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漫步于古诗文的殿堂,我们可欣赏“庭中有奇树,(1”的庭院春景,“树树皆秋色,(2”的山野秋景:可感受“清初霜旦,(3”的清晨之景,“夕日欲颓,(4”的黄昏之景;也能领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江南美景,“(6 , 长河落日圆”的塞外奇景;在“(7松柏有本性”中,我们看到刘桢借松树的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在“(8寄身于草野”中,我们体会到曹植对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当人生遭遇挫折困顿,我们可以用古诗中的“”来勉励自己,振奋精神。(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 2、初二年级11月墙报的主题是“拼搏·梦想”,墙报小组的同学在巴黎奥运会的资料中寻找素材。请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奥运会,中国新一代青年凭借勇气、毅力和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在多个项目中接连收获惊喜,不断创造历史,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郑钦文女单网球荣耀登顶;游泳界的新秀潘展乐以惊人的速度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创造了历史;18岁的小将邓雅文横空出世 , 凭借娴熟的技术将金牌收入囊中;历经40年的奋斗和等待,中国花样游泳队终于在巴黎迎来绽放时刻。

    团结协作、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自强不息 , 这些精神品质在运动员们身上展现得入木三分。他们不仅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更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巴黎奥运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奥运精神永不落幕,激励着无数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为了理解“新秀”的意思,有同学查阅词典,找到“秀”字的六个解释:①植物抽穗开花;②凸出,高出;③清秀;④聪明;⑤优异;⑥优异的人才。请你帮他解释“新秀”在此处的意思。
    (2)、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 B、横空出世 C、自强不息 D、入木三分
    (3)、以下是墙报小组的同学合作撰写的赞美运动员的句子,请你从中选择两句组成一副对联,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

    ①好健儿奋写体坛新史             ②历艰辛战强手国威震

    ③众英杰威振民族雄风             ④健儿驰骋世界英名扬

    上联:下联:

  • 3、金秋十月,学校举办了盛大的秋季运动会。年级宣传部的同学采集赛场上的新闻,准备编辑一份运动会特刊。下面是两篇新闻特写的节选,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他手持实心球,缓缓走向起点。他抬手的一瞬间,场内场外的观众都屏息liǎn(     )声,首以待。

    只见他两脚前后叉立,双手持球手腕后翻,将球置于额头右斜上方,他的身体仿佛弓弦被缓缓拉紧,实心球化作弹弓上的石头蓄势待发。然后,右脚奋力蹬地,腰部、腹部、手部肌肉同时向前发力。

    沉甸甸的实心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观众和选手的目光紧紧追随。随着一声闷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一声惊叹——这凝结着辛勤汗水和热切盼望的球,最终完美地落在了12米线上。

    “太棒了!”观众席中发出一声惊呼。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乙】

    “预备——”,她将上身下压,呈起跑姿势,犹如居高临下的狼王。随着发令枪“砰”地一声响,她疾驰而出,快如闪电。跑道上,她步伐矫健,身姿轻yíng(     ),像在风中穿梭的猎豹。向前!向前!向前!她的双腿似滚滚车轮般转动,看得观众眼花乱,看得对手胆战心惊。每一次大幅度的摆臂都凝聚着对胜利的渴望【   】每一次沉稳的呼吸都向世界宣告她已胜券在握。尽管强手如林,她的眼里只有终点。

    (1)、将文段中拼音对应的汉字依次书写在田字格里。

    (2)、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qiào   liáo B、qiào   liào C、qiáo   liáo D、qiáo   liào
    (3)、在文段【乙】的【        】中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4)、下面画线句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实心球化作弹弓上的石头蓄势待发。 B、紧接着,是雷鸣般的掌声。 C、她将上身下压,呈起跑姿势,犹如居高临下的狼王。 D、每一次沉稳的呼吸都向世界宣告她已胜券在握。
  • 4、写作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的第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还会有很多的人在你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七年级拟编辑“再见2023,你好2024”的寒假专刊,请你在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参与投稿。

    任务一: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请以“______让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成长经历。

    任务二: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都曾在某些时刻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以前进的力量和勇气。请你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选择其中一位给他/她写封信,表达你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A骂道:“这个好打的劣货!你怎么还要者嚣?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八戒闻得此言,叩头上告道:“哥啊,分明要瞒着你请你去的,不期你这等样灵。饶我打,放我起来说罢。”

    (1)、选文中的A是《西游记》中哪一人物?选文刻画出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2)、下列出自《西游记》的情节,与A无关的一项是(     )
    A、车迟国斗法 B、三打白骨精 C、误打破玻璃盏 D、智取红孩儿
  • 6、那妖王道:“这猴儿是也不知我的姓名,故来冒犯仙山。此处唤做小西天,因我修行,得了正果,天赐与我的宝阁珍楼。我名乃是黄眉老佛,这里人不知,但称我为黄眉大王、黄眉爷爷。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设象显能,诱你师父进来,要和你打个赌赛。如若斗得过我,饶你师徒,让汝等成个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华也。”
    (1)、唐僧师徒是如何被黄眉怪俘获的?
    (2)、孙悟空是在谁的帮助下,如何收服了黄眉怪的?
  •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①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②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③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④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 , 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⑤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⑥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⑦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⑧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⑨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⑩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

    静静地坐在家门口

    A

    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

    B

    (2)、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角度)

    (4)、本文题为《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题目的好处。
  •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乙】

    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暮必归。时值秋祭 , 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选自《小豆棚》,有删改)】

    【注】①秋祭:秋季的祭祀。②旬日:十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屠起     暴:            (2)增笑耳   止:

    (3)鹿稍长,驯 甚:              (4)暮必归   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是夜鹿去,遂不归。

    (3)、“鹿亦有知”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小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你从《鹿亦有知》这则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由眼前的情景而产生想象;《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白居易由在邯郸客栈中过节的情景而产生想象。(用诗句回答)
    (2)、两诗中,李商隐和白居易虽所处的时间、环境有所不同,但都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两诗都表达了诗人的之情。
    (3)、《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能换成“填”吗?说说你的理由。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刘禹锡屡遭贬谪,借“”[《秋词》(其一)]抒发豪壮的情怀;李商隐羁旅巴蜀,道出了“”(《夜雨寄北》)的未来期许;马致远漂泊异乡,流露出“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的无限哀愁;谭嗣同途经潼关,借“ ,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表现了昂扬的少年意气。

  • 11、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级计划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筹备活动。
    (1)、下面是小语同学对班级50名同学的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20字左右)

    名著

    阅读情况

    没读

    只读序言

    读了部分

    重点选读

    专题探究

    精读与跳读

    《朝花夕拾》

    8

    3

    20

    6

    6

    7

    《西游记》

    2

    1

    28

    4

    8

    7

    (2)、下图是同学们为本次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如果让你选择一幅贴在本班的文化墙上,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常运用想象,引人遐思。如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的《皇帝的新装》,着实耐人寻味。又如《女娲造人》中,作者对人类 qǐ yuán展开大胆新奇的想象,详细讲述女娲造人的缘由、过程和结果,在想象中又有着合理的联想。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这篇神话体现出作者fēi fán的创造力。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qǐ yuán                            fēi fán

    遐思                            滑稽

    (2)、文段中的“诞”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
    (3)、下面是“耐”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两个义项,文段中“耐人寻味”的“耐”意思是什么?

    耐:①受得住;禁得起。       ②忍受;勉强承受。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建议。
  • 1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泣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或人名。

  • 14、在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某班级开展“鲁迅专题探究”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鲁迅先生读过的书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一本是在矿务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

    (2)、任务二:鲁迅先生谈儿童读书

    通过阅读下面的选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3)、任务三:鲁迅先生谈儿童教育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目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的。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海婴,鲁迅的儿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

  •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②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剑履,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盆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③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④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⑤“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⑥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⑦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⑧“怎么弄破的?”他问。

    ⑨“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⑩“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⑪“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⑫“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⑬“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⑭“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同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⑮“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⑯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⑰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刺,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⑱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⑲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⑳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㉑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㉒“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㉓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㉔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㉕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㉖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㉗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㉘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㉙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㉚“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㉛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㉜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有删改)

    (1)、梳理文章脉络,

    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师自报姓名

    (1)

    老师为“我”治伤

    温暖

    (2)

    喜悦

    (3)

    难过

    (2)、阅读画线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3)、本文结尾写三十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以(蚕儿)为题,有何妙处?
    (5)、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选段一】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汁液沾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陈忠实(蚕儿))

    【选段二】“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段写出了我在百草园中的哪些趣事?

    ①找蜈蚣   ②   ③   ④摘覆盆子

    (2)、选段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采取了由整体到 , 有远近,有高低。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了动物再写;多感官多角度写景,有视觉、有听觉、有
    (3)、比较句中加点动词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

    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断,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曲而枕之       肱:

    (2)人不其忧       堪:

    (3)问而近思       切:

    (4)见贤思       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孔子:“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是怎么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4)、“贤哉,回也!”颜回因为什么品质被孔子称赞?
    (5)、下面是小平同学对《论语》语段的分类,你认为画线语句的归类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学习之道

    修身之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8、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甲】【乙】两诗都以月送别,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明月美景?
    (2)、【乙】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 19、(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 ,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天净沙·秋思》中“”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情感主旨。

    (6)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不仅寄托了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2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北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河北省______(唯一   唯独)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们【甲】能够观览《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等10个常设陈列,【乙】能够欣赏历史、艺术、自然、科技、民俗等方面的临时展览,充分感受河北独特的文化______(魅力   魄力)。

    (1)、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管…都 B、如果…就 C、不但…而且 D、尽管…还
    (3)、河北博物馆举办了“最美蔚县剪纸”作品投票评选活动,你会将票投给下面的哪幅作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126 127 128 129 1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