象烘托出来的。
③意境。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将自己化身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咏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出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土地强烈的热爱之情。意象是一个个富有特殊意蕴的具体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情境或情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氛围,是抽象的、虚化的,是需要感悟和概括的。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头脑中,然后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
(节选自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又称新诗。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开始使用这一名称。 B、诗歌阅读要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C、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一个个意象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 D、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是诗。(2)、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
12、读《艾青诗选》中的三首小诗,完成题目
《我爱这土地》
《启明星》
《刈草的孩子》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小甘选择《我爱这土地》作为参赛作品,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诵效果,请你帮他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做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语调、节奏中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2)、《刈草的孩子》诗歌中“草原”与“孩子的身影”形成鲜明的意象对照、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组意象对照的表达效果,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3)、《启明星》是《艾青诗选》中一曲追求光明的颂歌。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海底两万里》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启明星”特点的人物、并结合其经历阐述的理由。 -
13、 请你帮同学们完善这张古诗整理单,并进一步理解情感基调对朗诵的重要性。
意象
诗句
情感
情感基调
大雁
⑴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乡
⑹这些诗句,都有相似的感情基调:
A.慷慨激昂 B.清新明丽
C.哀愁伤感 D.闲适恬淡
月亮
⑵ ,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亲
夕阳
⑶ ,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物是人非的惆怅
白雪
⑷ ,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⑸。
⑺与以上诗歌感情基调相似的一项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14、活动二:“金秋诗会”朗诵比赛备战。请在横线处选择恰当选项,使之文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一般而言,① , 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② 。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A、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朗诵时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B、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每个人对节奏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 C、①诗歌节奏的特点与情感相关 ②朗诵节奏会受情感影响 D、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不同人朗诵节奏会有固定差异 -
15、活动一:我校“甘泉沁书香,松山咏正学”金秋读书节即将拉开帷幕。上届朗诵冠军正在撰写栏目推介辞:
诗歌是文脉回响、更是照心火炬。从古典到现代、它续写中华风sāo____;李白豪情激荡千年,苏轼追问藏着哲思:读《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四面风”同似见春景飘yì____;诵《沁园春·雪》,“千里冰封”里伟人胸怀guān____览古今;艾青炽热爱国情直击灵魂。
诗歌zī____养心灵,跨越时空。它是文化的深情传承,亦是暗夜篝火暖透岁月。愿我们打开诗卷,品汉语之美、于文字光影里,随文明韵律摇yè____前行,寻心中之光。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同学们准备在“金秋诗会”朗诵比赛会场悬挂一副对联。请补下联( )上联:金秋吟雅韵。下联:____
A、春风拂绿柳 B、诗会聚知音 C、明月照寒窗 D、墨笔写华章 -
1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①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② , 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⑤归 , 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⑥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疾速。⑥晦迹:隐居。
(1)、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就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A. (填序号)
何不录以示后世
词语释义法
昭示天下
B.
既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既出,得其船。
C.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D.
(3)、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4)、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5)、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 -
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铭刻在岩石上的足迹
行至远离人烟的荒野或森林中,忽然在岩石上发现几个巨大的神秘“手印”,十有八九会产生怪力乱神的联想。古今中外,很多地方都有“鬼手印”、“神仙足迹”、“金鸡爪”的传说,但其实它们都指向一类东西——古代动物的足迹化石。
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
古生物的足迹是怎么变成化石的?它与常见的骨骼化石,又有什么差别呢?
其实,形成足迹化石比形成实体化石还要偶然,需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首先,古生物要在湿度、粘度、颗粒度都适中的地面留下足迹,太硬或太软都不行;在干燥的土地或石头上行走,压根儿留不下痕迹;地面太软的话,足迹是踩出来了,却又很容易发生泥浆塌陷或泥浆回流,不能形成有价值的足迹。能够完美留下足迹的地表,一般出现在湖滨、海滨及河滩。事实上,众多恐龙足迹化石都是在这样的地域发现的。
留下足迹,也不一定能形成化石,还得满足两点:一是,印有脚印的地面要适当暴露一段时间,让脚印有机会固化,再及时被外来沉积物覆盖,这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不行。二是,覆盖足迹的沉积物,必须跟原本的地表质地不同,这样才不至于将足迹“融掉”。今天找到的脚印化石,常常出现在砂岩和泥岩的交界面上。
第三, 覆盖掩埋后还需要地壳下降,以产生足够的热量和压力,在漫长时间中变成岩石。
最后,保存有足迹的岩层,经过地质运动,被抬升出地表。由于保留足迹的地层与覆盖足迹的沉积层质地不同,成盐后的盐性也会不一样,经过长期自然风化、侵蚀,岩层会发生剥离,将足迹暴露出来,从而被人发现。
你看,虽然动物一生会踩出千千万万足迹,但能偶遇到这么多重偶然、最终变成足迹化石的,却只是百千万乃至千万亿中的一枚或几枚,可见足迹化石有多么的珍贵!
地层页码上的笔记
骨骼化石是生物死后留下的,所以它所在的地层,不能等同于古生物生活的环境——遗体可以被水流搬运,比如在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好几处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很可能是遗体被水冲走、堆积在几处浅滩或湖岸而形成的。
但行迹化石不同,它是生物“生前”留下的,与生物活动时的环境一体不可分,不会出现被搬移的情况。古生物学家把这一点作为“行迹化石”定义的一条。
这一特点,成为恢复古生物生前环境的重要依据:在复原古环境时,一般根据化石围岩的岩性进行研究,比如泥岩通常形成于湖泊、沼泽或浅海;砂岩一般是沙子沉积在河床而后成岩;碳酸盐岩主要在海洋中形成……所以通过行迹化石围岩的岩性,就能判断造迹者是在什么地方活动。骨骼化石也有围岩,但因为骨骼可能发生过移动,靠它恢复生活环境就不够准确——在研究古环境方面,行迹化石要比骨骼化石更直接。
理论上,只要是存在过的生物,都能在地层中留下行迹。他们像地层中的“笔记”,记录了地球过去的历史,从远古微生物、两栖动物、恐龙、翼龙、远古鸟类,到洞熊、洞狮、猛犸等史前巨兽,以及人类的祖先,它(他)们的脚印和行迹保存在对应年代的“页码”上。解读它们,我们就能知道这些生命生活过的地域、环境、气候。
选自《博物》2023年05期
(1)、阅读上面材料中的“亿万足迹中的幸存者”部分,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足迹化石形成原理 →① → 足迹固化 →足迹被新沉积物掩埋 →②→③
(2)、生物可能在下面哪一种环境中留下有价值的足迹?( )A、坚硬的土地上 B、石头上 C、湖滨河滩 D、淤泥中。(3)、博物杂志面向的读者可能是哪一类人?请联系文章语言特色,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A.普通读者 B.科学家
-
19、阅读下文,完成学习任务。
与一朵云对酌
马德
(一)
有一年,大雪,到山上去追野兔子。
四野尽白。深可没膝的雪,覆了远山近水。四下里,好多野兔的足印,仿佛它们的挣扎和喘息还在,我们说,赶紧追!
追了半天,又冷又累又饿。我们四处找柴禾,树上的枯枝,沟洞里的树叶,崖缝间的鸟窝,田鼠洞里的豆荚,统统搜罗了来,扒开一片雪,然后,点起了火。雪,以及寒冷,纷纷从火堆四周撤退。而我们,在温暖里一边烤着火,一边烤着干粮,一边大声说笑,一边高声放歌。空旷的四野里,鸟都不敢飞过来,哪还有野兔子的踪影。
那一次,我们一个兔子没逮着。心底里,却捡拾回来无穷的快乐。
(二)
我有一个朋友,是位画家。
有一天,他邀我到郊外,干什么?看蚂蚁。他在一只肥硕的蚂蚁屁股上,轻点一丝朱红。整个上午,我们盯着这只红屁股的家伙,一会儿拖回一只空麦壳,一会儿在巴掌大的地方逡巡一阵子,一会儿对着一根高挑的草疑神疑鬼,一会儿优雅地为另一只蚂蚁让路,一会儿又急匆匆地去打上一架。
我们两个人,仿佛是被它牵着,一会儿驻足在这一处,一会儿又蹲踞在另一处,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凝神屏息。我们看它,它一定也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两个傻傻的家伙。
被盯梢终究是郁闷的。那天,它突然钻进窝里,半天没出来。我们的心,在等待中,竟好像也被困在了幽深的地底,半天,没上来。
赏玩一只蚂蚁,与被一只蚂蚁捉弄,都是一种欢喜。
(三)
草坪上,几个小孩在玩水。
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挽着裤管。后来,裤脚湿了,裤子湿了,上衣湿了。再后来,鼻翼上是水,耳垂上是水,发梢上是水,浑身上下,都是水。
这是初秋的下午,天已经凉了。水玩过,几个孩子又在玩“骑马打仗”的游戏。两两配对,骑在“马”上的孩子,与对方骑在“马”上的孩子,在“马”的跑动中,以脚角力,互相蹬踏。一两个回合,三五个趔趄,七八声嬉笑,个个便摔翻在地上。再起来,身上泥一片,水一片,伤一块,痛一块,然后闹一声,嚷一声,继续玩。
一个人,若没有从这样的童年走过来,一定不是从诗意中长大的。
(四)
大冬天,街上冷得难见一个人。
到水果摊前买水果。不见摊主,只见旁边一个女人,上身是红红的羽绒服,下身是过膝的皮裙,高筒的靴子,背对着我,一边哼唱着,一边和着旋律,正翩翩独舞呢。
这么冷的天,真好兴致。
大姐,这儿的摊主呢?我问。
她一转身,我便有些羞赧。看起来,人家好像比我岁数小。然而,更令我吃惊的是,她朝我走过来说,你买水果啊?我就是。
啊,你是摊主……我没有掩饰住自己的惊讶。嗯,我就是。然后,她熟练地为我称水果。这时候,我注意到她水果车上的标牌。天哪,她竟然出生在1961年。
一个人的年轻,其实,应该是心境里不灭的诗意,以及,内在生命不尽的激情吧。
(五)
与人对酌,喝着喝着,人走了。
开始还茶烟缭绕。后来,烟萎了,水凉了,气氛没了,心绪乱了。
此时,一朵白白的云飘过来,投在不知哪里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射落到杯子里。一刹那,杯里也有了大乾坤,一朵云,在杯中荡呢。
赶紧再续一杯开水,云在水里,水在云里,云水升腾在茶烟里。轻啜一口,然后,小心翼翼放下,喜对一朵云,相看两不厌。
与一朵云对酌,多美多好的意境啊。
(1)、概括散文内容,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请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关键词。那一堆温暖的柴火帮我们捡回了快乐,那一只忙碌的红蚂蚁帮我们捡回了① , 那一群嬉笑疯闹的孩子帮我们捡回了童年的② , 一个红衣独舞的小摊贩帮我们捡回了生命的激情;那一朵云帮我们捡回了丰饶的③。
(2)、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你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选做一句)。①雪,以及寒冷,纷纷从火堆四周撤退。
②一刹那,杯里也有了大乾坤,一朵云,在杯中荡呢。
(3)、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总批]散文用个性化的语言,叙写作者独特的经历,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不同的意趣美。
[旁批示例]
一会儿拖回一只空麦壳,一会儿在巴掌大的地方逡巡一阵子,一会儿对着一根高挑的草疑神疑鬼,一会儿优雅地为另一只蚂蚁让路,一会儿又急匆匆地去打上一架。
旁批:句中的“逡巡”“疑神疑鬼”“优雅”等词语庄重典雅。用拟人的手法写小蚂蚁快乐而无拘无束的活动,既把蚂蚁人格化,又充满情趣。
①请你仿照示例,为下面左边方框中的语句做旁批。
我们两个人,仿佛是被它牵着,一会儿驻足在这一处,一会儿又蹲踞在另一处,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凝神屏息。
旁批:
②根据旁批内容,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写在左边的方框内。
[语句]
旁批:这部分写孩子无拘无束地玩耍,作者采用的全是短句,写出孩子玩耍时的忘我、投入,仿佛让人看到了孩子喧闹的场面,以及这种欢腾传递给作者的欢愉。
(4)、散文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思。联系全文,说说作者通过五个小片段,想与读者分享他的哪些生活感悟? -
20、 活动后,小语分享了以“诗歌之美”为主题的诗文名句积累卡,请你把其中空缺处的诗文名句写在横线上。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景色美
①毛泽东笔下的“ , ”大气磅礴,描绘了北国山河冰天雪地的壮阔之美。(《沁园春•雪》)
②张岱笔下的“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直接描写雪景,苍茫寂寥,天人合一,动人心魄。(《湖心亭看雪》)
情感美
③刘长卿“ , ?”把自己与贾谊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的主题。《长沙过贾谊宅》
④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意境美
⑤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 , 人迹板桥霜”,意象叠加,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⑥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 , ”,寓情于景,浸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人格美
⑦范仲淹吟唱“ , ”,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
⑧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 ”,足见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忠君之志弥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