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诵读诗文佳句,能让我们领略到丰富的内涵。读《诫子书》,我们从“① , ②”中认识到不要被功利左右,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实现远大目标;读《潼关》,我们从“③ , ④”中体会到诗人冲决罗网、实行改革的豪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我们从“⑤ , ⑥”中感受到诗人在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 

  • 2、下面是小冀同学写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优美语段。语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城市公园的湖边,经常能看到老人带着面包屑喂天鹅。②老人轻轻蹲下,微笑着把食物撒在水面,天鹅们欢快啄食,偶尔还会伸长脖子,像是在和老人互动。③天鹅们优雅地游向老人,没有丝毫畏惧。④这般画面,是城市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暖一隅,让忙碌的都市生活多了份温情与美好。

  • 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一:动物是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元素。春天鸟雀们的(xuān rǎnɡ)声,被定格在无数咏春诗中,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门前伏着的晒太阳的小猫,被画家描摹到画纸上,体现出画家对    甲    (恣意/惬意)生活的向往;(xiū qiè)躲藏在草丛中的小鸭,被摄影师记录进镜头里,体现出拍摄者对生命的    乙    (探寻/探查)……动物无处不在。这些富含动物元素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也激发了我们爱护动物。    

      资料二:初冬时节,乐亭县渤海湾湿地波光粼粼、芦苇摇曳,泥质滩涂、淡水沼泽、海岛、盐池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引来成群越冬迁的候鸟。自2023年以来,已监测记录到398种迁徙候鸟。乐亭县大清河盐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曾举行野生鸟类集中放飞活动。穿过清晨的漫天霞光,应和着(yú huī)中的渔舟晚歌,丹顶鹤、遗鸥、松雀鹰、红喉歌鸲、蒙古百灵等候鸟重回自然。丹顶鹤在水面滑翔东方白鹳迈着优雅的步子安详地觅食遗鸥披着雪白的衣服悠闲地散步……

    (1)、根据“资料一”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uān rǎnɡ)     ②(xiū qiè)

    (2)、“资料夹”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伏(juǎn) 迁(xǐ) B、伏(quán) 迁(xǐ) C、伏(juǎn) 迁(tú) D、伏(quán) 迁(tú)
    (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4)、“资料一”中画横线语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5)、“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复
    (6)、“资料二”中“芦”和“苇”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艹”。“芦苇”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花紫色。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根状茎可入药。也叫苇子。”由此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艹”应该是汉字的变体。 
  • 4、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路上经过许多山。请从下面任选一座山,结合相关故事情节,说说它给我们的启示。

    A.花果山 B.五行山 C.火焰山

    (2)、读书还要大胆发挥想象,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五个人的取经队伍需要扩大,那么你觉得还可以吸纳《西游记》中的哪个妖怪参加?说出你的理由。
    (3)、有人认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从唐僧身上得到的启示。
  •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野猫的裁决

    阿瑟莱德

    从前,有一只鹧鸪,在一处山林的草丛里安了个窝,它的窝不但能遮风挡雨,而且舒适透气,是一个很不错的栖居之地。

    有一天,鹧鸪离开它的窝,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觅食。这一去就是好些日子。其间,一只兔子来到这里,发现了鹧鸪的窝,就住了进去。过了几天,鹧鸪回来了,它对兔子的行为十分生气。

    “喂,兔子,”鹧鸪怒道,“你怎么能趁我不在的时候霸占我的窝呢?出来,赶快出来!”

    “你凭什么说是你的?”兔子也不甘示弱,“这是一个无主之窝,我占了就是我的,这是森林法则规定的。”

    “可是,这并不是无主之窝,在你来之前我就在这儿住了好久了。”鹧鸪据理力争。

    “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兔子说,“但是我来的时候这儿是空的,而且我已经住了好多天了,所以这儿现在就是我的!”

    在它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一只体型硕大的野猫走了过来。野猫是一个卑鄙的家伙,但它总是把自己伪装成很高尚的样子。此刻,一个恶毒的计划正在它心中酝酿。不过,它现在首先需要得到鹧鸪和兔子的信任。只见它用后足站立,把一只前足放在胸前,装模作样地祈祷:“哦,我的主啊,生命如此脆弱,又如此短暂,让我们文明地生活,公正地做事,理性地解决争端,共同创造出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吧!”

    听了野猫的祈祷,兔子觉得野猫既强大又公正,让它做裁判解决窝之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它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鹧鸪表示怀疑,提醒兔子别忘了野猫是它们共同的天敌。不过,兔子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对鹧鸪说:“如果你不愿听野猫的裁决,就表示你放弃了窝的所有权。”

    听了兔子和鹧鸪的对话,野猫心中暗喜,但是它假装犯难地说:“你们俩,一个是早就在此居住,一个是现在实际居住……唉,该怎么办呢?”

    兔子说:“神圣的野猫先生,我们相信你,如果谁不听从你的裁决,你就将谁吃掉!”

    “亲爱的朋友,请你别这样说。”野猫说完,看了一眼始终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的兔子和鹧鸪,“我是决不会做出那种凶残的事情的!不过,既然让我裁决,你们就要让我听明白。我老了,耳朵不好,你们离我这么远,我怎么能听明白呢?来,都靠我近一点。”

    兔子和鹧鸪听了野猫冠冕堂皇的言语之后,放松了警惕,往它跟前走了走。当它们走到野猫面前时,野猫露出了真面目,它一手抓住兔子,一口咬住鹧鸪,然后将它们全部变成了自己的盘中之餐。

    (1)、鹧鸪和兔子因何产生争执?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鹧鸪对野猫的态度最初是怎样的?后来为何还是上当了?
    (3)、野猫是如何一步步实施它狠毒的计划的?
    (4)、请用几个词语评价一下故事中的野猫。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提炼出两则寓言相同的寓意。

    链接材料:有一天,猫不怀好意地、假惺惺地举办生日宴会,请来许多鸡赴宴,鸡刚一到齐,猫就立刻关上大门,把他们通通吃掉了。

  •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小冀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童话和神话的材料。

    材料一:“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选自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材料二: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

    (选自《儿童文学辞典》)

    材料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选自《风俗通》)

      注:①絙(gēng):粗绳索。

      材料四: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神话中的英雄以刀斧、弓箭为武器。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

    (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说说你对材料二中画线句的理解。
    (2)、材料三“女娲造人”这一神话蕴含着人类怎样的追求?结合材料四分析。
    (3)、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童话和神话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和创作意图上的不同点。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杞人忧天》)

    【乙】景公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居处:日常生活。③兴事:大兴土木。④赋敛:征收赋税。⑤使民:役使民力。⑥不胜:不尽。⑦怼(duì):怨恨。⑧见:同“现”,出现。⑨奚:哪里,表反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因往之:        

    其人然大喜:        

    兴事无        

    赋敛无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夜 者 寡 人 梦 见 彗 星 吾 欲 召 占 梦 者 使 占 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②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

    (4)、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甲文中的“晓之者”和乙文中的晏子处理的方法却不一样。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的。
  • 8、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各题。

    【甲】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解释甲诗中“何当”一词的意思。
    (2)、甲、乙两诗中,李商隐和白居易虽所处的时间、环境有所不同,但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两诗都表达了诗人的之情。 
    (3)、两首诗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 9、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文学,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①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是时序更替里诗人的漂泊之感;“遥怜故园菊,②”(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百姓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夜阑卧听风吹雨,③”[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诗人在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自古逢秋悲寂寥,④”[刘禹锡《秋词》(其一)],是诗人愈挫愈勇的壮志豪情;“⑤ , 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游子在夕阳之下抒发的羁旅之苦。 

  • 10、下面是小冀同学搜集到的关于想象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

    ①古时人们看到天高地阔、人类繁衍,就想象有神力造就这一切,于是产生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美丽的神话。②从冰块到电冰箱,从珠算到电脑,从鲁班木鹊三天不落、万户以鸢为翼的探索,到“梦天”实验舱对接成功,都离不开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合。③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④这说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⑤可见,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学创造,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一:寻遍名篇,想象就在举止间。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跟随吴承恩天马行空的想象,感受孙悟空的    甲    (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和英雄气概□跟随安徒生夸张的笔触,体会人们随声附夸赞新衣的(huāng dàn)离奇;跟随袁珂大胆新奇的改编,想象女娲为原本荒凉的世间带来的(péng bó)生机……想象,将一举一动    乙    (凝聚/凝结)于笔端,将纷繁万物概括进文章。 

      资料二:敦煌石窟,绘有飞天近6 000身。他们色彩斑斓、姿态优美,自由自在地飞行于天空之中,传达着古人对飞天之梦的浪漫想象。战国屈子著《天问》,明朝万户行壮举,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以丰盈的想象和而不舍的努力,让飞天之梦成为现实。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北斗”指路……这些见证着中国航天奋斗史的大国重器,被浸润了传统文化的名字刻下了浪漫的符号,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遨游天际。无数的航天人在逐梦路上,从不逡巡彷徨,而是一路向前、永不停息。他们才是新时代壁画上最美的飞天!

    (1)、根据“资料一”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huāng dàn) ②(péng bó)

    (2)、“资料夹”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声附(hè)   而不舍(qiè) B、随声附(hé)   而不舍(qiè) C、随声附(hè)   而不舍(qì) D、随声附(hé)   而不舍(qì)
    (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对偶
    (5)、在“资料一”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6)、“资料二”中“逡”和“巡”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辶”。“逡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由此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辶”应该是汉字的变体。 
  • 12、为了营造文化氛围,增添人文气息,学校开展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小题。

    (1)、城镇和乡村儿童阅读受限的最大原因分别是什么?
    (2)、请你为“振兴乡村教育,助力儿童摆脱阅读困境”活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13、分析孙悟空三次离别唐僧时的情节和语言,谈谈孙悟空的成长变化及你的感悟。

    回目

    相关情节

    语言

    14

    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唐僧“绪绪叨叨”。

    “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

    27

    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又训斥又念咒,还写了贬书要赶走孙悟空。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57

    孙悟空打死两个草寇,再一次被唐僧驱逐。

    “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

    “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我家的猫,创造了猫国奇迹

    莫 言

    ①我家那只猫生第二窝猫的时候,已是初夏,家家户户都赊了毛茸茸的小鸡雏。

    ②放在院子里,唧唧地叫着,跑着,确实有几分可爱的样子。

    ③我家自然也赊了鸡雏。我经常发现猫蹲在黑暗的角落里,目光炯炯地窥视着鸡雏。

    ④几天之后,邻居一个孙姓的老太太,骂上门来了,自然是骂猫,说有一只小鸡被我家那只猫给吃了。后来又接二连三地有人骂上门来,我们本是积善之家,竟因一只猫担了恶名,并不仅仅赔偿人家几只鸡罢了。

    ⑤祖母把猫装进一条麻袋里,死死地捆扎住了麻袋口,然后,由二哥背到街上,扔到一辆去潍坊的拖拉机后斗里。

    ⑥祖母对拖拉机手说了半天好话,央求人家第一不要厌烦猫叫把它中途扔下;第二到了潍坊后要把麻袋左转三圈右抡三圈,把猫抡得头晕了再放它出袋,免得它记住方向跑回来。

    ⑦猫被扔进拖拉机后斗里,拖拉机后斗颠颠簸簸,把猫给拖到潍坊去了。潍坊离我们村子有多远?三百二十里。

    ⑧失去母亲的四只小猫彻夜叫唤,激起我的彻夜凄凉。天亮后,祖母连连叹息,说:“可怜可怜真可怜,人猫同理,这四个孤苦伶仃的小东西。”

    ⑨祖母腾出一个筐子,絮上一些细草,做成了一个猫窝,又吩咐我从厢房里把四只小猫抱到家里来。

    ⑩梅雨时节到了,半月雨水淋漓,连绵不断。我无法出家门,百无聊赖,便逗着四只小猫玩,并用土豆糊糊喂它们。我看着生满绿苔的房檐下明亮的雨帘,雨大一阵小一阵,但始终不停,屋子里也一阵晦暗一阵明亮。

    ⑪当晦暗时,四只小猫的八只眼睛闪着绿绿的光,好像磷火一样。树叶沙沙响着,是风在吹,我想象着那只老猫的情景,它在那遥远的潍坊,生活得怎么样?

    ⑫农村的阴雨天,无事可干,劳累日久的大人们便白天连着黑夜睡觉,雨声就是催眠曲。我逗着猫玩一阵,看一阵雨,胡思乱想一阵,瞌睡上来,伏在一条麻袋上便睡。

    ⑬蒙眬中看到那只猫穿越河流与道路,出没郁郁青纱帐,顶风冒雨,向家乡奔来……一阵喧闹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我又揉揉眼睛。那只猫果真回来了。

    ⑭它遍身泥巴,雨打湿猫毛更显得瘦骨嶙峋。四只小猫与老猫亲热成了一个蛋。

    ⑮我大叫着:“猫回来啦!猫回来啦!”家里人纷纷起来,看着猫儿女与猫母亲生离死别又重逢的情景,这情景委实有点感人。

    ⑯祖母立刻吩咐母亲给猫备食,它吃鸡的罪恶阴影消逝,起码是在我家老幼的心里,洋溢着一片猫中英雄所创造的奇迹的辉煌光彩。

    ⑰猫离家十七天,如果不走弯路,跋涉三百余里。它是被装进暗无天日的麻袋里运走,拖拉机手老邱又忠实地履行了祖母“左转右抡”的嘱咐,它是靠着什么方法重返家园的呢?

    ⑱这个谜我始终解不开。

    ⑲祖母看着急急进食的猫,感叹道:“猫老多啦!”

    ⑳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对这只猫的敬佩,一直认为这只猫创造了猫国的奇迹。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祖母谋划,母猫被弃→小猫唤母,家人惦猫→②

    (2)、选文第⑬段中的画线句“我揉揉眼睛,我又揉揉眼睛”是否累赘?为什么?
    (3)、有同学认为第⑩段的环境描写与故事内容没有关系,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猫国的奇迹”的理解。
  • 15、活动结束后,小冀在活动记录本上写了一段感想。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文字中有缺漏,请你帮忙修改、补充。

    ①自然滋养万物而不计得失,(  )人不负青山,青山(  )不负人。②我们要牢固维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生态“红线”用好法治“利剑” ,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③庾信说□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④我们一起来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尽一份力,汇聚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磅礴力量,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1)、在第①句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你发现第②句画线部分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请向小冀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3)、第③句缺少标点符号,请你帮小冀在方框内补充完整:____。(填序号) 
    A、:“ , ”。 B、:“ , 。” C、, 、 。 D、: 、 !
  •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共存于地球家园,命运息息相关。本单元的一组文章,既表现了人对动物的(xīn shǎng)与(zūn zhòng),对其命运的关注,也展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和冲突。阅读这些文章,相信你对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xīn shǎng)

    ②(zūn zhòng)

    (2)、“谐”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 
    (3)、下列对语段中“成员”“一组”“和谐”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词  数量词 形容词 B、名词 数量词 形容词 C、形容词 数量词 动词 D、数量词 形容词 名词
  • 17、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小元展示了下面两幅图。你认为“美猴王”和“孙行者”哪个更具英雄气质?请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小元:《西游记》这本书中,孙悟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谓,探讨他在不同阶段的称谓和具体表现,会让我们对“英雄”有更全面的理解。

  •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1)、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4)、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 19、理解型默写。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并包含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

    。 

    (2)、《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性情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20、以下名人名言中,与“人活在世上要有价值,要去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人活着才有意义”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
    A、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海明威 B、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C、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D、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