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和“见”字用得好在哪里?(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
2、某校组织开展“我与古诗词”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山清水秀是我省的一大特色,为宣传这一特色,社团准备搜集整理有关山水美景的诗句,请你从你熟悉的古诗词中选出两句写在下面。(2)、小明同学在谈到活动的收获时,写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学校诗词活动开展得非常好,[甲]随着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觉得,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乙]我们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运用古诗词、学习古诗词、享受古诗词。
那么,[丙]我认为首先要加强背诵积累,其次要注重关键词的品析,第三要通过想象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不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①画线句[甲]中,“”一词使用不当,可以改成“”。
②画线句[乙]有语病,可修改为:。
③在[丙]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
3、文学常识填空。(1)、陶渊明,一名潜,字 , 谥号“”,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2)、杜甫,字子美,自号 , 现实主义诗人。官至左拾遗,后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与李白合称“”。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他的诗也被称为“”。(3)、李贺,字 , 福昌人,代诗人。有“”之称,是开创者。著有《》。(4)、杜牧,唐代诗人,字 , 京兆万年人。与齐名,世称“”。(5)、李清照,号 , 章丘(今属山东)人,两宋之际杰出的女词人,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词要有歌唱性,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
4、按要求默写句子。(1)、天接云涛连晓雾,。 , , 。(2)、《饮酒》(其五)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句子是: , 。(3)、《春望》中作者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 。(4)、《雁门太守行》中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 。(5)、《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的句子是: , 。(6)、《渔家傲》中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感情的句子是: , 。
-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问君何能尔(2)、山气日夕佳(3)、烽火连三月(4)、浑欲不胜簪(5)、折戟沉沙铁未销 .(6)、自将磨洗认前朝(7)、学诗谩有惊人句(8)、我报路长嗟日暮
-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搔更短 浑欲
金鳞 燕脂
不胜簪 凝夜紫
提携 折戟
殷勤 谩有
-
7、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 . 不 . 能 . 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文章以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2)、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宋朝:
明朝:
(3)、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4)、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6)、唐代前期向后期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8、班级拟开展“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下列问题。(1)、有位同学写了一段《清明上河图》的独白,其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帮助他修改。
[甲]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说话的精美画卷 , 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乙]看集市商贩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①[甲]句语意重复,可将“”删去。
②[乙]句前后搭配不当,可将“”改为“”。
(2)、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从市面中的酒旗招展,我们也可以想象北宋东京酒楼业的发达;《清明上河图》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亦是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写照。
-
9、文学常识填空。
《梦回繁华》选自《》,作者。课文介绍了《》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
10、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zú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 . 京,“后习绘事”,徽 . 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bá,他擅长界画,工舟车、市街、桥梁、城郭。除《清明上河图》外,____《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 ____,《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____内忧外患的时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生zú年
汴京徽宗
题bá(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还是 考校 掩盖 B、还有 考订 掩盖 C、还是 考订 遮蔽 D、还有 考校 遮蔽(3)、选段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及其创作的。(4)、选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
11、[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
12、类文荐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 . 益欲降之。乃 .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 羝乳④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律:即卫律,汉人,后投降于匈奴。②武: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想劝降他,后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最终回汉。③羝:公羊。④羝乳:指公羊生小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往之女家女:
单于愈益欲降之 愈:
乃幽武置大窖中 乃: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乙]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理解。 -
13、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要说明的道理是:。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的问题提出论述的。(3)、“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4)、阅读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担当“大任”的人才? -
14、阅读《富贵不能淫》(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
15、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 , 。(2)、请你用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下面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什么?(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16、综合运用。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甲]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乙]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不论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①[甲]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正确的做法是:。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关联词语误用问题,应将“”改为“”。
(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3)、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4)、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
17、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三章选自《》。孟子,名 ,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18、按要求默写句子。(1)、课文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的句子是: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中心论点是: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 ”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20、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B、居天下之广居 居天下之广居 C、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