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①忽报侬② , 披襟③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细草摇头:指微风吹来。②侬:我。③披襟:敞开衣襟。
(1)、以下是小语读了上面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其三)》之后做的笔记,请帮他补充完整: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作者傍晚游玩的情景,诗人描写了“①”“西风”“②”等景物,运用了③的修辞手法,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诗歌后两句用荷花的“深藏来表现④的特点。全诗表达出诗人⑤之情。
-
2、 班级同学展开散文专题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冬
陈应松
从北方刮来的风在江汉平原上横扫的时候,会听见土地深处传来的反抗和怒吼。芦穗没有被折磨得倒下,还在白呲呲地微笑,田里的稻茬烧黑了,满目疮痪。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萝卜长得碧生生的,叶子张扬肥大。不过哇边上的被鸡鸭给啄吃了,只剩下光光的茎,像狗的肋骨。大蒜披头散发,像一些时尚青年的爆炸式发型。油麦菜很细,茼蒿很密,波菜很浪,包菜很紧。——它们自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全在葱葱地生长。
神农架的冬天似乎就是这样,一个用冰雪和森凉制造的世界,在越来越远的群山间白着,一夜愁白了头发,犹如一个传奇老人,躲在高寒山区里,冥想着天地的大事。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的时候,你会想得非常简单,掐一把水灵灵的蔬菜,切几片用新鲜的年猪腌制的腊肉,看它冒出的热气与香气。在河边砸着凌片,有野鸭惊飞起,它们是冬泳队员,无家可归,自得其乐。
我不会想很远,就像一只在火炉前打盹的猫,只做着眼前的梦。我喜欢在冬天里缩手缩脚地到处走动,风很干硬,站在雪山前和站在田野上都一样。我在神农架的冬天里看到过猎狗在雪地里追逐一只野兔的壮丽景色,雪团从树上突然砸下来,崖上的冰瀑像是垂下的万支剑刃。离城市越来越近的平原上,没有封冻的河流会有波浪近乎音乐的流淌声,好像冬天远没有到来。水鸟依然像平时一样大喊大叫,但煽起的浪烟是要让大地发寒的。
乡村里的人与物却过着他们真正的冬天。我喜欢看他们的表情,远远望去像是冬眠的村庄,其实有着自己活惯了的生机。雾很大,地上一层霜。过一会儿,抬头一望,太阳出来了,哗哗地往上升扬,遭过霜打的油菜地像群鳞耀跃,吐着冬日的光芒。这真是奇迹。枯草闪闪发光。还有人在田中劳作。冬日的田翻耕后,泥巴冻成了粉状,好像春天从土里拱出来了。一只喜鹊在油菜地里啄食虫子。冬天的太阳如果升起来,真是叮叮当当地响。地上浅浅的麦苗在摇晃,土里有了暖气,呼呼地往外冒。看呀,村里的狗在阳光下欢呼雀跃,鸡们则躲在草垛背风处晒太阳,畏畏缩缩地蹲着,每个守住自己刨出的窝。鸡中的公鸡耐不住寂寞,突然骚动且雄起,在太阳下乱跑,咯咯大叫,显得没心没肝的。有这样的小气候,世界多热闹。
时间很慢,人心不急。有时候目光短浅一些会看到很多平时觉得没有用处的欢乐。草色阑珊,诗书翻过。就跟随冬天而去,保不定把你送到灯盏花的又一季灵感里。
(节选自《朝向一朵花的盛开》,有删改)
(1)、阅读散文要理清文章结构,同学们对散文内容进行梳理,请你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阅读散文要品读独特而有味的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过一会儿,抬头一望,太阳出来了,哗哗地往上升扬,遭过霜打的油菜地像群鳞耀跃,吐着冬日的光芒。
(3)、同桌小华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的朗读设计,请帮助他完成朗读设计理由说明但另一边,菜畦里一片嫩绿,从苍凉枯黄的色彩里挣扎出来。
朗读设计:重读“一片”和“挣扎”。
设计理由:
(4)、同学们打算以这篇散文为脚本拍摄视频,你觉得可以使用哪种色调的滤镜?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知识卡片,阐述你的理由。A.冷色调 B.暖色调 C.对比色调
知识卡片
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调给人以热烈、活泼的感觉;冷色调给人以清爽、冷静的感觉;对比色调给人以强烈、醒目的感觉。
-
3、周一晨会上班主任总结了上周班级的三个主要问题,为了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班长拟写了“三要三不要”的温馨提示,请你帮他完成。
问题一:有些同学在走廊追赶打闹,发生了碰撞。
问题二:有些同学乱扔垃圾,破坏了校园卫生。
问题三:有些同学不守秩序,经常不排队购物。
三要三不要
要注意安全,不要追赶打闹
①
②
-
4、走进“诗词长廊”,品味文字里的美景真情。
美景
真情
春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物传情,使明月幻化成人带去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秋季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 ,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连用九个意象,极力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冬季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对仗工整,既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的过程,也表现了光阴荏苒,游子的思乡之情。
-
5、下列《朝花夕拾》中的事件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事件
人物
A
为鲁迅买来《山海经》
衍太太
B
与鲁迅在同乡会上争执
范爱农
C
在鲁迅看五猖会前要求他背诵《鉴略》
父亲
D
帮鲁迅修改讲义
藤野先生
A、A B、B C、C D、D -
6、下列选项中冒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B、它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C、小亮可真细心:瞧,他写完了一篇作文,连标点符号都要检查两遍。 D、我家的小狗真淘气:撕咬我的鞋,弄丢我的袜子,连我家的电线也不放过。
-
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一句是( )A、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B、人生就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作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C、月亮将银色的光辉洒向大地,温柔地抚摸着每一片绿叶。 D、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B、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C、为了防止盗窃事件再发生,相关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D、只要你为大家做好事,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
-
9、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开学伊始,班级选举班委。班委候选人都忧心忡忡 , 担心落选。班会课上,各位候选人发表了咄咄逼人的演讲。选举结果令所有班委候选人喜出望外 , 无一人落选,大家都各得其所 , 有了适合自己的职务。我们相信班委一定能为班级的发展发挥自己的才能。
A、忧心忡忡 B、咄咄逼人 C、喜出望外 D、各得其所 -
10、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夏季的雨热烈粗guǎng①秋风中有“断肠人”的愁思;冬天的水藻把终年zhù②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同时,我们在美丽的自然中感悟到世间的真情。瘫痪的史铁生,在落叶纷纷中与母亲 jué③别,把“好好儿活”的勇气植入生命;解决散步时的分qí④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
11、古人的笔墨,让我们窥见了千百年前山河的壮丽与灵秀。如今,也许是一次亲身的旅行,也许是一次云端的浏览,也许只是校园里一次安静的日落……总有一处风景,曾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想用文字为其“代言”。
请以“我为▲代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写一处具体的自然景观(如:三峡的急流、窗外的那片山、家乡的秋色等);
⑵不止于写景,更要写出它带给你的独特感受、思考或触动,真正为它的“美”代言。
⑶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
12、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选段一】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
【选段二】红军长征经过大雪山时,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严寒,很多战士牺牲在了路上。他不仅自己坚持步行,还常常帮助伤病员。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战士冻得瑟瑟发抖,便脱下自己的棉衣给小战士穿上,自己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继续前进。他说:“我们闹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能让一个同志掉队!”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埃德加・斯诺是英国国记者,他通过实地采访,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 B、书中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革命领袖的事迹,只展现了他们伟大的一面。 C、作品主要围绕“红军长征”展开,适当进行了相关事件的联想式叙述,因此这是一部小说。 D、该书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误解,是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2)、请结合材料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谈谈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极乐寺纪游
【明】袁宗道
高梁桥水① , 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②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③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④ , 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⑤。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⑥ , 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释】①高梁桥水: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下的河水。②练:白色的熟绢。③绀(g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④螺髻:螺壳形的发髻。⑤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⑥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这里指官帽或乌纱帽。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及关联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有“道路”“方法、途径”“法则”“途经、经过”等含义,“道此入玉河”中的“道”为动词,应译为“途经、经过”。 B、“是日分韵”的“是”与《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中“是”意思不一致。 C、“思立亦以为然”的“然”为“这样、正确”之意,与《记承天寺夜游》中“欣然起行”的“然”意思不同。 D、“间”有“中间”“空隙”“隔开”“挑拨使人不和”“参与”等意思,本文“间以水田”的“间”为“中间”之意。(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B、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C、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D、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
(4)、山水风光自古以来是人们抒情言志的载体,请阅读全文,分析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
14、古诗文阅读
草木山水总是情。让我们循着古人的笔墨,赏元宵灯月之灿,游极乐林泉之幽;再随今人的笔触,回望那片寄托乡愁的芭蕉叶,在诗文中品味穿越时空的生活意趣与隽永情思。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小题。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①。
不展芳尊②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①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②尊,古代盛酒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灯”与“月”相互映衬,强调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元宵佳节的美好氛围。
B、颔联通过比喻描绘春夜美景,以“玉”喻人,以“银”喻月,突出人物的高雅和月光的皎洁。
C、颈联写游人如织、笙歌喧天的场景,“沸地”一词生动表现出元宵庆典的热闹场面。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无法饮酒欢笑而辜负良辰的遗憾,情感基调转向低沉哀婉。(2)、阅读《元宵》一诗,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诗句内容
所写意象
蕴含的情感/氛围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①
对元宵“灯月相伴”美景的珍视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春日、灯火、明月
②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游村女、笙歌
元宵时节的热闹欢腾与民俗活力
-
15、文学作品阅读
那片芭蕉叶
杨肯
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
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⑤草木是人们的挚友。
⑥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
⑦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
⑧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
⑨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小区扎下根来。
⑩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改变着伴在人们身边。
⑪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⑫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12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嗅觉、视觉等角度对芭蕉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B.文章以芭蕉叶为线索,巧妙串联起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C.第⑥段将芭蕉和竹子、松树进行类比,突出了芭蕉用途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
D.第⑩段“新的形式”指人们的生活不再紧张,市井街巷也像乡村一样自在闲适。
E.第⑧段引用白居易“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等诗句,主要是为了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①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②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3)、芭蕉从“故乡房前屋后的实用草木”,到“诗文中的精神绿荫”,再到“城市里的闲适风景”,始终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请结合全文,分析“芭蕉”这一意象对作者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
16、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去有风的地方真的能疗愈自己吗
①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讲述女主角许红豆辞职去云南大理散心,在云苗村欣赏自然风光,与当地村民、租客和谐相处的同时疗愈自己的故事。剧中展现的慢生活令人神往,甚至还带火了云南旅游。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压力大,生活千篇一律,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像许红豆一样去往风景如画的山水田园间,真的能疗愈自己吗?大自然到底有何魔力?
②心理学研究发现,身处大自然中,自我关注的想法就会减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要求人们到海湾绿地,或在城市最繁忙的街道上步行。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在自然环境中行走者的反刍程度较低,也就是对负面事件反复、被动的思考减少了。在大自然中行走,能够跳出我们的头脑给自己设置的牢笼,会开拓我们的思维。
③当我们长久地陷入自我关注中,咀嚼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离愁,沉溺于无法改变的烦心事当中,其实就是精神内耗。而当我们暂时挥别纠缠的困扰,就像许红豆离开北京,住进云南的民宿,注意力放到苍山洱海中,看日出日落,看夜间繁星,看村民的嬉笑怒骂……这些都是自我疗愈和充能的过程。
④那么,大自然是如何发挥神奇的疗愈作用呢?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自然会增加我们的敬畏感,降低我们的自我意识。一项研究要求参与者抬头看一片高耸的桉树树林,或者观察高楼。结果发现,与那些观察高楼的人相比,看着树木的参与者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即削弱了自我意识。还有研究表明,体验敬畏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与他人和整个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使人们从自我中心转移到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
⑤大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多积极效应,但很多人都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也可能受限于时间或交通原因无法亲近大自然,那该怎么办呢?
⑥如果能直接增强与大自然的链接自然是上上策。无论是聆听风声,欣赏日出日落,还是在草地上行走,都能让我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疗愈自己。当我们无法身临其境,依然可以选择在阳台打理盆栽植物、远眺山水花木、观看自然纪录片或者相关的图片等,这些也是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
⑦其实不只《去有风的地方》,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中《小妖怪的夏天》小猪妖对妈妈赞不绝口的工作失望时想离开家乡浪浪山,高分综艺《快乐再出发》里“再就业男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创作新歌、努力“接商务”……真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心累”的时候,完全可以暂时放下困扰,亲近大自然,或者只是发发呆,哪怕先给自己一个休息计划的“小盼头”。
(作者:黄彬彬有删改)
材料二
①久居都市,人们大都无暇深入大自然与之亲密接触,而有一群人却致力于把大自然的声音带到我们的耳边,他们就是“大自然录音师”。
②“大自然录音师”会深入田园、森林、山谷、海边,把收集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制作成一张张天籁专辑。有不少人愿意付费来听他们精心录制的鸟鸣声、流水声、雷雨声,海浪声。有听众表示,自己在听声音专辑时,连家里的猫都跑过来,以为真的有鸟飞来了。有的听众感觉这些声音让自己回到了童年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有人选择在写作业时听,以提升专注力;有人选择在入睡前听,以安抚情绪;还有人在听过之后,表示要收拾行囊去大自然中探究一番……
③“大自然录音师”为我们带回的天籁之音,不仅能够让人获得身体的减压、精神的舒缓,还是生成深层幸福感的方式。闭上眼睛,在立体声的环绕之下,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环抱之中,这个过程,也是对于自我身心的一次疗愈。
(节选自《神奇职业“大自然录音师”:来自声音的疗愈》,有删改)
(1)、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有风的地方》和《小妖怪的夏天》等作品都反映了很多人在面对压力时,存在一种希望从当前环境中抽离出来的心理需求。 B、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中步行能有效减少反刍思维,其原理在于自然景观能够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自身转向外部环境。 C、心理学实验证明,观察高耸的树木会削弱个体的自我意识,这种体验带来的敬畏感,可能使人感到自我渺小,从而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 D、“大自然录音师”所录制的声音之所以具有疗愈效果,是因为其高保真度能模拟出逼真的自然情境,使听者在心理上产生身临其境之感。(2)、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疗愈只适用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对普通人无效。 B、因为观察高楼的人自我意识削弱程度不及观察树木的人,所以城市中的摩天大楼完全不具备引发人们敬畏感的可能。 C、大自然录音师的工作表明,即使不直接接触大自然,通过声音也能获得部分疗愈益处。 D、两则材料都明确建议,当感到“心累”时,最立竿见影的疗愈方法就是立刻规划一次长途旅行,彻底改变生活环境。(3)、小语同学周末喜欢适当看一会儿《航拍中国》减压,但妈妈不让他看。作为小语的同学,请你结合两个文本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帮助他劝说妈妈。【链接材料】
《航拍中国》犹如一本“地理教科书”,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重新发现中国地理图景。透过镜头,观众不仅能看到当下祖国的秀美河山和建设成就,还能看到不远的将来科技进步将为祖国发展续写出的新篇章。该片不仅能“云端旅游”“空中看景”,更是爱国情怀的当代写照,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热爱祖国的概念融入神州大地的景色之中,用影像将国家主旋律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客观呈现,在河川山林之间,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突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评《航拍中国》纪录片,有删改)
-
17、学校开展“走进山水文言,感悟自然之美”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下列对活动发言稿片段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水文言是古人寄情自然的载体,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更描绘了雄奇壮丽的风光。
②通过诵读《三峡》,我们能感受到夏水奔腾的磅礴气势;品读《答谢中书书》,可体会江南山水的灵秀之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能领悟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③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赏析文本,不少同学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活动氛围非常热烈。
④希望大家通过本次活动,能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A、第①句“不仅……更……”关联得当,不需要修改。 B、第②句标点使用无误。 C、第③句语言流畅,符合发言稿语境。 D、第④句作为结尾,点明活动意义,表述合理。(2)、活动结束后,需要布置“山水文言”主题黑板报,以下哪个标题最符合主题内涵( )A、文言之美,千古流传 B、寄情山水,悟理文言 C、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D、自然奇观,天下闻名(3)、请仿照示例为该主题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请围绕文章朗读、知人论世、文字赏析三方面设计)。示例:举办“走进山水文言”名篇诵读比赛
(4)、校报记者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请你根据以下信息,拟写一则消息的导语(不超过80字)。时间:10月20日下午。地点:学校报告厅。
活动主题:走进山水文言,感悟自然之美活动内容:诵读经典篇目、名句赏析分享、师生互动问答。
参与人员:八年级全体师生。
活动效果: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加深了对山水文言的理解与热爱。
-
18、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古诗文名句。(1)、《三峡》中用夸张手法侧面烘托三峡山高水险,展现江水迅疾的句子是“ , , ”。(2)、《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借月光与竹柏抒发复杂心境,暗含人生感悟的句子是“ , , ”。
-
19、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kuì)退 要塞(sài) 镌(juān)刻 眼花瞭乱 B、悄(qiāo)然 仲(zhòng)裁 凌(lín)空 锐不可当 C、翘(qiào)首 攥(cuàn)改 桅(wéi)杆 屏息敛声 D、杀戮(lù) 泄(xiè)气 由衷(zhōng) 振聋发聩
-
20、 现代文阅读
跑着跑着就到了
王纯
①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被选拔为学校的运动员。我爆发力比较强,擅长短跑,常常参加短跑比赛。到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越野赛,体育老师对我说:“万米越野赛,你也要参加!”我听了,惊讶地张大嘴巴,不情愿地说:“万米?我不擅长长跑啊!”老师笑笑说:“试试吧,就当作锻炼,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
②越野赛那天,我在起跑的枪声中迈开了脚步,心里却想:跑到哪儿算哪儿吧。因为平时短跑训练得比较多,所以刚开始我就迅速超越了身边的很多同学。跑了一段以后,我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节奏,跑起来并不觉得累。就这样,我慢慢地进入了状态。赛程过半的时候,我已经跑到了队伍的前半部分。这时我感到累了,但看着后面的人一个个被我超越,我还是鼓足勇气跑了下去。当跑到一定程度时,我竟然感觉不到累了,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奔去。学校里很多长跑健将,之前我都难以望其项背,现在竟然能够一个个超越他们。这种成就感支撑着我继续跑下去。我对自己说:“好好跑,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③跑着跑着,我竟然看到了终点!心中忽然升腾起一股莫名的力量,这时我加速奔跑,开始冲刺。因为经常练习短跑,所以在冲刺过程中,我所向披靡,一路超越了所有选手,冲到了最前面。当我第一个冲到终点时,我自己都恍惚了:这是真的吗?周围响起欢呼声,体育老师跑过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我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次胜利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④有时候,人的能力真的是无穷的,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但跑着跑着,就战胜了自己。蓦然回首,一切都成了身后的风景,你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了!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境界。
⑤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不停地向前奔跑,跑着跑着就豁然开朗起来。记得多年前,我爱上了写作,每天都像一只舞蹈着的蜜蜂,不停地采集花粉,酝酿蜂蜜。我把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写到纸上,心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文章能发表在报刊上,哪怕只有一篇,那该有多幸福啊!就这样,我写啊写……如今,我已经在各地报刊上发表了600多万字的文章。很多文友向我请教写作经验,我只说了三个字:写下去!
⑥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资产过千万。有一次,当大家谈起小时候的梦想时,他说:“我小时候想,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这辈子就值了!”我笑了,想起作家莫言曾说过,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然后就是娶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⑦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⑧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跑多远,所以就坚持跑下去吧!跑着跑着,就跑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语句)“我”没想过自己能得长跑冠军,但是跑着跑着,就成冠军了。“我”没想过成为大作家,但写着写着,就①。“我”的朋友小时候只想着每天都能吃上白面饼,但生意做着做着就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③。
(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或许,我们不曾有过什么鸿鹄之志,以为自己是一只飞不高也飞不远的麻雀,但只要你肯坚持,说不定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3)、从全文来看,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写有关“我”的事,第⑥段写到了朋友和莫言是不是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4)、曾有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说过一句话:人的潜能其实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去挖掘就永远也看不到更好的自己。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