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此次活动还开展了“阅读经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栏目。读完教材推荐的名著,同学们准备通过小组合作,编制一本阅读手册,便于查阅与分享,请你参与其中。
    (1)、同学们计划将名著按一定的分类方式编排进目录中,请完成填空。

     

    (2)、手册现有三个板块八个栏目,如增“思考感悟”栏目,应放入的板块是(     )
    A、阅读准备 B、走进作品 C、分享收获
  • 2、小语同学想考一考ChatGPT的古诗文功底,请你根据对话补写出相应句子。

    小语:你知道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哪一句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吗?

    ChatGPT:知道,这句诗是“”。

    小语:请你再说几句古代文人登高望远时写的诗(词)句。

    ChatGPT:辛弃疾登高再品愁滋味,道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许浑登楼远眺,写罢秦苑、汉宫荒废,抒“”(许浑《咸阳城东楼》)的时移世迁之感。

    小语:你还能举出一些表现“面对逆境,依然乐观”的诗文名句吗?

    ChatGPT:刘禹锡贬谪归来,与朋友共勉:“今日听君歌一曲,。”范仲淹胸襟博大,抒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

    小语:厉害!时代在发展,一些诗文名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ChatGPT:当然可以,李商隐的《无题》中“”本来写的是爱情,现在常用来讴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语:ChatGPT虽然只是古诗文的初学者,但是这样的智能水平已经令我惊叹了!

  • 3、 任务一  科技筑梦·礼赞中国

    【新闻解码】

    为大力宣传本次科技节活动,学校新闻报道小组在现场发回了下面一则新闻报道,详细地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科技强国,科技兴国。复兴中学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在11月“科技月”开展了“科技筑梦·开放性科学实践”科技节主题活动。本次科技节面向全体学生,以科普渗透为引导,开展了“我的小发明”“旧物改造”“环保节约小妙招”“我的科学小实验”“奇思妙想”“我探索”等系列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科技节如火如荼地有序进行,会跳舞的机器人、自动饮水机、冲天而起的火箭、废旧材料改造的套装等相继亮相,各种奇思妙想,各个能工巧匠,智慧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灿烂的笑容在这里绽放,科技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科技的mèi力!

    本次科技节成功地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了chóng尚科学的种子,大家纷纷表示要接过科研前辈们的接力棒,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科技之花永远开在祖国母亲最需要的地方。

    (1)、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本次科技节面向全体学生,以科普透为引导。

    ②科技节如火如地有序进行。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mèi力  ②chóng

  •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都有自己的初中校服。它或许有点丑,看着它你会有说不清的复杂情绪;它或许有点重,浸透了三年来我们肆意挥洒的汗水;它或许有点脏,到处都是我们不经意间留下的斑驳墨痕……它陪伴我们朝朝暮暮,装点我们的青春时光,见证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请以《与校服有关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5、 根据你对名著《水浒传》的阅读,回答问题。
    (1)、宋江与李逵兄弟情谊深厚,但是,宋江最后却毒死了李逵。请你结合小说主题,从“忠”与“义”的角度谈谈你对宋江这一行为的看法。
    (2)、有研究者认为“梦是《水浒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请说说晁盖所做的“北斗星梦”对后续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 6、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①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在旅馆里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局促不安。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大战过后,老人已失明。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无法应付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老人知道,为了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她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②到了她家,“赫尔瓦特急于把他的宝贝给您看,今天都没睡午觉。”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

    ③桌上摊开了一大堆画夹。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④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纳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⑤听到这位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⑥ “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结结巴巴地说。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扬扬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描绘这幅画一切可能有的细节。那张尴尬的脸才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⑦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⑧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我心爱的藏画,真幸福。我想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⑨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感激地望着我,一面流泪。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盲人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书画商人专程跑来,打着看望老主顾的旗号,实际是想狡猾地从他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但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似乎早已忘怀,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

    ⑩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老人把身子猛伸到窗外,他挥动手绢,叫道:“一路平安!”他的嗓音高高兴兴,像少年人一样清新爽朗。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茨威格的《看不见的珍藏》。全文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艰辛的情形。小说中盲人收藏家的妻女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瞒着盲人收藏家变卖了他珍藏的画作。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1)、文中的“我”是一名书画商人,为了帮助扮演“我”的同学把握心理的变化,请你梳理相关内容并完善表格。

    电影剧情

    心理

    为瞒过老人,老人的女儿告知原委并请“我”配合圆谎。

    感动

    恐惧

    老人介绍《安提俄珀》时发现画不对劲,慌乱狼狈。

    感动

    离开时“我”想到自己的初衷和老人对艺术的热爱。

    (2)、老人在赏画时的表现是微电影的重点,请你为扮演老人的演员说戏。

    ①“老人小心翼翼……空白的纸。”在表演这一幕时,要重点注意老人的 , 因为

    ②“他那瞳仁僵死……智慧的光芒。”在表演这一幕时,要重点注意老人的 , 因为

    (3)、为微电影命名时,你仍想沿用文章标题,觉得标题意蕴丰富。请把你对标题的理解分享给同学们。
    (4)、这篇小说主题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归纳小说的三个主题,再分享给同学们。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小说”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外物》,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材料二】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是不大对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提供给我们的。

    哲学能教我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地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的,也就与别种书籍同样有它独立的、无可代替的价值与使命。它不是仅供我们“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一部小说中,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大概地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所以,我们读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材料三】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我们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

    毕飞字: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

    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

    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

    (《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采访作家毕飞宇实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      )
    A、“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寓言。 B、材料二中老舍主张:哲学能教我们“明白”,它不仅比小说说得有趣,还亲切、动人。 C、材料三中,在毕飞宇看来,经典作品之所以需要反复阅读,是因为读者一生都很难与经典作家具备对话的能力和资格。 D、材料三中,毕飞宇对于小说的态度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掌。他会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
    (2)、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任选以下一篇小说,结合其中情节,说说你对“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这句话的理解。

    A. 《我的叔叔于勒》       B. 《孤独之旅》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 , 花光如颊 , 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节选自《初至西湖记》)

    【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节选自《游岳阳楼记》)

    ①保叔塔:一名保俶塔,在西湖北宝石山上,始建于宋初。②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③山色如娥: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④颊:面颊。⑤小舫:小船。⑥鹅溪练:一种名绢。⑦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朝夕阴           

    ②茶 , 即棹小舟入湖      

    ③泫然不能自也     

    (2)、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取 酒 共 酌 意 致 闲 淡 亭 午 风 渐 劲 湖 水 汩 汩 有 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4)、乙文善用比喻和联想,“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 , 连无法言说之处,也能联想出“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的空灵境界,把初见西湖时 (用原文中短语填写)的状态抒写得淋漓尽致。丙文中同样运用了比喻的句子是 。
    (5)、甲文中的“迁客骚人”和丙文中的游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二人在扬州相逢,分别写诗相赠。

    (1)、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感慨万千,其赠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是被所累。白居易的诗与刘禹锡的诗相比,感情基调较
    (2)、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补充对话。

    白居易:梦得,①

    刘禹锡:乐天,我虽遭贬谪,在巴山楚水漂泊了二十三年,但我想对你说,②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 10、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也是酒酿的故乡,《行路难》(其一)中,面对精心陈列的饯行酒,李白却“① , ② ”,其内心愁苦,可见一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在中秋夜举杯遥祝,希望普天之下家家团圆,“但愿人长久,③ ”,其乐观博爱,明月可鉴;《岳阳楼记》中,文人骚客“登斯楼也,则有④ ,⑤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愉悦心境,隔空可感;《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与亭中客人共饮三大白,难怪舟子感慨“莫说相公痴,⑥ ”,其故国之思,令人叹惋。

  • 1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走近小说名家】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尊敬鲁迅先生,因为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好像一个面对身负重伤的孩子的医生,执着手术刀,含泪为之疗伤。面对封建腐败现象,他毫不妥协地斗争;面对中国人民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现状,他痛心疾首地大力鞭笞。他凝视着劣根深重的民众,如同严父一样既爱又愤,他的人格远远超越了普通作家的人格之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诗歌《自嘲》里的名句,表现了他坚决与反动派斗争到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是他一生的写照。我们要记住鲁迅从他的文字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就会有新的希望诞生。

    (1)、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复句标注出类型。

    复句      ②复句      ③复句

    (2)、班级要从下面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活动宣传标题,请你选择并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

    (3)、文段中的画横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活动开篇】同学们,小说是大家【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它就像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小说是项链,那么细节、情节、故事则是小号珍珠、中号珍珠、大号珍珠。将情节串起来的线索往往是故事的脉络。人物则承载着小说的思想、灵魂。例如,那辛苦麻木的闰土、辛苦恣睢的杨二嫂,那生活(jiéjū)、自私势利的菲利普夫妇,那在空旷的芦苇丛中孤独前行、在(xiēsī-dǐlǐ)的暴风雨中坚强成长的杜小康……每一个赋予小说以灵魂的人物都被作者刻画得【乙】。

    (1)、给文段中的加点词注音。

    恣睢     ②空旷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ié jū)       ②(xiē sī dǐ lǐ) 

    (3)、根据语境,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喜闻乐见   入木三分 B、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C、脍炙人口   入木三分 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 13、写作

    电影《老师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拥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生活中,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经历“最好的时光”,或许期待着它的到来。

    请以“最好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不得抄袭、套写。(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 14、同是杀虎,为什么李逵杀四虎反而没有武松杀一虎出名?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列举你认为有说服力的原因。
  • 15、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被劫。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仔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遛一圈。

    ⑤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⑦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⑪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⑫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⑬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⑭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A】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⑮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⑯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

    ⑰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B】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1)、第⑦段写老人“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
    (2)、阅读原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仔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本句描写广场上散步的人,有什么目的?)

    (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5)、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a.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b.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善辩。指行为放荡、玩世不恭的酗酒者。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日朔,这里指代一个月。④惩艾(yì):惩治过错,警戒将来。⑤曩(náng)时:从前。⑥勒:编辑。⑦无如之何:没有什么办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媵人持沃灌   汤:

    (2)岁有裘葛之   遗:

    (3)一见能诵     辄:

    (4)心其说       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3)、以【甲】文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求学过程中的困难的?
  •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将叙事、用典、言志融为一体,风格豪放,超迈洒脱。 B、该词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词人有少年人的豪情。 C、“狂”字贯穿全篇,上片虚写狩猎之狂,下片实写战争之狂。 D、“亲射虎,看孙郎”一句中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了出猎时的高昂情绪,表现出词人壮志满怀的英雄气概。
    (2)、在下片中,词人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9、默写

    自然风物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意象和精神寄托。秋霜寄托苍凉,范仲淹用“羌管悠悠霜满地,① , 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戍边将士的悲情;舟木可蕴情怀,刘禹锡借“② , 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昂扬向上的精神;大风可明志向,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③”吟唱自信乐观的高歌;夜色可怡心神,范仲淹的“浮光跃金,④”描摹春夜月湖的澄明;皎月可慰忧心,杜甫的“露从今夜白,⑤”传达无限深沉的思念……

  • 20、小冀对汉字起源也产生了兴趣,请仿照他查到的“朋”字的解说,对“友”字做字源解说。

    “朋”:像两串贝壳并排系在同一根棍子上,“朋”为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平等”之意,引申为“朋友”“同类相好”。

    “友”: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