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中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别的同学:勇于担当的“领头羊“,温暖人心的“贴心人“,带来欢笑的“开心果“,思维敏捷的“智多星“。

    请以“这个真了不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从“领头羊““贴心人““开心果““智多星“中任选一个,将题目补写完整;

    ⑵不少于5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骆驼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妞是一个带着剥削者的烙印最终却又被旧社会吞噬的可怜人物。 B、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祥子的结局,再回溯他的奋斗历程。 C、祥子三次买车失败,折射出旧社会的黑暗与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 D、运用地道的京味方言,使通俗朴素的文字变得亲切、新鲜、活泼。
    (2)、批注法是常用的阅读方法,请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批注。

    选段内容

    批注

    这儿是小镇的近郊,又阴郁,又冷清,只有松树林轻轻的低语和从复苏的大地上散发出来的春天的新鲜气味。……就在这地方,他的同志们英勇就义,为了那些生于贫贱的、那些一出生就当奴隶的人们能有更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画线句既写出了松林环境的凄清,烘托了⑴;又突出早春时松林缓慢恢复生机的状态,以此暗示⑵.

    ⑶保尔是否践行了他的生命誓言?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映山红

    朝颜

    ①是映山红。从山路上抬眼看,它鲜红欲滴地摇曳在崖壁上,仿佛一面旗帜 , 如此醒目地标示着赣南的春天。

    ②没错,映山红是赣州的市花。它惯常在山野中开放,时令一到,赣南大地漫山遍野都是它热烈而明艳的身影,宛若在群山之中点燃了一簇簇火把。因此,赣南人又把它叫作满山红。无论是高山之巅、僻远之地,还是崖谷之畔、石缝之间,都是它安身立命的好地方。越是在无人企及的险峻处,它开得越是鲜艳,越是肆无忌惮。

    ③少年时,去山里采一束映山红,是春天的必修课。进山砍柴,遇着开得最美最繁密的那几株,折下来,别在柴火担里,招招摇摇地挑回家。十几里山路,好似一路都挑着春风,健步如飞。回到家,将花枝插到攒下的玻璃瓶里,灌好水,摆在桌子上,一屋子都弥漫起山林的气息。

    ④山区长大的孩子都知道,映山红是可以吃的。在山上走累了、口干了,随意摘几朵干净的花,去了花蕊,塞进嘴里一嚼,酸酸甜甜的滋味就灌满了口腔。那种鲜、那种嫩、那种独特的香气,无法用语言形容。后来,我发现有些地方会将映山红制成蜜饯出售,既让城里人吃到了山野之味,又给山里人换来一些经济收入,真是个好主意。

    ⑤与品类众多的培植杜鹃花不同,映山红最大的特点是随遇而安、自在不羁。它经得起阴寒、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不开花的时候,枝干和叶子都毫不起眼,总是被群山中的其他植物遮蔽。它也不争不抢,只是默默地积蓄力量,只为春天来一场大爆发。每一朵花都在拼尽全力,每一次开放都像要挤破枝头;风过处,红浪翻涌,无拘无束的花枝张扬着它们原始的力和美。

    ⑥生长在红色厚土上的赣南人,多么像这漫山遍野率性绽放的映山红。历史上,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从中原一路南迁,扎根于斯、开拓进取,最终使客家人发展成赣州最庞大的族群。苏区时期,他们簇拥着星星之火,像映山红那样不惧艰险、四处扎根,托举着革命薪火,为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翻阅史册,赣南仅姓名可考的烈士就有近11万人。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州籍烈士倒下。

    ⑦听瑞金的老辈人说,每一位从家乡出发的战士,都会告诉亲人:“等着我吧,我一定会回来的。“只是前方山高水长,一场接一场的硬仗等着他们去冲锋陷阵。“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苏区人民就这样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改天换地。而他们送出的好儿郎,大多没有回来。只有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年年像火一样映照着这片土地。

    ⑧我登上了位于瑞金市泽覃乡的红林山。1935年春天,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的毛泽覃就在这座山上壮烈牺牲,他倒下的时候,正是映山红绽放如血的4月。此后的每一年,红林山上的映山红都会如期开放,拜谒先烈的人们也会如期到来。大家都说,这里的映山红仿佛被烈士的鲜血染得更红更艳了。

    ⑨我像少时一样,折下几枝映山红带回家中,将它们养护在花瓶里。

    ⑩望着它们,就好像望见了春色满目,就好像望见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来时路。

    (1)、文章开头将映山红比作“旗帜“和“火把“,分别写出映山红的什么特征?
    (2)、灵动的句式,成就语言美感。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每一朵花都在拼尽全力,每一次开放都像要挤破枝头;风过处,红浪翻涌,无拘无束的花枝张扬着它们原始的力和美。

    (3)、简要概括结尾段三处“望“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4)、选文把映山红与赣南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真启美,以美启真

    姜高威

    ①数学与文学,看似毫不相干,在某些方面其实具有一致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常常游弋于数理世界与文学花园之间,尽得文理交融之乐。

    ②强烈的爱国热情始终是华罗庚的人生底色,其所作诗词同样洋溢着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华罗庚出生次年,辛亥革命爆发;未及而立,抗战的烽火已燎原。满目疮痍的山河深深刺痛着华罗庚的内心,同时也激励着他立志科学报国。华罗庚晚年回到故乡演讲时说:“那时候我当然也不知道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感觉我们应该为国家出一点力,争一点光。我就这样开始钻研学问了。“由此可知,华罗庚自修数学的初衷,不只是出于热爱,更是想以自己所学报效国家。他如是说,亦如是做,表里如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③1938年华罗庚自英国归来,受聘为西南联大教授。他赋诗抒怀:“寄旅昆明日,金瓯半缺时。狐虎满街走,鹰鹯扑地飞。“寥寥数语便写出了时局之动荡与生活之艰难。当此之时,来自故交好友的无私帮助让华罗庚感念终生。闻一多眼见华罗庚一家老小无处安身,慷慨让出自家一间房。两家同处一室,中间悬挂布帘相隔,华罗庚为此赋诗:“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短短28个字,熔铸生活艰难、专业所长,言简义丰,余韵绵长。1946年7月,闻一多被暗杀,华罗庚闻此噩耗,愤然作诗声讨:“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前两句设色赋彩,既揭露出压抑的社会局势,更肯定了闻一多的卓然成就,后两句交代了作诗的时地与缘由,言有尽而意无穷。30余年后,华罗庚忆及此事,依旧感慨良多。华罗庚与闻一多的交往经历了战火洗礼,彼此之间的情谊历久弥坚。

    ④195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华罗庚发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怀抱这种崇高的信念,华罗庚毅然回国,希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⑤华罗庚虽有腿疾,但他始终以坚韧不拔之志克服诸般不便,迎难而上,积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而反映以工作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诗词作品也随之丰富起来。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在川滇参与“三线建设“时丝毫不吝诗笔,每有会心即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表达“一心为人民““慷慨掷此身“的豪情。其中《抒怀》集中反映了工人群众不顾山高谷深、战天斗地的宏大场景,其中,“手持锤与钎,脚踏悬空板。先争立足处,群山拦腰斩“生动再现了工人心如坚石、劈山开路的豪情壮志。

    ⑥改革开放后,华罗庚重新活跃于国际数学界。在外出访问期间,他既留心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也广交朋友,为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科学交流合作作出了积极努力。1979年,华罗庚应邀访问英国伯明翰大学,他在赠给该校里威斯顿教授的诗中写道:“谈数称莫逆,相敬愧上宾。聊赠一拙著,明德求教殷。“从中可看出他对数学的热爱、与同行切磋的谦逊和畅快。华罗庚在给该校华人学者汤永豪的赠诗中明显融入了更加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百尺竿头正当年,万里前程已可瞩。珍重珍重再珍重,协力同心为华族。“此诗在谆谆教导的同时,也表达了殷殷期待。甚至在给华人房东李称发的诗中,他也不忘倾注爱国深情:“为爱祖国及于我,生活处处承关心。皆系同属炎黄裔,论源都是华夏根。“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创作贯穿华罗庚一生,真实地反映他各时期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实践。 B、华罗庚与闻一多在艰难中相互扶持、坚守爱国信念,其友谊超越了学术。 C、在第④段的公开信中华罗庚强调学术发展空间大是其回国的最主要动机。 D、第⑤段引用的诗词用白描的手法简练传神地展现了工人劳动的英勇场景。
    (2)、第③段三处引用华罗庚的诗词,其情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如用“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来评价华罗庚,你赞同吗?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 5、任务三:走近科技与发明,探究先贤创中的技与道。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 ,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活板》)

    【乙】

    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 , 檀、杞次之,杞木为者防地湿,则速朽。此三木者脉循环结长,非有纵直纹。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则取四根合并为之,铁箍裹定,横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诸质。则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开榨空中,其量随木大小,大者受十石有余,小者受五斗不足。凡开榨辟中凿划平槽一条,以宛凿入中削圆上下下沿凿一小孔削一小槽,使油出之时流入承藉器中。

    (选自《天工开物》)

    【注释】①榨:古代榨油工具,多取自巨木。②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为十斗。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奇字无备者/可以调 B、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我酌油知之 C、其木樟为/苔痕阶绿 D、此三木者脉循环结长/木有疏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

    ⑵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

    (3)、请用三条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以        宛        凿        入        中        削        圆        上        下        下        沿        凿        一        小        孔        削        一        小        槽

    (4)、根据选文内容,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穿越时空,折服于先贤的技艺与智慧。

    小文:是的,活板印刷程序清晰,可分为刻字、、拆板等几步。凸显“活“的优势。

    小语:活板印刷时两块铁板交替印刷,极短时间可以完成。不仅如此,常用字储备丰富、也提高了印刷效率。

    小文:制作榨的木料,若没有合抱之木,古人就会;榨的容量没有固定而是 , 也体现了技艺之“活“。

    小语:致敬活板印刷,我想说“泥字活印,创新千年文脉“。

    小文:致敬榨油技艺,我想说““。(要求:语言简洁,含“创新“二字)

  • 6、任务二:走近匾额楹联,品味先贤墨中的行与志。

    青砖黛瓦间,古朴xuān áng的匾额与楹联在光影中苏醒:在湖南湘阴柳庄,一方“天地正气“匾讲述着左氏家族心怀家国、淡泊明志的zhuó yuè家风,两行“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联,道尽了耕读传家、修身立命的处世智慧。

    先辈们把仁善之德、教化之意,____成隽永深刻的文字,高悬于门楣之上、梁柱之侧以作家风家训。门楣载家国,梁柱承文脉。古老的匾额以及与之相关的楹联,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家风,成为子孙后代血脉中____的文化基因。

    从“正己修身“到“jū gōng jìn cuì“,那些历经风霜的匾额楹联或许已经斑驳,但其承担的观念早就穿越时间的长河,逐渐沉淀为民族的精神认同,成为家族品格。

    门楣之上的故事,古而不老,常被一代代后人描上新彩、赋以新说,传递着____的精神力量,许多门楣之上的家风家训,化身为新时代的尚义之风、为人之道,助力社会风清气正。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xuān áng

    zhuó yuè

    jū gōng jìn cuì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凝练  流传  亘古不灭 B、凝练  流淌  生生不息 C、凝聚  流淌  亘古不灭 D、凝聚  流传  生生不息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其负载的观念早就穿越时间,逐渐沉淀为民族的精神认同,成为家族品格。 B、但其负载的观念早就穿越时间,逐渐沉淀为家族品格,成为民族的精神认同。 C、但其承载的观念早就穿越时间,逐渐沉淀为家族品格,成为民族的精神认同。 D、但其承载的观念早就穿越时间,逐渐沉淀为民族的精神认同,成为家族品格。
    (4)、请将下列词句组成一副家训对联。

    学海  有路  勤是岸  云程  无涯  志为梯

    (5)、小语家家风积极乐观,下列哪联诗适合作为他家的家训?请结合诗句内容阐述理由。

    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7、任务一:走近古诗古文,感受先贤笔下的景、情、理。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主题归纳

    诗文梳理

    多样景色

    神奇秀丽的泰山

    ,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恬静美妙的雨景

    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清幽宁静的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丰富情感

    忧虑与愤慨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惆怅与孤寂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乡思与乡愁

    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隽永哲理

    不要被眼前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

    ,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站得高望得远,浮云不足为惧

    。(王安石《登飞来峰》)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初中生的成长既需要哪吒般“逆天改命“的锐气,也离不开李靖夫妇般的亲情托举,更需在“破偏见、立担当“的循环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这种多维启示,恰是初中生青春期蜕变的生动教科书。进入初中,相信你也经历过“哪吒式“的破茧之旅。

    请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对你的初中生活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回顾。

    要求: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⑵不少于5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 9、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车站食堂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窥见了人性的黑暗与世道的艰难。庆幸的是,还有零星的光亮温暖着少年保尔的心灵。 C、《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曾救过饿晕的祥子,祥子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D、《骆驼祥子》是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2)、阅读中外名著,要十分关注主要人物形象和主要故事情节等。请根据相关名著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苦难经历

    行动态度

    命运结局

    保尔

    早年丧父,当过童工,饱受折磨;战斗中屡次受伤病倒;全身瘫痪,最终双目失明。

    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困难;用文学创作鼓舞了更多的革命者。

    祥子

    被兵匪、官吏压迫失去洋车;妻子虎妞难产而亡,心爱的小福子自尽。

    刚拉车时,勤快肯干,充满希望;理想一次次破灭后便陷入迷惘和痛苦的挣扎中。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怕冷的父亲

    王秋珍

    ①父亲特别不怕冷。

    ②小时候,一到冬天,父亲就会让我烘火盆。我看着父亲在忙碌,这里洗洗,那里擦擦。我喊他过来暖几下手,父亲笑着说:“我不怕冷。你看。“父亲用手一指额头,奇怪,那里居然有微微的汗珠。

    ③父亲还在冬天挖藕。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寒冬挖藕,有时还是雪花飘飘的日子。父亲没有如今流行的保暖内衣和连体雨衣,他直接脱掉外衣,卷上裤腿。就下藕塘。父亲将双手支在藕铲上,往下用力,再将掀动的塘泥用双手捧起甩到身后。

    ④我站在岸上,撑着一把小黑伞走来走去。没几分钟,我就感觉冷气入骨。我的双脚好像结成了铁块,脚趾头似乎连在一起了,两只手虽然戴了手套,却像要直接嘎嘣一声掉地上了。我在岸上喊:“爸,冻死我了。你不冷吗?“父亲没有停下挖塘泥的手,说:“闺女,回家吧。我不冷。就要出汗了呢。“

    ⑤我想,父亲一定长了一双神奇的脚。我想起秋天时,风已经有些寒意。我来到父亲承包的藕塘边,看着荷叶半绿半枯,对父亲说:“现在长藕了吗?能吃吗?““现在的很脆很脆,可以生吃。“父亲看着他的一塘莲藕,说,“我给你踩一根尝尝吧。“

    ⑥父亲卷上裤腿下了池塘。他找准塘边水浅荷多的地方,顺着一枚半枯的荷叶,用两只脚一点点地踩啊踩,小小的藕就踩上来了,简直像舞台上变戏法。父亲踩上来的藕居然是完整的。它鲜嫩洁白,细细长长,绝无半点瑕疵,和带斑点的褐色的老藕截然不同。我用塘水洗洗就放嘴里咬,声音脆亮脆亮,听着都很甜。吃完了,我才意识到刚才洗藕时,塘水冰凉冰凉。我忍不住看向父亲的脚,问他:“冷吗?“父亲果断地摇摇头,嘴角带起一点弧度,好像刚才的事和擦桌子拔秧苗一样简单,完全不值得一提。

    ⑦16岁那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学校在邻县,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糟糕的是,我对汽油味过敏,一闻到就想吐。那时,我家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永久自行车,车身笨重,车位很高,骑起来特别费力。父亲执意要送我。冬天的风叫嚣着,父亲顶风作战,像个无畏的勇士。骑了一段,父亲脱下外衣说:“风大,你披上!“我没接。父亲在我前面挡着风,冷的应该是父亲呀。父亲说:“坐着的才冷呢。再说,我不怕冷。“快到学校时,老天还下起了小雨。父亲又把唯一的雨衣给我,不容我丝毫拒绝。到了宿舍楼,我发现父亲的手变得又红又紫,父亲的鞋子完全湿透了!“爸,你脚冻成冰棍了吧。“父亲笑笑,很轻松似的说:“你爸就是不怕冷。“说着,两只手往裤子上摩挲了两下,右脚使劲在地上蹦了两下,像在说:“你看看你爸爸多厉害。“

    ⑧是的,父亲就是这么厉害!

    ⑨光阴像箭一般,嗖的一声,来到了2016年的冬天。南方的冬天,白天的阳光下,街上的小年轻还穿着衬衣打着领带。可我的父亲,居然穿得像个大熊猫,人变矮了,脖子也短了。我摸摸父亲的衣服,好多呀。一件蚕丝棉,一件毛衣,一件棉背心,还有一件羽绒服。可是,他还是觉得夜晚有些瑟瑟的冷。他插上电暖器,轮流烘着手和脚。我的父亲,他才70岁啊!

    ⑩我记忆里不怕冷的父亲呢?

    ⑪我的眼前,出现了父亲裸着手和脚弯着腰用劲挖藕的画面。可是如今,父亲的手,十指粗黑弯曲,手指尖钝钝的。父亲的脚抖颤颤的,走路一步一挪,我挨着父亲坐下,父亲轻轻地说:“我一直不怕冷也不敢怕冷。可是,我没用,我老了……“

    ⑫我的泪唰地流了下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父亲“不怕冷“?请简要概括。
    (2)、做批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批注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做评价、提疑问等。小语读完文章后做了两处批注,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语句

    批注

    冬天的风叫嚣着,父亲顶风作战,像个无畏的勇士

    ⑴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句做赏析式批注。

    可我的父亲,居然穿得像个大熊猫,人变矮了,脖子也短了。我摸摸父亲的衣服,好多呀。一件蚕丝棉,一件毛衣,一件棉背心,还有一件羽绒服。可是,他还是觉得夜晚有些瑟瑟的冷。他插上电暖器,轮流烘着手和脚。

    ⑵请联系文章内容对画线句做理解性批注。

    (3)、请简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②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楚那到底是些什么。

    (出自《太空一日》)

    【材料二】

    ①近年来,空间碎片(本文提到的空间碎片特指太空垃圾)数量迅速增长,原因除了人类空间活动更频繁之外,还源于空间碎片、航天器之间碰撞情况加剧。

    ②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认为当空间碎片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就会引发连锁在轨碰撞,使航天器无法在外层空间安全运行。

    ③2021年6月,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提出了4条空间碎片减缓措施:第一,限制航天器在轨期间产生碎片。第二,最大限度地降低航天器在轨解体的可能性。第三,对到寿航天器进行离轨处置。第四,尽力避免航天器发生在轨碰撞。

    ④在积极预防空间碎片产生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对在轨空间碎片进行治理。如果能够将较大的空间碎片移除,将会显著改善空间环境,有效遏制“链式碰撞“的发生。

    ⑤美国维维卫星公司希望发射太空机器人,将退役后“搁浅“的卫星重新定位到不同的轨道。美国系绳无限公司希望借助较复杂的在轨飞行器组合体,大量捕获退役的小型航天器,使其尽快再入大气层。

    (出自《罚单督促!空间碎片清理与减缓招数翻新》)

    (1)、请判断以下短语的类型。

    ⑴太空垃圾      ⑵改善空间环境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飞船里感觉不到物体的任何撞击,所以太空垃圾没有危害。 B、杨利伟客观记录了在太空中的所见,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 C、现在,既要预防空间碎片产生,又要对在轨空间碎片进行治理。 D、空间碎片安全问题虽然日益突出,但也创造了新的航天市场需求。
    (3)、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为班级黑板报“太空知识我来讲“栏目提供一段介绍“太空垃圾“的文字。(50~1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不二斋 , 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 , 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 , 坐者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余解衣盘礴 , 寒暑未尝轻出。

    (张岱《不二斋》节选)

    【注】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亮光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卷卷有爷 B、以调素琴/爱者甚蕃 C、阅金/孤岂欲卿治为博士邪 D、陋之有/问女所思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借助词义推断方法提示,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词义推断方法提示

    释义

    有绿天

    课内迁移:无他,手熟尔。(《卖油翁》)

    坐者在清凉世界

    查词典:①平常的,普通的;②从前的、旧的(做法),常规;③永久,持久;④遍及(《古代汉语词典》)

    栋连床

    成语联想:充耳不闻

    (4)、请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余        于        左        设        石        床        竹        几        帷        之        纱        幕        以        障        蚊        虻

    (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

    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体现为闲情逸致。

    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因为

  • 13、好家风如化雨春风,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根据对联常识,挑选其中适合的短语组合成一副以“好家风“为主题的对联。

    德勤孝义        喜居宝地        东海白鹤        和善信诚        金榜名        出世风        千秋寿        传家宝

  • 14、在“百善孝为先“主题演讲比赛中,小语同学搜集了以下几个古代小故事,其中不符合本次演讲主题的一项是(   )
    A、卧冰求鲤 B、曾子杀猪 C、黄香温席 D、乌鸦反哺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红军战士们为了kāi pì(   )道路,不得不在xuán yán jué bì(   )间艰难前行,砍伐密林中的树木,____抵御敌人的防线。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围坐在篝火旁,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yīn qiè(   )期盼。面对重重困难,每位战士都以实际行动建立了不朽的____。即便是在危急时刻,指挥员们也____寻找破局之策。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引领红军看到了光明与胜利。

    (1)、请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

    kāi pì

    xuán yán jué bì

    yīn qiè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布设        贡献        深思熟虑 B、布设        功勋        绞尽脑汁 C、布施        功勋        深思熟虑 D、布施        贡献        绞尽脑汁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引领红军看到了光明,取得了胜利。 B、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引领红军看到了光明与胜利。 C、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引领,红军看到了光明与胜利。 D、有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引领,红军看到了光明,取得了胜利。
  • 16、默写古诗文。
    (1)、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商隐《贾生》)
    (3)、《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4)、草树知春不久归, ,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予独爱莲之 ,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诗文中有壮美山河:仰望泰山,“造化钟神秀,①“,奇景雄姿激起杜甫的豪情壮志;夜泊秦淮,“② , 夜泊秦淮近酒家“,朦胧月色引发杜牧的兴亡之忧。诗文中有丰富情思: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③“,想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陈子昂潸然泪下;攀飞来峰,“④ , 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重重,遮天蔽日,但是王安石充满自信;游山西村,“⑤ , 衣冠简朴古风存“,乐声阵阵,古风犹存,陆游心生欢喜。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处细节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那些温暖或许 并不浓烈炽热,却似冬日暖阳,给予我们慰藉与力量。它们可能藏在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字字句句都是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也可能隐于街头巷尾的一次偶然相遇,一个微笑、一句 问候,便驱散了心中的阴霾……

    请将题目“藏在里的温暖”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⑵不少于500字;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8、按要求完成小题。
    (1)、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情节,正确的排序是(   )

    ① 保尔在激战中被炮弹击中头部。

    ② 保尔失去战斗能力,产生轻生念头,最终用理智战胜了自己,继续投入战斗。

    ③ 筑路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

    ④ 保尔为救朱赫来被抓入狱,后被误放。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①③
    (2)、请仿照示例,聚焦《骆驼祥子》的写作艺术,对选段做批注。

    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

    原文摘录

    秋雨打着人的脸,浸透了保尔的衣服,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保尔的脚陷在冰冷的泥浆里,他正在用铁锹疯狂地铲着路基旁的烂泥……靴子破了,双脚泡在刺骨的泥水里,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朱赫来望着这群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低声对身旁的人说:“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督促,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太阳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晒得东西要发火。祥子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得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一跑,便喘不过气来……不,他不能服软。他拉车不止一天了,夏天这也不是头一遭。

    批注

    连绵的秋雨表现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筑路的巨大困难,烘托了保尔不畏艰难、意志坚定的形象,揭示了革命战士百炼成钢的主旨。

  •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灯影里的年轮

    ①腊月二十三,小雪初霁。村口的槐树枝桠上挂满了冰凌,像一串串透明的风铃。

    ②王铁柱蹲在自家院门口,用冻红的手指抠着青砖缝里的雪。“铁柱!快进来帮忙!”奶奶在厨房喊。铁柱应了一声,缩着脖子钻进堂屋。堂屋正中央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铺着红布,红布上堆着红纸、剪刀和浆糊。爷爷王福贵正戴着老花镜,用毛笔在红纸上写春联,墨香混着灶膛里松枝燃烧的噼啪声,在屋里弥漫开来

    ③“爷爷,今年咱家还贴手写的春联吗?”铁柱凑过去,盯着爷爷笔下那龙飞凤舞的“福”字。

    ④“那当然!”爷爷头也不抬,笔锋一转,又写下“春满乾坤福满门”。铁柱撇撇嘴:“可同学小虎说,他家贴的是会发光的塑料春联,晚上一闪一闪的,可神气了。”爷爷的手顿了顿,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渍,摇摇头笑了笑。

    ⑤腊月二十八,村里的集市热闹起来。铁柱跟着爷爷去赶集,人群熙熙攘攘,摊位一个挨着一个。

    ⑥“爷爷,我想要那个会发光的灯笼!”铁柱指着一家玩具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一个电子灯笼。灯笼上画着卡通兔子,按下开关,耳朵还会一颤一颤的。爷爷却摇摇头,拉着铁柱走到一个卖传统灯笼的摊位前。这里的灯笼是竹篾扎的,外面糊着红纸,上面画着十二生肖。爷爷挑了个画着小猪的灯笼,递给铁柱:“这才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⑦铁柱接过灯笼,心里却有些失落。

    ⑧除夕夜,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⑨“铁柱,来贴春联!”爷爷在门口喊。铁柱不情愿地接过爷爷递来的春联。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是“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四季平安”。

    ⑩“爷爷,这春联都贴了二十年了,能不能换点新鲜的?”铁柱嘟囔着。爷爷却笑了:“这春联啊,贴的是念想,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⑪大年初一,村里拜年的人络绎不绝。铁柱跟着爷爷挨家挨户地拜年,收获了一兜兜的糖果和瓜子。晚上,他抱着爷爷买的灯笼,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灯笼里的烛光摇曳,映着墙上的影子,像一幅会动的画。

    ⑫“铁柱,来,爷爷给你看个宝贝。”爷爷神秘兮兮地招手。铁柱跟着爷爷进了里屋,只见爷爷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子,箱子上落满了灰尘。“这是你太爷爷留下的。”爷爷打开箱子,里面是一盏老式灯笼。灯笼是竹篾扎的,外面糊着宣纸,纸上画着山水画。灯笼底部有个小机关,轻轻一转,宣纸上的山水竟然动了起来————船在江上漂,鸟在天上飞。“这叫走马灯。”爷爷说,“你太爷爷年轻时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这灯笼就是他亲手做的。那时候啊,过年最热闹的就是看走马灯,全村人都挤在晒谷场上,孩子们追着灯笼跑,笑声能传二里地。”

    ⑬铁柱盯着走马灯,眼睛亮得像星星。他忽然觉得,这传统灯笼一点也不土,反而比那些电子玩具更有意思。

    ⑭初二那天,铁柱跟着爷爷去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拜年。他们提着年货,挨家挨户地敲门。每到一家,爷爷都会帮老人贴春联、挂灯笼,铁柱则帮忙扫地、擦桌子。

    ⑮“王大爷,过年好啊!”爷爷笑着对一位独居老人说。“好,好!你们来了,我这屋子啊,也热闹了。”老人拉着爷爷的手,眼里闪着泪光。

    ⑯铁柱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了爷爷常说的“年味儿”是什么。

    ⑰回到家,铁柱主动提出要学剪窗花。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连夜找出红纸和剪刀,手把手地教铁柱。铁柱学得认真,虽然剪出的窗花歪歪扭扭,但爷爷却说:“这剪的是心意,是咱老王家的根。”

    ⑱元宵节那天,村里举办了灯会。铁柱提着自己做的走马灯,跟着爷爷走在人群里。他的灯笼虽然简陋,但却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你的灯笼会动吗?”一个小男孩仰着头问。

    ⑲“当然会!”铁柱骄傲地转动灯笼底部的小机关,宣纸上的山水又动了起来。孩子们欢呼着,像一群小麻雀。

    ⑳夜深了,灯会散了。铁柱提着灯笼,和爷爷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笼里的烛光映着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㉑“爷爷,明年过年,我还跟着您贴春联、学剪窗花、扎灯笼。”铁柱说。“好,好!”爷爷笑着点头,“这年味儿啊,就得一代一代传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叙述了王铁柱与“灯笼”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王铁柱心情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 容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

    心情

    腊月二十八

    失落

    大年初一

    王铁柱被爷爷带去看太爷爷留下的走马灯。

    元宵节

    骄傲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爷爷王福贵正戴着老花镜,用毛笔在红纸上写春联,墨香混着灶膛里松枝燃烧的噼啪 声,在屋里弥漫开来。

    (3)、文中第④段写道: “爷爷的手顿了顿,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渍,摇摇头笑了笑。”结 合上下文,运用第一人称描写爷爷此时的心理活动。
    (4)、学校文学社准备收录本文进入《传统文化读本》,但因篇幅限制,计划删去最后一段, 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班级开展“传承优秀家风,建设幸福家庭”主题教育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

    历史上,人们常将个人或家庭的荣耀与整个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有“光耀门楣”的 说法。先辈们把仁善之德、救化之意,凝练成隽永深刻的文字,高悬于门楣之上以作家风 家训。这些治家格言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 慧,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极为重视家风建设, 红色家规涵育出了红色家风。他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作出了表率。红色家风成为中华 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摘编自纪泽民《好家风是最好的“传家宝”》)

    材料二

    父亲常带我们参与拾麦穗、种菜、养兔子等劳动,强调“不劳动就会忘本”。他要求 大姐焦守凤初中毕业后到食品厂腌咸菜、挑担卖酱菜,认为“兰考县委书记的女儿更应带 头吃苦”。父亲临终前叮嘱母亲: “日子再苦也不要向组织要补助、要救济”。我们即使 生活困难也从未寻求特殊待遇,自食其力。

    C五妹焦守军在部队表现很出色,曾两次参战,多次立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后来,有领导主动提出要给守军解决退休待遇这一问题,却被她婉言回绝

    (摘编自焦守云《我的父亲焦裕禄》)

    材料三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家风培育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将家庭故 事转化为社区共享文化。例如,开发家风主题的数字化档案系统,以家庭故事的数据化采 集与可视化,呈现社区记忆;创设家风文化体验工作坊,运用沉浸式技术,让居民在虚拟 与现实交织中感知家风传承的深层价值。载体创新不仅拓宽了家风传播的广度,更通过技 术赋能提升了文化传递的精准度,使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实践。 同时,建立家风培育与社会治理的联结通道,通过构建“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网络,将家 风要素渗透到青少年社会实践、职业伦理培训、社区议事协商等治理环节,使孝亲、诚信、睦邻等家庭美德转化为基层自治的规范。形成以家风涵养公序良俗、以家庭文明助推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格局,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性发展。

    (节选自张振《发挥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光耀门楣”揭示了家风的一脉相承,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智慧。 B、中国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视家风建设,以红色家规涵育出了红色家风。 C、五妹焦守军立功却拒绝特殊待遇,表现了焦裕禄不搞特殊、自食其力的清廉家风。 D、载体创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精准度,使可参与的文化实践转化为抽象的价值理念。
    (2)、数字化时代如何传承焦裕禄家风?请结合材料二、三,提出两条建议。
    (3)、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考试分数高就可以了,至于家风的传承都是假大空的东西。请你结合 以上三则材料进行反驳。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