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文言文阅读, 完成各题。
【甲】愚公移山 (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乙】詹何钓鱼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 , 芒针为钩,荆葆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 , 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 “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②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③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
【注】①纶:钓鱼的丝绳。②弋:射箭。③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B、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C、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D、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与乙文中“詹何以独茧丝为纶”与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B、联系“哀转久绝” (《三峡》) 的“绝”,可推知乙文中“纶不绝”中“绝”的意义为“消失”。 C、乙文中“五年始尽其道”与“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中的“道”意思不同。 D、甲文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与乙文中“当臣之临河持竿”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对话表现愚公大智若愚,乙文开头写詹何独特的钓鱼技术来表现超凡的技艺。 B、从愚公和詹何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品质:坚定的信念和长远的目光。 C、甲文运用对比来塑造愚公和智叟人物形象; 乙文类比说理,用钓鱼之术类比治国之道。 D、甲文以神话故事结尾,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乙文以楚王对詹何的肯定结束故事。(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甲文)
②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乙文)
-
2、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各题。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之一,①____。一是形态之美。篆书、汉隶、行草等各有千秋:篆书古朴端庄、行书潇洒飘逸、草书龙飞凤舞、楷书严整俊秀。② ____。汉字本源上便带着自然意蕴,连缀成文,成为诗化的意象,散发着诗意的清香。三是音韵之美。汉字发音字正腔圆,轻重有序,巧用双声叠韵,抑扬顿挫,仿佛跳动的音符,和谐悦耳。汉字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非凡的魅力。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到衍生开来的《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与汉字书写、应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节目日益红火。从中小学普及书法课,到书法艺术活动走入菜市场,再到汉字活字印模等成为畅销文创产品,坚守与创新并举,不仅让汉字在当代艺术和生活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也让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得以激活。
(1)、请在文中①②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意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
3、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各题。
语文书写文化之美,彰显精湛工艺。中国石拱桥雄跨江河,有的屹立千年不倒,施工技术巧妙绝伦;苏州园林美如图画,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处处体现着建筑师们自出心裁的设计和创造; 《清明上河图》那qiú jìng(a) 的线条、灵动的笔法,描绘出南渡遗民梦中的繁华……
语文铭记历史时刻,留存珍贵影像。我三十万大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国民党反动派纷纷 kuì tuì(b) ;跳水姑娘吕伟宛如凌空翔舞的“飞天”,入水悄然不惊,现场响起振聋发聩的掌声;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英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c)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语文① ____。在晶莹的泪光中,朱自清仿佛看到了脚步 pán shān(d) 、神情颓唐但又爱子深切的父亲; 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茅盾遇见了没有婆娑姿态,倔强挺立的不平凡的白杨树;在宁静闲适的日子里,汪曾祺想念昆明那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
(1)、根据文段a、b、c、d处的拼音,请依次正确书写括号里的词语。(2)、 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巧妙绝伦 B、自出心裁 C、振聋发聩 D、坦荡如砥(3)、 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抒写万物之思,醉享诗意生活 B、书写无言父爱,讴歌浪漫情怀 C、记录亲人之爱,传授为人道理 D、抒发生活情思,表达人生感悟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时间的列车上,爱从不缺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朋友真挚的爱,有陌生人无私的爱……
请将文题“爱与 ▲ 同行”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
5、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1)、该片段选自长篇小说《①》,作者是②(朝代)的 ③。(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故事情节。(3)、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书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而知天命 命:命令。 B、饭疏食,饮水 饭:吃。 C、三军可夺帅也 夺:夺取 D、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相委而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有闻而传之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匹夫”泛指平民百姓;“吾”人称代词,我。 B、第8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他认为应绝对排斥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C、孔子倡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为乐、谦虚好学等学习态度。 D、“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
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
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⑨钓舟:指行舟。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镜天飞雪一双鸥”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8、阅读
____
黄晨
①阳光抚在屋顶的青瓦上,早起的鸟儿已经高歌着展开双翼,迎接清晨的第一缕微风。乡村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且平和,充满了令人舒适的气味。每当这时,我的耳畔总会响起雄壮高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想起他。
②仲春时节,我们这个坐落在万山围子中的小村庄,便被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包裹成一片鲜红。映山红,也就是杜鹃花,它们的颜色真像在血水中浸泡过一样,重叠的火红、深红、鲜红、浅红,把延绵的山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晚霞。在映山红的海洋中,最醒目的并非青瓦白墙,也并非是蓝得高邈的天穹,而是同为红色的,每天五点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升旗手就是我记忆中的他——一位耄耋老人。
③天还未亮,老人在他同样银丝如雪的老伴儿的搀扶下,手捧那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红旗,来到了村子前高高竖立的旗杆下,在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目送国旗冉冉升上蓝天。老人颤颤地举起了右手,挺直脊梁,一个标准的军礼使漫山的杜鹃花都黯然失色。盯着冉冉升起的红旗,老人的眼中充满了孩童般的热望神采。每每这时,他的老伴儿——那个慈祥的妇人,便端坐在一旁的青石上,微眯着双眼,见证着这一神圣的时刻,目光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自豪与骄傲。
④“风雨无阻”就是村里人对这位升旗老者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他最高的赞扬。老伴却以一种嗔怪的口气道:“老头子就是倔驴脾气,要是一天不让他去,还跟我置气呢!”但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来,老妇人的嗔怪语气中更多的是自豪,她正以这种方式向众人炫耀着她那位“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丈夫呢!
⑤升旗的老人身体尚还健朗,只是有些记事不清了。但每每孩子们围着他要听故事时,老人总能很清晰地说出一句:“当年在部队……”于是滔滔不绝,如溪水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老人这看似无头无尾,却真挚感人的故事。“那时候条件很不好,去当边防兵,整个班我最小,只18岁……”老人讲着故事,眼中闪着光,“那时大雪封路啊!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班长照顾我,把他的干粮给我,一直坚持到雪化掉,外面的给养送上来。我活了下来,而班长却因为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被高原反应夺去了生命……”讲着讲着老人语塞了,转过头偷偷地抹去了眼角的浊泪,“班长临死前只留下了一句话:一日为兵,终生为兵……”
⑥我问老人:“爷爷,每天这样您不乏味吗?”老人笑了,摇摇头。
⑦村民问老人:“老头,怎么?还想回部队啊?”老人笑了,点点头。
⑧记者问老人:“您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什么目的吗?”老人笑了,既不摇头也不点头。
⑨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问他各式各样的问题,但老人只是笑,那种笑容没有任何刻意的着色,只是一个军人本色的微笑。
⑩老人去世那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村民们自发地给老人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追思会,老人安卧在血红的杜鹃丛中,身上覆盖着他那面升了四十年的国旗。村口的大喇叭里,《义勇军进行曲》高亢而嘹亮,一遍又一遍。
⑪安葬老人的第二天,村门口那根高高的旗杆上,又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那鲜亮而光辉的色彩,像一枚火炬,点燃了山村的这片蓝天。
(1)、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具体写了有关“老人”的哪些事。(2)、有同学读完文章后认为第①段毫无意义,可以将其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结合全文,说说第⑪段划线句子的含义。安葬老人的第二天,村子前那根高高竖立的旗杆上,又升起一面五星红旗。
(4)、老师在课堂上给出以下两个题目,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A.老兵 B.升旗
(5)、本文中的老兵已被校刊《青草》中“闪光人物”专栏选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感受并学习闪光人物身上优秀品质,请你从学过的课文中再选择一位与老兵具有同样品质的人推荐至该专栏,并说明理由。 -
9、古诗文默写。(1)、 建安年间,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水何澹澹,”的诗句描绘出水波荡漾、海岛屹立的画面。(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4)、 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行,“ , ”(《<论语>十二章》),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5)、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前人的悲秋之态,直接表明自己对“春”与“秋”看法的诗句是: , 。
-
10、综合实践。
清江浦中学开展迎接新同学结交新朋友活动,你作为其中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1)、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给本次活动拟个名称。(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60字左右。要求引用一句有关交友的名言或诗句。 -
1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C、我们应当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D、清明小长假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成为新晋网红景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大约4.5万左右的游客前来参观。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不当的是( )A、在合唱团里,他的声音总是要比别人高几度,显得格格不入,鹤立鸡群。 B、这个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C、鲁迅先生对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正人君子”深恶痛疾。 D、那位作家把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澄清 诀别 怂恿 花团锦簇 B、骄媚 佘晖 羞怯 为罪潜逃 C、遮蔽 云宵 博学 莫不关心 D、啄磨 捶打 安详 惊慌失错
-
14、作文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世说新语·言语》
两段选文都蕴含着亲情,前者传承着美德,后者透露着智慧。请以《我与 ▲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与亲人、师友、同学、邻里相处的故事。
要求: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15、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段中的“他”指的是。(2)、文中的“他”是怎样的人? -
16、阅读
【甲】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牧竖(节选)(蒲松龄)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③彼,跑④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小孩。②致:招引。③趋:跑向。④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缀行甚远 缀:紧跟、连接 B、相去数十步 去:离开 C、其一犬坐于前 犬:狗 D、意甚仓皇 意:意图(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骨/静以修身(诸葛亮(《诫子书》))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C、眈眈相向/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二则》) D、两狼之并驱如故/谋分捉之(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 B、甲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一波三折又一气呵成;乙文讲述的是两个牧童捉小狼除大狼的故事,牧童采取了“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策略。 C、甲文中“暴起”“劈”“转视”“断”等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乙文中“谋分捉之”体现了两牧竖的智慧。 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4)、翻译下列句子。①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17、阅读《父亲的节日》,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节日
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儿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竞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儿给我的花。那一枝花,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儿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摘自《青春潮》)
(1)、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2)、联系上下文,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①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
②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
(3)、如何理解第⑨段和第⑩段划线句中的“开心”和“沉默”。(4)、在西方神话中,传说是圣母玛利亚看到耶稣受到苦难流下伤心的泪水,眼泪摔下的地方就长出来康乃馨,因此粉红康乃馨成为了不朽的母爱的象征。想必你也为父母送出过礼物,请写写最近一次你为父母送出了什么礼物,这礼物又有何用意? -
18、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你认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2)、说说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星汉灿烂,。(曹操《观沧海》)(2)、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遥怜故园菊,。(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河流大野犹嫌束,。(谭嗣同《潼关》)(5)、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时,我们可以引用《论语·学而》中的“ , ?”。
-
20、某校开展“我的互联网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
全校学生上网调查
【材料二】
网络沉迷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因为青少年的大脑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自控能力较差,更加容易对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流行产物所带来的视觉、感官震撼感到兴奋,难以控制自己想继续上网冲浪的心情,继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体能下降等问题。
【材料三】
开启“清朗·2023年署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严厉整治各类有害内容和违法犯罪;及时发现处置网络欺凌行为,防止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扩散传播;对于学习类App、儿童智能设备等,加强功能安全风险评估,禁止出现各类不良内容,不得诱导充值消费。筑牢青少年保护防线,让其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什么重要信息?(2)、简要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主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