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某班正在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以下是小明整理的二则关于“孝”  的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hé )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fi ) ,上云:“ 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ruì)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qīn) ,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思考下故事主人公的言行,当今社会谁的做法更值得我们效仿,符合“孝”的理念?说说你对于“孝”的理解。
    (2)、此次活动,小明心怀感恩,写出了下列句子,请你补充完整,把你对“  孝 ”的理解表达出来。
    孝的表达不必轰轰烈烈 ,它体现在平凡日子里 ,是默默的陪伴 。 它, 
  • 2、请将下列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诗中流淌着情思,当诗意与诗情交融,透过文字,我们能体会不同诗人的心境。陈子昂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望岳》中杜甫不吝笔墨,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借    , 一览众山小”抒发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青云之志;《木兰诗》中的   ,关山度若飞”,显出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刘禹锡借环境之雅,表明“陋室不陋”: ,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周敦颐巧妙地以莲喻人, “  莲,(《爱莲说》),肯定了莲的高洁品质。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用的 “很、都、最”  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常用的 “和、或 者、而且”则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而“自、对、往”之类的介词没有单独使用,需要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使用。 B、相较于庆历年间出现的雕版印刷,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制字、制版 及印刷方面更具优越性,而后木活字的出现,更是提高了排版效率,减轻了体力劳动。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中“郭”的意思相同,皆为外城。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不借助具体形象,以劝说的口吻鼓励人们相信生活,期待未来,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4、阅读
       漫山翠竹,(   ),____着烽火岁月的记忆。它们挺立的身姿,是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____,封山阻路,也(   )不了它急着投入建设浪潮的意志,终将青山化作了人间锦绣;一双布袜,编织着军民鱼水情的温暖。针脚里盛满对未来的希冀,藏着往昔的艰辛,将革命战士与百姓的心紧紧相连;一间茅屋,让雷锋精神在边疆军民心中____,撑起了精神的苍穹……这份(   )的家国情怀,如烈焰生生不息,更似江河(   ),薪火相传于千秋。

    (1)、 依次填入文段括号里的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重迭迭              摇撼              炽( chì ) 热              浩浩荡荡(dàn) B、重重叠叠              摇撼              炽( chì )热              浩浩荡荡(dàng) C、重重迭迭              摇憾              炽( zhì )热              浩浩荡荡(dàng) D、重重叠叠              摇憾              炽( zhì ) 热              浩浩荡荡(dàn)
    (2)、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承载       写照        生根发芽 B、承受       写照        昙花一现 C、承载       刻画       昙花一现 D、承受       刻画        生根发芽
    (3)、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以下横线处。

    针脚里盛满对未来的希冀,藏着往昔的艰辛,将革命战士与百姓的心紧 紧相连。

  •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瞬间,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或许是遇见一本触动灵魂的好书,在字里行间与另一个时代的思想共鸣;或许是遇见一位陌生却温暖的路人,在困境中收获善意的微光;又或许是遇见一场绚烂的晚霞,在自然的壮美中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这些遇见,或短暂或长久,都在时光的长河中留下印记,悄然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因为遇见,所以美好。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悟?请以“遇见    ▲    ”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③不少于600字。

  • 6、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三个片段,完成各小题。

    【片段一】

    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

    【片段二】

    “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孙侦探摇了摇头,似有无限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片段三】

    祥子呆呆的看着烟头上那点蓝烟,忽然泪一串串的流下来,不但想起虎妞,也想起一切。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

    (1)、下面是对以上内容所作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写祥子被大兵抢完车后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极端愤怒与痛苦的心情。 B、片段二叙写了祥子被孙侦探敲诈钱财的事件,体现出祥子个人性格的软弱性。这也是导致他一直受苦的根本原因。 C、片段三是祥子在虎妞死后回忆过往人生的描述,可以看出祥子在经历了人生“三起三落”的重重打击之后,发现自己的努力无用,濒临崩溃的边缘。 D、以上片段都是祥子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体现了他一步步堕落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过程。
    (2)、请将下列事件序号按顺序填入表格,梳理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事件序号:

    ①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卖掉了车。

    ②返回人和车厂,重新攒钱买车。

    ③连人带车被大兵抓去当壮丁,车也被抢走。

    ④在曹先生家拉包月,辛苦攒的钱却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⑤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祥子 “三起三落” 的人生经历

    一起:辛苦拉车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一落:→二起:→二落:→三起:→三落:

  • 7、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 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以军中多务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经史,兼有才干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学习,孙权以自身经历劝学,最终吕蒙学有所成;乙文中傅永因友人写信而不能回复,受叔父责备后发愤读书,终成文武全才。 B、两文均通过对话描写展现人物变化,甲文以鲁肃“大惊”侧面烘托吕蒙进步,乙文用皇帝赞叹“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直接刻画傅永才能。 C、孙权劝学体现循循善诱,吕蒙“就学”可见知错能改,傅永“发愤读书”彰显勤奋刻苦,叔父洪仲“深让之”表现对其严格要求。 D、两文都揭示了“后天学习对提升个人能力至关重要”的道理,与《伤仲永》中仲永因缺乏学习而“泯然众人”形成对比。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吕蒙和傅永两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分别是什么。
  • 8、阅读下面的古诗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①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作此诗时,诗人正身处异乡。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9、现代文阅读

    酿酒的母亲

    胡森林

    ①重阳刚过,母亲就念叨,要酿酒了。

    ②倚门回首,菊花大朵绽放。瘦瘦的阳光下,秋天是一朵日渐远离的云。四周都是村庄、羊群,田野被拾掇得洁净而干爽。家里有水井,母亲却去了很远的井头江挑回一担水。那儿的水清澈甘甜,酿酒最好。傍晚时分,母亲颤悠着水桶缓缓走来。岁月拱起青春的脊背,母亲的水桶里盛装了她似水的流年。远远望去,母亲的背影就像我们湘南土地上朴素的侧耳根。

    ③米早准备好了。雪白透亮的长乐糯米,捧在手上,掌纹就要跳出来。母亲已忙乎很久,中秋前后就开始张罗:焙制酒曲、刷洗酒缸、准备干柴和稻草。这些母亲不让别人插手,她格外上心,一丝不苟,像是为着一个盛大的节日精心布置,满怀荣耀和惬意。

    ④一切就绪以后,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在门前垒起一个土灶,放上一人高的甑,米倾进去,火熊熊烧起来。糯米蒸熟的清香四散开去,四舍八邻的许多人都跑来看,母亲满脸喜气地招呼:“记得来喝酒呀!”。就有人说:“喝你家的酒,只怕把舌头也要咽下去呃。”母亲就笑得越发生动了。火一熄,众人合力搬下蒸熟的糯米,倒进屋里一个硕大的缸里。母亲耐心把糯米搅散、铺平,调入磨成末的酒曲。这时她满脸的凝重,口中念念有词,看的人就都有些肃然。直到盖上缸,铺上厚厚的稻草,用石头压得笃实,然后这才长长地吁一口气。

    ⑤稻草裹住的那缸,静默地躺在屋角,像一只卧伏却生猛的兽。似乎过了蛮长一段日子,母亲不时凑上去嗅嗅,每回都眉开眼笑地说“快了,快了”。终于有阵阵的酒香从稻草堆里溢出来,渐渐浓得化不开,压着的石头都几乎要被撑开。母亲却还是说,“再等等,久酿出好酒。”

    ⑥母亲掐算好了取酒的日子。开缸时,她把几个大大的玻璃酒瓶一溜儿摆开,小心翼翼地拿掉石块和稻草,像在满怀慈爱地料理着婴儿的襁褓。越来越浓的醇香顿时把她整个儿淹没了。撤掉缸盖时,一泓澄亮清透的液体亮闪闪地充斥到眼里。母亲往缸中插入酒漏,再舀起酒倒在白瓷碗里,来的人都喝上一碗。端起碗的人先是放在鼻子上猛嗅一阵,用舌头舔上几舔,然后眯起眼睛,一口、二口……嗞然有声,一碗酒要啧着嘴品上半天,一边喝一边夸“好手艺”。

    ⑦这几大瓶酒要滋润全家大半年,母亲常舀了几提,装上一壶,让父亲慢慢地品。这酒香气回溢,清醇可口,冬天驱寒,伏天解渴。家里有了客人来,酒是非喝不可的,几杯下肚,客人脸酡眼醺,母亲边加酒边说:“再喝点,酒有的是,这酒别的地方喝不到哩。”又夸起这酒的好来,说这“湖之酒”早年是贡品,当年衡州府里“青草桥头酒百家”卖的就是这种酒。父亲也在一旁吟咏起不知哪里看来的《颥酒赋》:“宣神御志,导气养神。遣忧消患,适性顺情。言之者嘉其美味,志之者弃事忘荣。”客人便经不起劝,杯来盏往,不多时就有了一脸可掬的醉态。

    ⑧我离家远了,母亲却总记得我爱喝家里的酒,每年总不听我的劝,要做上一回。我喝了母亲酿的酒出门,往后的日子都醉在里头了。

    ⑨如今,我和母亲隔了铁轨、城市和这些单薄的文字,遥远的酒香又飘过来,母亲,我就是你用岁月酿成的最好的酒,本色犹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酿酒的母亲”为题,既点明写作对象,又围绕“酿酒”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叙述,贯穿全文。 B、“母亲的背影就像我们湘南土地上朴素的侧耳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的平凡与坚韧。 C、文中写父亲吟咏《颥酒赋》,是为了突出父亲学识渊博,与母亲酿酒形成鲜明对比。 D、“我就是你用岁月酿成的最好的酒,本色犹存”,此句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与眷恋之情。
    (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母亲酿酒的过程补充完整。

    井头挑水→ → →取酒品酒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的划线句子。

    开缸时,她把几个大大的玻璃酒瓶一溜儿摆开,小心翼翼地拿掉石块和稻草,像在满怀慈爱地料理着婴儿的襁褓。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 10、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杭州深度求索公司推出的深度思考大模型DeepSeek在蛇年春节表现亮眼,日流量持续攀升。该模型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大幅降低推理成本,以市场竞争力价格提供服务,有效降低了高性能AI应用门槛。

    DeepSeek的普及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正加速向引导者转型:短期来看,AI显著提升教学互动效率,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AI工具并培养批判性思维;长期而言,教育将向个性化、跨学科方向深度演进,AI不仅作为学习工具,更可能成为创新研究伙伴,推动教育重点转向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当前学生已普遍借助 AI“学伴”突破学习难点,通过智能工具的高效应用,得以从重复性课业中解放,专注攻克高阶挑战。这种变革引发教育体系深层思考:当AI具备知识传授与问题解决能力时,教师的核心价值将如何重构?教育机构的管理模式乃至存在形态都将面临根本性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技术突破不仅带来教育场域的适应性变革,更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边界。随着DeepSeek等模型的持续优化,技术创新与教育改革的共振效应或将催生更多突破性发展机遇。

    (摘编自《上观新闻》2025年2月)

    【材料二】

    在青少年科普教育领域,它能够借助大量青少年科普阅读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生成内容更加贴合青少年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能显著提升科普精度与时效,为落实“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理念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另外,DeepSeek-VL2多模态模型凭借其强大的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类型数据联合分析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文字或图片的科普呈现方式,能够把复杂的科学知识以更加丰富、生动、通俗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让科普内容的传播变得更加“轻松”,提升科普效率与受众接受度。与此同时,与GPT-4等其他大模型相比,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不到其6%,算力需求更是降低了90%。这一显著优势使得中小规模科普场馆、科普工作室、基层科普组织等能以更低成本借助该技术开发和应用智能化科普工具,将有限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内容创作和传播中,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更广泛受众群体推广,可有效补齐科普资源不均衡发展的短板。

    (摘编自《光明网》2025年2月)

    【材料三】

    妥善解决AI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对技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保障人类权利与福祉意义重大。

    在技术研发层面,要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价值观。研发机构与企业需强化AI伦理研究,于产品设计之初便纳入伦理考量,识别并降低成瘾、误导等潜在风险。比如,与AI聊天机器人交互时,界面明确标识“正在与AI对话”,同时设置使用时间和频率限制。

    制度规范层面,应构建完善治理制度以防技术滥用。制定科学、前瞻且具高度操作性的标准体系,清晰界定拟人化设计界限,严禁易致用户误解或滥用的设计。成立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全面评估AI设计与应用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并推动治理标准与准则的动态调整和持续监督。

    社会文化层面,要强化人机关系教育,通过教育系统和媒体平台普及:AI知识,明确其辅助工具角色,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促进AI技术与人类文化融合,展现其积极影响,强调人类独特价值。建立公众反馈机制,及时解决问题,推动技术持续优化。

    (摘编自《学习时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州深度求索公司推出的DeepSeek大模型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大幅降低推理成本,降低了高性能AI应用门槛。 B、在教育领域,DeepSeek的普及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立刻转型为引导者,推动教育向个性化、跨学科方向发展。 C、DeepSeek-VL2多模态模型能联合分析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类型数据,丰富了科普呈现方式。 D、解决AI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从技术研发、制度规范、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借助AI“学伴”攻克学习难点后,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 B、DeepSeek-V3训练成本和算力需求低,能让所有科普组织都开发智能化科普工具。 C、研发机构在设计AI产品时纳入伦理考量,就能完全避免AI带来的潜在风险。 D、构建完善的AI治理制度,有助于防止技术滥用,保障人类权利与福祉。
    (3)、AI在教育和科普领域分别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1、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世界广袤无垠,万千景色令人叹为观止。诗人常以妙笔绘就自然之美与人生感悟。杜甫在《望岳》中,用 “”描绘泰山神奇秀丽、山南山北明暗迥异之态;旅途中邂逅家乡故知,亦是人生幸事,岑参于《逢入京使》里以 “”,道尽途中偶遇故人,匆忙托其传递平安家书的急切心情;人生之路难免遭遇困境与迷茫,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 “”,则揭示出深刻哲理——即便身处绝境,也总会迎来转机,指引我们走向充满希望的新境界。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深度交融的学科,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承载丰富知识的图书报刊,到街头巷尾独具匠心的招牌广告;从家家户户门口对仗工整的对联,到荧屏上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再到风靡网络的短视频……这些生活场景都成为了语文学习的鲜活素材,蕴含着无限的学习契机。

    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之美,班级计划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在“我的语文生活”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已设计出“活动一”和“活动二”,请你再设计出“活动三”。

    活动一:经典古诗推荐

    活动二:精彩对联集锦

    活动三:

    (2)、同学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店铺用改过字的成语作为招牌名称,如“骑乐无穷”“衣衣不舍”“酒负胜名”等。请就商家随意改动成语制作招牌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 1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在湖湘大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如星火燎原,让千年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安,五十年挑着“一人一台戏”的行头走村串巷,从阡陌乡间到云端直播间,用双手让木偶演yì____千年乡音。同样扎根非遗传承的“90后”戴芸伊,

    留学归来后潜心钻研汨罗香囊制作技艺,从田野调查到文创开发,让这一载屈原文化的

    指尖艺术走出国门。

    这些传承人用行动印证着非遗的生命力:既要拥抱时代创新,也要守住技艺本真。在他们的努力下,湖南已构建起完善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湘绣、侗锦等百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____(①焕发 ②绽放)光彩。从村头晒谷坪到国际文化舞台,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湖湘儿女____(①爱护 ②守护)文化根脉、书写时代新篇的生动注脚。这份坚守,让非遗真正成为湖湘大地永不tuì____色的文化基因。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演yì       承    永不tuì色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拥抱时代创新”与“守住技艺本真”调换顺序。 B、把“印证”改为“证明”。 C、删掉“创新”。 D、将“既要”改为“只有”,将“又要”改为“才能”。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按要求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四口散步的场景,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温暖了你的时光,幸福了你的岁月,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不得出现错别字;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从字顺;③选材精准,突出细节描写和人物精神。

  • 15、阅读

    “爷爷,”小马儿把包子吃得差不离了,拉了拉老者的袖子,“咱们还得拉一趟,明儿个早上还没钱买煤呢!都是你,刚才二十子儿拉后门,依着我,就拉,你偏不去!明儿早上没有煤,看你怎样办!”

    祥子呆呆的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

    (1)、联系原著,老者和小马儿最终的命运如何?
    (2)、选段中祥子“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祥子为什么会难受?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3)、给《骆驼祥子》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男主人公提炼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他们的经历阐述理由。
  • 16、诗词对比阅读。

    【甲】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暮春即事

    【南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诗歌

    叠音词的使用

    “闲”情探究

    《约客》

    示例:“家家雨”是说到处都在下雨,写梅雨覆盖地域广大。“处处蛙”是说到处都可以听到蛙鸣。这两句中叠音词的使用营造了梅雨时节雨声一片的特殊氛围。”

     “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声、蚌要分析。

    《暮春即事》

    请仿照示例,赏析“双双”和“点点”这两个叠音词。  

  • 17、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星 , 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 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靳秋田索画之二》)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喝。③茗:茶。④仄:狭窄。⑤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品德高尚) B、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C、忽得十日五日之(空闲,闲暇) D、有微风细雨(时间,日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劳苦贫病

    A、孔子云:何陋 B、而安享人不知也 C、忽得十日五日 D、润泽于疏篱仄径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B、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C、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D、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文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态度一陋室不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性格和品质上有哪些相同点。
  • 18、阅读

    背   佬

    ①因为山路,因为鄂西盛产山路,我就出生在大山的褶皱里。

    居住在这里,多的是岁月沉重中的叹息,多的是武陵山脉褶皱中跳跃的生生不息的符号。【批注1:画线句极富深意,值得深入品读。】曲曲折折的山路就像弦,弹奏着人生苦痛和日月星辰的交响曲。大山里弯弯曲曲的路,路连着的千家万户,这些便谱成了一段段艰辛多难的乐章。背佬,无疑是乐章中最沉重的音符。

    ③背佬是乡里人对以背力为生的人的称谓,虽说语含轻视,但背佬依然乐呵呵地答应着。只要有人喊他们做活路,他们高兴得哪还有心思去计较什么称呼呢。

    ④我所熟悉的背佬姓向,他家木箱内还珍藏着一个“工作证书—一张皱巴巴的恩施地区印制并盖有宣恩长潭公社公章的“社会运力营运卡”。老向住在山上,我和他儿子是小学同学,我叫他向叔。

    ⑤向叔一家原先住在山上的一间茅舍里,40多年前,在前山后山,到处都是挖族打葛的人群。向叔在背力途中也顺便去挖蕨,抽空背着弄回来捶烂滤粉。那时一户人家一月粮食才十几斤,向叔说,父母总是把这点口粮留给他,父母却吃蕨粑粑,连蕨粑粑都没得吃的时候,全家人就只能吃草根树叶或是金黄色的观音土了。公社给每人每年就发三尺布票,衣裤袜被都在其中了。没有多的布料做鞋子,向叔从小到大就穿着爷爷打的草鞋风里来雨里走,草鞋虽经久耐磨,向叔照样穿不了几天,一个月要十多双呢。

    ⑥向叔27岁才找到媳妇,他岳父家比他家的日子还难过,向叔媳妇出嫁那天,一床棉絮就是嫁妆了,岳父在邻居家借了被单被面,三天后才还给人家。【批注2:本文重点讲述背佬向叔的故事,第⑥段却特意介绍向叔岳父家的情况,实属多余,删去更好。】

    ⑦向叔忠厚,做事舍得卖力,合作社领导信任他。往县城去的有十几支人力运输队伍,他担任其中一支的队长。回忆这段日子,向叔津津乐道的是,伙计们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他脚步轻快,永远走在最前头,从不偷奸耍滑。

    ⑧一次,背佬们在途中发现了一个生着重病的陌生人,这人出钱恳求背佬们抬他去医院。向叔二话不说,赶紧找了个地方把货物寄存起来,背起病人一路小跑。再晚一点送到医院,病人就不行了。向叔一分钱没要,只接过病者家属递过来的几瓢水,灌饱了肚子,又哼着自创的山歌上路了。

    ⑨在向叔背力走过的地方,他帮人捎带物品之类的事实在太普通了,只要提起背佬老向,大家背后都说他的好话。只要有活儿干,他就高高兴兴颤颤悠悠地上路,从不和人讨价还价……

    ⑩向叔真的老了,再也背不动了,也没有人再找他背力了。他的背驼成了一张弓,但步履之间还是那样稳健,做起农活来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差。风霜雪雨在他脸上刻下了密密麻麻的皱纹,如今他的耳朵背了,眼中没有了昔日的光彩,但眼神中却有着满足、友善和安详……

    ⑪在山里,不论坐在车上,还是走在山道上,我心里总也抹不去那些苦难的记忆,那悠悠的杵声,那一声声飞进白云里的“唉哟”。这道人生命运苦难缠绵的风景,终于从岁月的磨难和沉重的人文环境中解脱出来了。批注3:背佬向叔凭借哪些品质将自已“从岁月的磨难和沉重的人文环境中解脱出来”?

    ⑫背篓这原本熟悉不过的生活物事,现又变得渐渐陌生,仿佛随仿佛随着那一声声“唉哟”“唉哟”的号子走过山垭,淡出我的视界……(有删改)

    (1)、“批注1”中的表述很有道理,请说说你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
    (2)、你是否赞同“批注2”的观点?请阐述理由。
    (3)、请结合文本,回应“批注3”提出的问题。
    (4)、校刊《风华》征稿时将本文收录其中。你觉得本文放入下面哪个栏目最合适?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主旨阐述理由。

    备选栏目:A.凡人不凡                        B.历史长廊                        C.人间万象

  • 19、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拟写广告语】请为学校图书馆拟写一条倡导文明阅读的公益广告,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寻找最美对联】文文搜集了以下名胜古迹的对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作简要赏析。

    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②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陕西潼关)

    ③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湖南岳阳楼)

    我最喜欢(填序号),赏析:

    (3)、【规范语言表达】你在街上看到某幼儿园门口的宣传语上写着“拖起明天的太阳”,想提醒园长阿姨修改上面的错别字,你该怎样得体地表达呢?

    我会对园长阿姨说:

  • 20、小南所在的班级要举行诗词“飞花令”活动、为做好准备工作,他梳理了本册课本中的内容,请和他一起填写表格中的相关诗句。

    飞花令

    诗句

    出处

    情感

    含“山”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志存高远

    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放眼长远

    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灵动峭拔

    陆游《游山西村》

    豁然开朗

    含“花”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忧虑痛心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惜春留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乙亥杂诗》(其五)

    甘于奉献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