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要求答题。
    (1)、下面是丰子恺先生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 , 篇名分别是《》和《》。

    (2)、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根据与图片相关的文章,分别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3)、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

    篇 目

    求学历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就读于三味书屋。

    先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因为不满其“乌烟瘴气”,该读矿务铁路学堂。

    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地名)医学专门学校习医,“看电影事件”和“匿名性事件”激发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和拯救民族的斗争精神。因而做出人生重大抉择“”。

  •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着走着天就亮了

    刘庆明

    ①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母亲走亲戚,由于生产队里的生产任务紧,母亲对我说,明天凌晨三点起床,赶回家晒谷子,不能睡得太沉啊。

    ②坐在一边的亲戚说,这么早,带着孩子走夜路,我们不放心啊。

    ③母亲说,都是熟路,怕什么。亲戚只好依我母亲。凌晨三点钟,母亲把我摇醒。亲戚送我们到路口。母亲向他们挥挥手,说,你们回去睡吧,不要紧,两个小时就到了。

    ④我知道,天转晴,母亲要赶回去晒生产队里的谷子。我跟在母亲后头,在黑暗里走着。脚下是一高一低的麻石路。三点多,虽是凌晨,但天幕上没有星星。母亲说,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你怕不怕?我那时七岁多,有母亲在身边,还怕什么。我摇摇头,说,不怕,有你呢。走了一段路,我看看天,还是黑黑的,心里想,天怎么还不亮呢?我问母亲,母亲说,会亮的。

    ⑤又走了一段路,我觉得天还是黑黑的。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我心里有些不耐烦,又问母亲,天怎么还不亮呢?母亲说,快了,你不要老记着天怎么还没亮,只管走,走着走着,天就会亮起来。母亲怕我走得不耐烦,心里老想着走路的事,便给我讲故事。母亲讲的故事,都是我平时听她讲过多次的老故事,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可在黑夜里,我只能认真听着。就这样,母亲的故事分散了我期盼天亮的注意力。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天亮起来,我最先看到东方出现鱼肚白。我指着那东方的鱼肚白高兴地对母亲说,看,天快亮了。母亲抬起头看了看,说,真的,天快亮了。

    ⑥很快,那东方的鱼肚白越来越明亮,直至完全白起来。母亲高兴地说,你看,我们只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接着母亲又说:“以后你不管做什么事情,别老惦记着怎么还没做好呀,怎么还没完成呀。就像现在走路一样,只管走着,只要认真做下去,我们就会不知不觉把事情做好、完成好,心里一点也不觉得慢,不觉得累。要是我不给你讲故事,你老惦记着怎么天还没亮、还没到家,就会越走越觉得脚下的路途遥远,越走越觉得天总不会亮似的,无形中给自己增添心理负担。你上学读书也一样,不要老想着读书好累,只有认认真真地读着,认认真真地做作业,才会觉得读书并不难,越读越觉得有味,这样成绩自然会提高起来。”

    ⑦后来我长大了,时时想起母亲“走着走着天就亮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它让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首先不想困难难到什么程度,只管认认真真去克服、去战胜,不抱怨困难太大,一心想着如何解决困难。我相信,心中坚信“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的道理,只要走着,离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同样,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埋下头,认真去做,离成功就不遥远。

    ⑧“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成了我在人生路上一直向前的精神力量。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母亲带“我”辞亲戚→母亲给“我”讲道理

    (2)、赏析下面的句子。

    黑夜肆意着,仿佛一个宽大而又深邃的黑洞,又似如来佛的手掌,我怎么也走不出那黑色的天幕。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4)、本文的标题“走着走着天就亮了”有怎样的含意?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 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顙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陈寔传》(节选)

    [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②以: 因为。③稽顙: qǐ sǎng,即五体投地。④譬:教导。⑤宜: 应该。⑥遗:赠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相委而

    (2)入门不

    (3)遂于此

    (4)太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B、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C、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D、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4)、请简要说说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这父子俩的聪慧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 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指停宿,即停宿在北固山下这个地方。 B、首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D、“归雁洛阳边”意即诗人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默写时,你的同桌经常把颈联中的“生”写成“升”,请你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帮他记忆正确的写法。
  • 5、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学校将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调查现状】学校让同学进行了一项关于读书现状的调查,下面是调查报告,请根据表格内容写出结论。

    学段调查项目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天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27.8%

    35.8%

    45.6%

    (2)、【分享感悟】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读书感悟,其中有一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②食物哺育着我们的身体,而书籍滋养着我们的灵魂。③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似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④成长路上,书携着我去欢笑,去感动,去思考,让我有学识、有远见。⑤是书,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素养。⑥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感谢有书相伴。

    语病:第句,修改意见:

    标点:第句,修改意见:

    (3)、【好书推荐】班级要举办“好书推荐”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百草丰茂。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4)《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5)“咏絮之才”源自东晋才女谢道韫,其叔父谢安问大雪像什么的时候,她回答“”,因此而得名。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 B、“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舍予,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D、《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一家人到郊外散步这件小事。
  • 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提着花篮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 个个都显得那么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在外面打起了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 很是让人舒心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 逢人便要诉说一番。
  • 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美景贮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着落;可以是热烈而又粗 guǎng(   ) 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mì(   )、使人怀想的秋雨。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慨,于是写下至美篇章,经久传唱。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ù xù        zháo luò B、zhù xù        zhuó luò C、chù xù        zháo luò D、chǔ xù        zhuó luò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书写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粗犷       静谧 B、粗矿       静密 C、粗扩       静谧 D、粗犷       静密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等一等吧”“不着急嘛”“回头再说呗”……但现实又告诉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往往需要我们拥有非常果断的执行力,毫不犹豫,马上就办。

    请以“说干就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抒发情感。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 11、结合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艾青诗选》中诗人艾青常常借助“土地”“太阳”“暴风雨”“黎明”等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请任选两种意象并写出分别象征什么。
    (2)、人们常说:“小人物也可以有大精神。”请结合《艾青诗选》中大堰河这一人物及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赤火

    ①盛夏,亮白刺眼的烈日炙烤着大地。一排排工程机械昂首列阵,向着起伏的砾石路深处挺进。阵阵轰鸣中、漫天黄沙下,江卫民在施工机械之间来回穿梭奔忙。

    ②“北方入冬早,要在荒山间开出一条满足人员装备出行的平整路面,必须开足马力加油干!”江卫民眼神坚毅地望向不远处拔地而起的营盘。

    ③就在几天前,江卫民还忙碌在祖国边陲,随队参加突击检验任务。长期沉浸在一线,使得这名老兵深刻明白战场制胜的需求,需要以何种标准建设眼前的演训场。

    ④“转弯夹角过小,建议去除多余山体。”“承压指数不足,需要重新夯实路基……”回到办公室,江卫民立即着手撰写报告。直到最后一个句号圆满画上,这位话语不多的工程师,才悄悄去了医院。

    ⑤清晨,一辆猛士车载着江卫民来到营区。面对众人关切的问候,江卫民面带笑意地表示只是感冒而已,并说:“幸好没错过饭点,吃完饭我们正好开个推进协调会!”

    ⑥“我们通过一次次摔打锤炼完成战力升级突破。新的任务背景下,我们更要发扬传统,保持斗志,听令影从,闻令而动……”江卫民口中的“传统”,正是该旅半个多世纪以来积淀形成的赤诚基因。

    ⑦“每一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提起旅队的创业故事,江卫民依然激动不已。如今,史册翻到了崭新的一页。红色,始终是其中不变的底色。红色根基在官兵心中越扎越牢,赤诚之火燃得愈来愈旺。

    ⑧天光渐明,一轮挑灯夜战的施工会战结束,二级军士长李先立和衣而卧,沉沉睡去。再次睁开双眼时,他是被指导员轻轻拍醒的。

    ⑨原来,早已办理驻地随军手续的李先立,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而且还经常错过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放心不下李先立,于是就拨通了连队指导员的电话。

    ⑩“工作上的事要保密,我想等忙完这阵子再回去……”听着李先立的解释,指导员不禁湿了眼眶。

    ⑪“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是规矩,也是传承。

    ⑫20世纪80年代,该旅受命执行某重要任务。战士张晓军临行前,悄悄写下遗书放在床板下面:“爸妈,如果出什么意外,我想告诉你们,我守卫的是‘国宝’,守好它就是保护国家的尊严!”遗书被发现后,不少战友纷纷“效仿”。从张晓军到李先立,一茬茬官兵接续传承以苦为乐、牺牲奉献、忠诚使命的光荣传统。

    ⑬“战士责任重呀嘿,军事要过硬……”那一晚,指导员组织全连官兵唱起点名前的一支歌。直白的歌词与有力的节拍,如同催人奋进的鼓点,擂响在每一位官兵心头。

    ⑭年底,天气格外冷。

    ⑮伴随着最后一件装备顺利落地,这场千里转进全新作战地域的大考已经完成答卷。但是在方明轮看来,这场考试远未结束。“早在来之前,我们虽然做足了准备,重新修订各类作战方案,但一天没将陌生战域研透悟透,就不算扎下深根。”方明轮如是说道。

    ⑯是夜,装备入库。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讨论,一摞全新作战行动预案新鲜出炉。此刻,压在方明轮心头的一块大石方才缓缓落地。

    ⑰一夜无梦。

    ⑱清晨,办公楼前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粗壮的旗杆像巨人的手臂高擎,坚实的汉白玉底座如同导弹基座一样稳稳嵌入大地,队列中一张张年轻面孔迎着曙光,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他们用赤诚为自己标定,将自己命名为“赤火”。“赤火”官兵坚信——底色越擦越亮,强军路上必能战胜各种困难,成为战场制胜的尖兵。

    (选自2024年3月6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江卫民的形象。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⑪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4)、“赤火”官兵从盛夏到寒冬一直坚守在祖国边陲,秉持着赤诚传统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任务。这种“赤诚传统”是什么?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诚信

    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信是一个重要德目。《说文解字》言:“信,诚也。”信,就是真诚无欺,恪守信用。人们常用“一诺千金”来衡量信的价值,其实何止千金,可以说,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

    ②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义,更是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原则。所谓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威即是如此。

    ③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人如果失去诚信的话不足以立身。漫长岁月中,维系、巩固友情,最重要的是依靠彼此的信任。《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范式字巨卿,年轻时游于太学,和汝南张劭结为好友。两人一起回乡,范式提出两年后去拜见张劭父母。时过两年,临近约定日期时,张劭让母亲准备酒食恭候范式。张母对此将信将疑,张劭说:“巨卿信士,必不乖违。”到了约定日期,范式果然前来赴约。这个故事后来被冯梦龙改编为话本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恰恰是在看似细微的小事中,人们对于诚信的坚守,才显得格外珍贵。

    ④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义,国家不以诚信取民就无法稳固安定。子贡曾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当子贡追问三者最后只留其一时,孔子留下的是“民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言,百姓的信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商鞅就是以“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突破点,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信誉,才确保了新法的实施,使秦国日渐强盛。后来王安石从治国实际出发,言古论今地总结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⑤诚信是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原则,一个国家不讲信用的话是强大不起来的。春秋时期,常见“会”“盟”“誓”“质”之类的行为与仪式。无论口头还是文字,都是双方对于某种事务的约定,这种约定一般要采取盟誓的方式,有信之盟被盛赞,无信之盟则被斥责。《左传》中说:“信,国之宝也。”信是国家的重宝,信誉建立无比艰难,信诺百事才可能筑造起一道信任的高墙,但毁诺一事就可能颠覆信任的根基;“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如果丢弃信用,背弃邻国,那么患难时恐怕就没有别国会来帮助。

    ⑥在中国历史上,诚信立身、诚信兴国的事例比比皆是。诚信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基因和血脉之中,已经成为坚定的价值追求。

    (选自2024年7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这一名言可以为本文第几段做论据?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 , 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子春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永叔为吾书其大概焉!”

    予以为三君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先后,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修《真州东园记》,有删改)

    ①水会:水路交通的枢纽。②眷眷:留恋。③东南六路:指江东、江西、湖南、湖北、两浙、淮南六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                                   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               乐:

    (3)而吾三人者有时皆也               去:

    (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

    (4)、你认为欧阳修为东园作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欧阳修在两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行政治民理想,有何相似之处?
  •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中诗人用了两个表达被贬归来的感受;《长沙过贾谊宅》的颈联中诗人以“”反衬贾谊的凄凉,以“”烘托贾谊的痴心。
    (2)、“诗言志”,诗歌书写诗人个性化的内心世界。这两首诗均写于诗人被贬之时,传达的情思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喜欢把“酒”写进诗文中。李白用“① ,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极写宴会之奢侈;苏轼用“明月几时有?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范仲淹用“把酒临风,③”(《岳阳楼记》)写出“迁客骚人”内心的无限喜悦;张岱用“④”(《湖心亭看雪》)写出了自己对知音热情招待的回应;欧阳修用“酿泉为酒,⑤”(《醉翁亭记》)写出了泉香酒清,用“醉翁之意不在酒,⑥”表明了自己的情趣。

  • 17、参加完戏剧节之后,小冀联想到中国戏剧的独特形式--戏曲,并搜集、摘录了以下相关资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

    中国戏曲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甲)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雍容华美,昆曲精致典雅,越剧轻柔灵秀,川剧活泼风趣,黄梅戏淳朴明快,豫剧铿锵大气……中国戏曲的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 , 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四种形式于一体,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于一台,演绎人生,矫揉造作 , 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乙)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丙)通过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熠熠生辉 , 成为世界戏剧艺术花园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1)、资料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载歌载舞 B、矫揉造作 C、独树一帜 D、熠熠生辉
    (2)、资料中甲乙丙三处画线句子中有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句,修改意见:

  • 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以戏剧为名,与城市共鸣。石家庄大剧院邀请中国国家话剧院于2024年5月29日至7月27日开展“0311戏剧节”,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展演。这次展演涵盖了经典再现、现代原创多个剧目版块。其中,备受瞩目的经典话剧《四世同堂》于6月28日、29日上演。该话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执导,集结剧院优秀的演员们,在舞台上再现了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

    ②《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依托于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风云(xiōng yǒng)的社会背景,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yōu qī)、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想占领中国的残暴罪行。国难当头,有苟且偷生、到处钻营的小丑,当然也有积极行动的勇士,他们不顾个人生死,投入除日寇的战斗……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想(wáng)     除(qǔ) B、想(wàng)     除(qū) C、想(wáng)     除(qǔ)(C和A重复了) D、想(wàng)     除(qǔ)
    (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ōng yǒng)          ②(yōu qī)

    (3)、你所在的校宣传部承接了本次戏剧节的校园宣传活动,下图是宣传部制作的宣传海报。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及平时的文学积累,将海报内容补充完整。

                ②            ③                 ④

  •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提示:

    ①认真分析材料中“付出”“享用”“分享”的含义,确定文章的立意。

    ②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

    ③根据立意,搜集相关材料,并确定所用的材料。

    ④斟酌材料使用的先后与详略,在草稿纸上列出写作提纲,并据此写作。

    ⑤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 20、班级以《简·爱》为例,开展“如何阅读外国小说”分享会,请完成填空。

    小语:我用“锚定线索、梳理情节”的方法,以“简·爱的出走”为线索,一下子理清了小说整体结构。

    离开盖茨海德府。她反抗舅妈的惩罚,获得去学校上学的机会。

    离开洛伍德学校。8年后主动离开,前往桑菲尔德担任家庭教师。

    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因没能与罗切斯特举办婚礼,被迫离开庄园。

    离开沼泽山庄。感受到了罗切斯特的呼唤,踏上寻找爱情的征途。

    小文:这真是个好方法。不过,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不是被迫,而是因为

    小唐:我经常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同是写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史,把《简·爱》和之前读过的这两部外国小说放在一起比较,就能看出,时代、启蒙者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深刻影响。

    小南:我也喜欢“比较阅读”,我发现叙事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大不相同。(填作者名)以第三人称写《儒林外史》,视野开阔,记叙灵活,叙事性强;《简·爱》采取 , 句句发自肺腑,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